中国与欧盟反倾销法律体系的比较

时间:2022-07-09 04:15:12

中国与欧盟反倾销法律体系的比较

欧盟的反倾销法制体系,是由欧盟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反倾销的国际公约、部长理事会反倾销条例、以及欧洲炼钢共同体颁布的反倾销决议构成的。从1958年1月1日生效的《欧洲经济体共同条约》,到1996年12月22日通过的第386/96号反倾销法令,几经反复修改,既反映了其力图建立更明确、严格的反倾销法的立法倾向,又使其更具有保护主义色彩,且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几乎所有工农业产品。

相对于欧盟的反倾销立法来讲,我国的反倾销工作才刚刚起步。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部专门的反倾销立法,其规定还是比较原则和简单概括的。但它遵循了《1994年反倾销协议》的基本精神,同时吸收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建设中的宝贵经验和成果,既体现了我国相关立法与国际接轨的指导思想,又体现了与现阶段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特征。最为关键的是,它为中国企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提供了有效途径。

中国反倾销法在条款的制定上参考了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立法程序,将反倾销实体法分为倾销的确定、损害的确定、反倾销措施和反规避措施四大部分,这一点与欧盟的反倾销实体法是相同的。下面就欧盟与中国的相关法律条款逐一进行比较。

一、倾销的确定

1.倾销定义。在倾销的确定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倾销的定义。欧盟1996年第386号法令规定,如果一种产品向欧共体的出口价格低于该出口国相似产品在正常贸易过程中的可比价格,该产品就被认为是倾销产品。这里的可比价格是指产品的正常价值。中国在《条例》第三条也规定:“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为倾销。”可见中国与欧盟在倾销的定义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中国对倾销定义里的“进口商品”未作明确规定,即其是否包括从香港、澳门、台湾进口的商品尚存疑问。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不完备性。

2.正常价值。在正常价值的确定中,欧盟反倾销法关于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很浓厚。例如其第3283号法令第2条第7款规定,在进口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下,其正常价值应根据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有关价格确定。如像中国这样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欧盟会经常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市场经济国家作为替代国,如美国、欧盟成员国、韩国等。但中国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虽然是以市场经济国家为基准,但其条款中对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产品区分并不明显。

二、损害的确定

1,相同产品。在损害的确定中“相同产品”概念的认定很重要。因为,如果证明受损害的欧盟生产者的产品与被指控的第三国产品是相同产品,而且欧盟产业正在遭受损害,则倾销与这种损害之间就有因果联系。欧盟反倾销法规定,相同产品是指一项产品在物质方面即所有方面相类似于被调查的产品,或者是在没有此类产品时,在特征上最接近于被调查的产品。中国在《条例》中虽然未明确定义相同产品,但从有关条文的规定看,相同产品包括与进口产品相同或者类似的产品。如果仅定义为狭义的相同产品,则范围过窄,可能中国国内不存在与进口产品完全相同的产品,因而就无从调查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但如果规定的范围过宽,则可能因涉及的产品范围过宽而致使提出申请的生产商不足以达到构成国内产业所需要的一定比例,因而损害的结果往往是否定的。因此,鉴于中国目前产品规格尚不规范,与国际标准产品规格不完全一致,而且国内产业又相当脆弱,应当采用稍宽的相同产品的定义。

2.共同体产业或国内产业。欧盟在反倾销法第4条明确规定了共同体产业的概念。即“共同体产业”是指共同体内相同产品的所有生产商,或者总产量占欧共体相同产品总产量重大比例的生产商。新的反倾销法强调,共同体生产商总产量必须超过共同体相同产品生产总量50%以上的,才能被视为代表共同体产业。与欧盟“共同体产业”的提法不同的是,中国用的是“国内产业”的术语。《条例》第十条规定,“国内产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相同或者类似产品的全部生产商,或者其总产量占国内相同或者类似产品全部总产量的大部分的生产商。”但未对“大部分”作明确界定,通常认为,“大部分”至少是50%以上。

欧盟对共同体产业要求的比例是基本适中的,50%以上的比例要求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并不算很高,而且在反倾销实践中也有所让度,并且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50%以上的比例就显得过高,不利于实现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3.损害评估标准。在对国内产业的损害进行认定中,中国与欧盟的规定基本相同,即认为国内产业的损害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对国内已经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二是对国内已经建立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的威胁;三是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但中国应特别注意实质损害威胁与实质阻碍。因为中国正在发展的许多幼稚产业抗损害能力很差,应注意先行防患,密切关注倾销产品的损害威胁;而且中国产业结构尚不完善,在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应严防发达国家以其资本技术优势进行倾销,阻碍中国建立同类产业。

三、反倾销措施

中国与欧盟在反倾销措施条款的制定上差别最大。其别要注意的是追溯征收反倾销税。欧盟的反倾销法规定,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对进口商追溯征收反倾销税:(1)进口商有造成损害的倾销历史,或进口商知道或理应知道出口商倾销并会造成损害,(2)损害由突况造成,亦即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大量倾销进口产品;(3)出口商直接或间接地承担了全部或部分反倾销税;(4)违反价格承诺。欧盟规定,凡满足以上任意一种情况即可征收反倾销税。但中国追溯征收反倾销税要求必须同时存在欧盟规定的(1)、(2)两种情形,且未将第(3)、(4)种情形归入追溯条件,可见中国对该项条例的规定持有的严格、公正态度。

四、反规避措施

与欧盟相比,中国做得最不足的就是反规避措施。这更加明确地体现在法律条文中。欧盟在第386/96号法令第13条对规避行为作了明确界定,规定了反规避的实质要件,并且增加规定了实施反规避措施的程序。但我国《条例》第35条仅仅规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但并未规定具体规避行为和反规避措施。

当前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整体运行机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一方面,改革的深入呼唤法制的配套与完善;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及方式也亟待加强和改进。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兼而有之,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成熟并日趋完善的反倾销法令相比,中国的《反倾销条例》还存在较多的“弹性条款”和一定程度的政府自由裁量权。例如上文中提到的相同产品的定义、反倾销措施等。

另外,尽管我国反倾销立法起步时间短,但是在立法原则方面力求与国际反倾销法接轨,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共容性。例如我国在倾销的定义、国内产业的定义、损害评估标准的划分上明显参照了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相应法律条款,并注意到了如何把握“适度保护”的问题。在体现GATT“无歧视、无差别待遇”的原则方面,我国反倾销法不因国家大小和贫富差别,不因意识形态和经济类型不同分别对待,而是一律以同一标准和程序进行处理,如正常价值的确定等。这是我国反倾销立法先进性的最突出体现。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盐都:公有企业改制取得四方共赢 下一篇:构建防止“水土”流失的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