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惠民工程 建设乡村文明阵地

时间:2022-07-09 02:40:29

打造文化惠民工程 建设乡村文明阵地

【内容摘要】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建设是国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苏北五市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为例,概述了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当前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的几点对策。

【关 键 词】文化站 农家书屋 建设 对策

“文化惠民工程”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是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后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苏北五市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指导政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现在正值“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在这有利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切实解决好“十一五”遗留问题,争取与苏南在“十二五”农村文化建设中齐头并进。为此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摆脱过去困境?文化惠民政策如何落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选区苏北五市六个县作为实践考察对象,希望通过有差别的,有梯度的抽样调查,以我们当代大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撰写调查报告,探索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之道,提出创新性可行措施,为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献言献策,推动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本次选取的苏北五市六县依次为:徐州市邳州、宿迁市沭阳县、连云港市灌南县、连云港市赣榆县、盐城市滨海县、南通市如皋县。2010年底全部实现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具体情况如表1:

二、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践

(一)政府重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明确的提出各自的奋斗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1.乡镇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职责是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乡镇文化站一直未能应有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近几年乡镇文化站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建设。例如:连云港市灌南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面覆盖,其利用省扶持资金90万元完善各乡镇文化站8室内部设施,配备大批电脑等网络器材和办公设备,放映活动器材等,消除文化站内部软件设施缺乏现象,还建成6家长效管理站;南通市如皋市,2008年底,全市20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其中,多个文化站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化站,乡镇文化站面积均在800㎡以上,最大的达到1400㎡,藏书10万余册,为农村群众提供阅览、科技培训、文化信息资源、宣传教育等优质的文化服务;盐城市滨海县,全县15个乡镇文化站房都已达到省定标准,总面积达7805平方米。

2.农家书屋建设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主导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近几年苏北五市“农家书屋”得到很大建设,例如:宿迁市沭阳县,全县473个行政村(或居委会)于2009年底已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工作,保证每个行政村独立拥有自己的“农家书屋”;南通市如皋,到2008年底,建成农家书屋332家,建成的农家书屋均使用面积达到80㎡,实现了全市全覆盖;盐城市滨海县筹资近270万元,新建农家书屋167家,还对以往自建的71家的书橱、图书重新统一配置,实现了全县的全覆盖。

(二)科学合理规划,规范运作

“文化惠民”工程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服务广大基层群众的长期任务。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对“文化惠民”工程进行了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规划,各地“文化惠民”工程较为规范运作。

1.科学合理规划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例如:徐州市邳州专门制定《邳州市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目标、任务、标准、完成时间、责任要求等,对于农家书屋书籍配置也做了要求,书籍配置必须符合农民的生活需求,有良好的深刻的教育意义,迎合农民的兴趣爱好;盐城市滨海县“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整合农村各种宣传教育文化阵地,实现共建共用。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都有基层服务点;宿迁市沭阳县针对本县总体情况,制定统一的相关规划,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发展在未来不同阶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划。

2.规范运作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坚持规范运作,例如:徐州市邳州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员管理职责》、《服务公约》等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管理农家书屋;宿迁市沭阳县,该县所有的“农家书屋”都是按照统一的选址标准,统一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配置标准,统一的书籍配置标准进行建设,科学规划,日常运行也有相应的准则。

(三)基层文化活动积极开展

苏北五市近年来,基层文化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既丰富了基层农民群众的生活,陶冶了情操,也较好的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1.精心组织文化活动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积极组织策划丰富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例如:徐州市邳州市,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邳州之春”系列活动,该市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届,节目内容都是广大群众自编自演的;连云港市灌南县,城乡文艺舞台繁荣活跃,三次获得“先进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平均每年举办32场次大型活动,480余场次小型文化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特别是成功承办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各类大型赛事活动。相继主办,承办了亚洲魔术大赛,2010二郎神文化论坛大型晚会等大型活动。认真组织“三送工程”,“主持人三进演出”,加强了该县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有宿迁市于2006年,建立市“三送”工程中心,为该市“送书,送戏,送电影”文化下乡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市文化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文化行”活动。

