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研究

时间:2022-07-09 01:51:39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研究

【摘 要】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性质严重、犯罪逐渐低龄化,形势日趋严重。社区矫正作为国家一项刑罚执行措施与犯罪改造制度,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现状的讨论,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存在的缺陷,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

未成年人犯罪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未成年人兴则国兴,未成年人强则国强。我国对未成年人罪犯的刑事处罚长期坚持着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实践中我国也进行了社区矫正方面的尝试。但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是一项长久而系统的工程。

一、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现状分析

(一)相关法律规定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规定,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其考验期限内,实行社区矫正。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和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的内容。刑法和刑诉法的修改,不仅意味着将社区矫正正式纳入法律,对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的颁布实施予以指导,而且在未来的刑罚执行方式中,将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3年7月,两高院和公安部、司法部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再我国构建社区矫正制度的设想和工作方法。文件中明确提到了将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罪人作为矫正的重点对象,表明我国开始真正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之后有18个省、市分批开展了试点工作,此后又有9个省(区)进行了试点。2009年9月,两高院和公安部、司法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从2009年其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这意味着社区矫正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铺开。2012年3月“两院两部”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二)各地取得的成效

自2003年以来,各地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试点初见成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参照Spillan等人提出的PPRR危机管理模式,从预防、准备、反应和恢复四环节入手,开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为防止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不当引发抵触抗逆情绪,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流处理、区别对待,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改错更新教育和回归社会教育。上海市首创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和工作主体(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适度分离制度,注重运用社区力量,通过社区矫正志愿者具体实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截止2013年底,全国累计解除107.6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为0.17%。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缺陷

(一)法律依据不充分

2011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虽然对社区矫正进行了规定,但该规定笼统而原则化,只解决了社区矫正法依据问题,未设置社区矫正的配套制度。新修订的刑诉法虽然增加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和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的内容,却未作出具体的运作规定。当前社区矫正,只有“两院两部”的《通知》、司法部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以及2012年3月“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但并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或者《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条例》。2014年《社区矫正法(专家建议稿)》的出版也间接反映出目前我国法律依据的不充分和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二)矫正措施缺乏针对性

与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实践来看,当矫正机关接受了社区矫正对象后,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危险性和需要结构的评估,之后确定具体的监管、矫治计划及实施方案。相比之下,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少社区矫正专门项目,社区服刑的未成年人数量较少,管理上没有加以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二是缺乏针对性的矫正计划和矫正方案。矫正工作人员对未成年人情况的分析多空话套话,体现不出未成年人的个性差别;分析内容仅局限于罪犯罪名、主观过错、人际关系、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缺少危险性评估,缺乏矫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及经费不足

社区矫正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除了对服刑人员进行考察和监督以外,帮助服刑人员顺利适应社会是最终目标。目前各地社区矫正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承担矫正工作的司法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司法所只有1-2人。除了社区矫正之外,司法所还承担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等十项职能,导致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精力不足。此外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未成年人矫正工作缺少心理疏导与矫正。另外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交通工具费、基础设施设备费、学习培训费、日常办公费等大量费用,但由于经费保障不足,社区矫正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也挫伤了司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完善建议

(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体系的构建

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性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体系可以从如下方面构建:其一是制定《社区矫正法》,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刑罚种类、适用范围、社区矫正的相关配套程序等;其二是制定《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条例》,规定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矫正项目、经费来源、奖惩体系、管理体制等;其三是立法条件成熟之后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将未成年人收容教养、劳动教养、强制戒毒收容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法律体系。

(二)丰富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项目体系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项目应区别于成年人矫正项目,营造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重塑人格、回归社会。社区矫正项目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其一是开展公益劳动服务项目。未成年人对国家和个人造成的损害,均可通过社区服务的方式进行赔偿,具体由法院判决,由社区矫正机构责令未成年人在指定地点从事一定时间的无偿劳动,如清洁修缮公园、养老院等慈善机构。其二是开展心理矫治。一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测试。通过心理学讲座等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调整工作和生活心态,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在此基础上,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并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进行个案辅导。社区矫正人员通过心理诊断确定未成年人的人格类型,对未成年人因材施教,建立个人档案,制定矫治方案,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加以矫治。其三是设立奖惩累进制度。对能较好地履行社区矫正所规定义务的,适当减少社区劳动时间,适用刑事污点消灭制度;对不能履行、逃避履行义务的,转为一定时间的监禁。

(三)专门队伍建设及经费保障体制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社区矫正队伍,具体构建如下:其一是在司法部设立社区矫正司,在各省市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处,在区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科,在这些设立的专门社区矫正机构中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矫正组织,形成自上而下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其二是通过任职考核、上岗培训、对外交流等方式扩大司法所社区矫正编制,设定专人专职负责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并不断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巧。其三是建立招募志愿者制度,志愿者可以包括律师、学生、社会团体人员以及宗教人员。其四是组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专家督导委员会,由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同时社区矫正需要财政保障,政府每年应设立专项财政拨款拨付到各社区,或者制定一个保障标准,各社区根据本区的财政收入情况做好财政经费预算,纳入地区的财政年度工作计划。在资金来源上可以将社会捐助作为来源渠道之一,以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问题。

有学者提出关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司法建议,通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合作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配合处理。这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已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进程中,既要不断借鉴学习,又要注意适用度的把握,立足我国国情,构建完备的立法、科学的裁量机制和健全的执行体系,以保障和促进社区矫正在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迪.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5.

[2] 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3] 连春亮,张峰主.社区矫正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4] 杨明,林宇虹.对我国社区矫正机构设置的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1).

上一篇: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民事裁判效力确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