2.积极扶持地方特色文化

苏北五市大力扶持乡镇特色文化。挖掘地方特色,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引导和培育,例如:连云港灌南县,该县的乡一级形成了张店锣鼓,三口舞狮,五队舞龙,李集魔术等各具特色的乡镇文艺团队。村一级建有舞蹈队,红领巾宣传队,健身操队,大鼓队,秧歌队,舞龙,舞狮等58支文艺骨干队伍。并因地制宜建成了17个各具特色社会舞台;该县06年以来,共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2150项,整理上报1884项,申报成功省级传承人12人,《五妙水仙膏》和《汤沟酒酿造技艺》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宿迁市沭阳县沂涛镇的“打蛮船”,“打蛮船”是该县沂涛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记载周边地区传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由原来的一人自拉自唱,发展到两人轮唱,多人演唱。伴奏乐器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坠子”,到现在的扬琴、二胡、电子琴、锣鼓等。其表演形式深受地方群众所喜爱。该镇在发展文化建设中成立了专门的协会对这项艺术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该镇还发掘保护了酿酒、打单饼、豁饼、疙瘩汤、高木屐、喂毛窝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市如皋市,精心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两年一度的“两节一会”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主要以镇农民艺术节和村农民艺术节为主,深受农民的欢迎。每逢节假日、纪念日和其他重要活动,乡镇都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

三、目前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

1.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党和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主要推动者和建设者,所以说一个地区的“文化惠民工程”政策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施,与该地区政府对该项政策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在我们实际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总体来说,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对“文化惠民工程”是很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忽略了文化对经济的内在支撑力,上级政府部门对下属基层政府单位的政绩考核,往往也仅以单一地区经济情况好坏做为评判的标准,在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方面存在不足,文化惠民举措有限,对当地的基层文化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2.一些基层民众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我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农民是文化惠民工程的受益者,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认识程度,对“文化惠民工程”具有反作用力,在我们对苏北五市某地区实际走访调查后,我们了解到,某县关于农家书屋的调研中,是否需要设立农家书屋?如果所在村有图书馆,你会去看吗?有不少农民认为:无所谓、不去,说明当地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农家书屋利用主体缺乏主动需求、意识淡薄,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预计了。我们的问卷数据分析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5.5%的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比较了解,剩余的75.5%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仅是听说或不了解。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通过我们实践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基层文化基础较以前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仍然较为落后。在本次随机走访苏北五市一些乡镇的“农家书屋”后,发现走访行政村“农家书屋”里除了一些书橱和书籍及一些简单的桌椅布置外,没有现代化多媒体工具,例如:电脑等;图书具有知识更新的滞后性等缺陷从而使其无法满足日新月异当今社会人们知识需求,仅仅凭所藏不到2000册的图书想要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些难度,此外,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同样发现该问题,在接受我们问卷调查的受访群众中,大约有63.21%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图2所示:

(三)文化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

首先文化部门年龄老化,编制不够和专业性不强等。在乡镇文化站,人员不够,一人担多职,造成很多文化站活动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充分发挥文化站在农村的积极作用。由于体制原因,文化专干不能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甚至文化工作沦为兼职。而受困于地方财政和编制等因素,文化人才队伍引进比较难。同时由于没有经费保证。乡村两级文化设施便无法聘用专(兼)职工作人员,基本依赖发动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导致文化设施极易损坏和流失,同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新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农民群众,对于这样一个普通而又特殊基层群体,对我们文化队伍要求就要提高,不仅仅要求我们文化队伍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整体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农村阅历,在对某地进行实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市农家书屋管理员知识水平很低,85%以上学历为初中,繁多的农村事务也使其根本无法专注于农家书屋这件事;农家书屋情况如此,乡镇文化站情况也不容客观;从该市乡镇文化队伍情况来看,成员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教师中择优选拔的,支撑农村文化工作近三十年,经过两次改革,大多退休或转岗,乡镇文化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而现有在岗人员从乡镇事业人员中确定,相当部分人员既无专长,也无特长。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运行困难

首先存在巨大后续资金投入压力。很多地方前期投入建设很有积极性,到后续建设热情减退,资金投入就成了问题,在我们的实际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地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由于缺少必要的后续资金投入,实际处于瘫痪状态。第二,投入的相关硬性约束机制没有确立。国家在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发展规划中只作了简单的要求,对后续的设备更新、管理、运行等大量费用没有硬性约束要求,在地方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文化建设这方面后续资金投入很容易受到限制,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持续发展难以保证。第三,资金投入的组织协调分工问题没有解决。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采取中央、地方政府各部门共同协调实施的领导方式,会形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相互之间责任推诿,具体任务执行时可能出现无人执行落实的情况,同时也无法保证其长效投入机制。

四、完善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将文化工作成绩作为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一项重要考核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加之过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仅仅以单一经济工作成绩作为考核下级依据,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这方面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引入文化工作考核机制,有利于强化基层领导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促使其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从而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到实处,受惠于民,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高效实现。

(二)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了解到,许多基层群众还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为农家书屋只是个形象工程,并不是方便农民群众的,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要针对农民群众认识上的问题充分的宣传,让他们打消顾虑,走进书屋,开始真正利用书屋,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农家书屋真正的主人。另一方面,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各界参与,政府要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宣传媒介,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认识和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中去。

(三)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文化建设扶持力度,积极谋求创新性运行方案,一方面,苏北五市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财政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建设,加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投入,不仅会增强地区文化实力,也必会对社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政府也可以鼓励引导一些有实力企业参与支持本地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捐赠形式,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同时有这方面爱好的个人自愿免费开设设施先进文化场所,服务于民,同时,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好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好资金,防止腐败的发生。

(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使农村文化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为此,要着力培养各种文化人才,通过培训,学习等各种途径提高在职文化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调整优化专业队伍结构,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乡下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灵活事业单位编制制度,建立新型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应积极鼓励相关文化单位及高校,推荐一批立志于农村文化事业的较高学历工作人员及毕业生,引导他们到农村工作或支文,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给予其相关事业单位编制,还要不拘一格引进文化专业人才,比如:民间艺人等。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探索可行之策,将基层文化单位归属权、所有权完全收归上级文化部门,防止不良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探索尝试可行运行机制,比如,鼓励基层开展村村或镇镇联合文化活动合作模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村或一个镇单独举办某项文化活动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感到不足,如果村与村、镇与镇间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相信文化活动的质量会大大提升,影响会扩大。

(六)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能中央强调一次,地方抓一次,要把农村文化事业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把文化建设提到抓经济的高度,坚持不懈落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把新农村文化建设规范化、法制化、长期化,切实落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每个环节,保证长期的后续资金的投入机制。

五、结束语

在回望苏北五市过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得与失,虽然苏北五市在“十一五”期间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还是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有待加强完善,随着苏北五市各自的“十二五”文化规划的出台,我们相信苏北五市文化事业在各自“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导下,其农村文化建设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苏北五市的文化惠民工程一定能落实到实处,乡村文明阵地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详.新时期“农家书屋”发展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0,(2):42-48.

[2]沈爱文.建设“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A].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2月第30卷第1期.

[3]尚庄.农家书屋热潮与长远发展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7,(7).

[4]关海峰.浅谈图书馆个性化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6(2).

[5]柳斌杰.真正把农家书屋建成惠民工程[EB/OL].(2009-12-16)[2010-02-28].http:///cms/html/306/2483/200912/695322.htm.l.

上一篇:外教资源对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风险社会视角的灾难与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