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蚂蚁”儿子的弦

时间:2022-07-09 12:23:11

父亲的“蚂蚁”儿子的弦

一曲诙谐活泼、童趣四溢的二胡曲《蚂蚁》,让重庆二胡演奏家刘光宇站在了文化部“蒲公英奖”创作金奖第一名的领奖台上,其独创的渝派风格更是风靡一时。

其实,《蚂蚁》也是他送给儿子刘源的礼物。

多年后,当他和儿子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同台演奏《蚂蚁》时,不禁思绪翻飞……

■ 《蚂蚁》的故事

和天下的父母一样,刘光宇也希望儿子能够出类拔萃。

很早以前看《傅雷家书》,刘光宇就被傅雷渊博的学识、严格的家教所折服:“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贯穿着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师对艺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孩子,教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

那时,他就在想,该拿什么留给自己的孩子?

2001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刘光宇不知不觉哼起了儿时童谣:“黄丝黄丝蚂蚂,请你家公家婆来吃嘎嘎(重庆方言,指肉),坐的坐的轿轿,骑的骑的马马……”

刘光宇灵感乍现,蚂蚁很小,但它团结、奋进、坚韧不拔,千万只小蚂蚁在一起,能汇聚成愚公移山的强大力量。

这不正是我想告诉给儿子的吗?

当即,刘光宇开始了二胡曲《蚂蚁》的创作。

当年秋,《蚂蚁》获文化部“蒲公英奖”创作金奖,不久,便被纳入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全国二胡考级的教材并数度出版。

刘光宇和他的《蚂蚁》蜚声海内外。

《蚂蚁》成就了刘光宇,也成为儿子刘源的“杀手锏”:同样是那年秋天,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奖”总决赛,当刘源拨出《蚂蚁》的12个音符时,评委来神了,刘源成为唯一一个在演奏中获得评委两次掌声的选手。器乐组金奖,荣誉被这位14岁的少年收入囊中。

刘源参加了不计其数的比赛,《蚂蚁》经常成为他的表演曲目。有一次,他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一场比赛,评委点名时张口就喊:“蚂蚁,蚂蚁到了没有?”

但刘源初听父亲创作的《蚂蚁》时,并不觉得好听,只是觉得伴奏相当地棒,但听得多了,就渐渐被它打动,于是他用弦进入了《蚂蚁》的世界……

父子俩第一次公开合作演奏《蚂蚁》,是在2002年重庆青年联合会的中秋演奏会上。那浓郁的巴音渝韵,被透彻地展现出来。演奏时,父子俩时而一抬头,时而一眨眼,神形兼备、妙趣横生的默契,使台下的观众异常兴奋,全场多次爆发经久不息的掌声。

■ “狼”父亲

说起父亲。刘源说,自己10岁之前,父亲是匹凶狠的“狼”。

1992年6月28日,小刘源5岁生日。一直谋划着让儿子早点学二胡的刘光宇,终于开了口:“儿子,你学二胡吧!”

见惯了父亲在家里拉二胡,一拉就是几个小时,小刘源清楚,那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我不会。”

刘光宇拉着儿子的小手放柔了声音说:“你从小就看我拉二胡,又这么聪明,肯定比别人学得快。”

小刘源想了想,比划着和自己的身高差不多的二胡,给父亲出了道难题:“那我只有睡着拉。”

“那你就先睡着拉吧。”为了让儿子拿起他人生的第一把二胡,刘光宇展开了柔情攻势。

艺术之路何其艰难啊,这其间有太多的苦要吃,太多的困难要克服,太多的枯燥要体味,太多的寂寞要忍耐,这不是一个几岁的孩子可以承受的。倦了,洗把脸再来;哭了,抹干泪继续。严冬,儿子小小嫩手冻得似胡萝卜,刘光宇把它放到自己脖子里暖一暖;酷暑,儿子坐的凳子下面常有一滩汗水,刘光宇默默地把它抹干……刘光宇磨练着孩子的意志,他必须面对。

“什么是毅力?在我看来,就是确立目标后,不轻易回头。”刘光宇说。

刘源毕竟是个孩子,哪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想去看动画片,想和小伙伴踢足球……但规定的练习时间还没有结束……

望着凶巴巴的父亲,他恨啊,眼睛都快喷出火来了。

虽然多数时候对父亲的反抗是无效的,但刘源还是会耍耍自己的小把戏。

一次,在练习的过程中,父亲说他把音拉高了,他逆反着父亲,故意在接下来的演奏中把音拉得很低。当父亲又说他拉低了的时候,他气呼呼地扔出一句:“不是说我把音拉高了么,我拉低点还不行吗?”

刘光宇差点又给他一记耳光。

刘源知道“上诉”无效。因为这个时候母亲李瑜玲总会站在父亲一边。同样酷爱音乐的李瑜玲,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与刘光宇心灵相通。

■ 因“情”而动

“二胡演奏擅长抒情,二胡演奏家最需要情感的浸润,这样才能弦动于心、弓出自情。”刘光宇给儿子灌输着自己多年的感悟。

2000年,刘源小学毕业了。父亲整理好他所有的奖状和学习成绩单,带着他到一些名校去报名。

在重庆一中,一听说刘源是学二胡的,老师拒绝了他。

刘源说:“请你们听一下吧。”然后坐下,屏气凝神,两根弦,一张弓,开始演奏。

那是二胡独奏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的节选,3分钟,激越高亢又不失细腻委婉。演奏打动了并不懂民乐也不想招民乐“艺尖”的老师们。老师拿着刘源的一大叠奖状和成绩单,请来了校长。

又一次演奏之后,校长当场拍板:“我们收下你!”

小刘源慢慢长大,枯燥无聊的千万次重复,终于成就了他一座座金灿灿的奖杯: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奖”器乐组金奖、全国第八届“推新人大赛音乐总决赛”第一名、第二届“龙音杯”全国中小学生民族乐团北京邀请赛首席阳光奖、第五届“雅士利杯”全国少儿艺术电视大赛金奖……京城逐鹿,技艺让群英钦佩;出访泰国,让古老的音乐在异国他乡神圣响起……

“一个音乐家心灵一定要纯洁。”这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恩师闵惠芬对刘光宇的谆谆教诲,刘光宇把它送给了儿子。

刘光宇告诉儿子,伟大音乐家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怀:充满崇高的理想,向往和平,拥有美好的博爱胸怀。他告诫儿子,走进二胡世界,目标并不是超越前辈和得什么奖,而是要用二胡的语言来传递自己的人生感悟。

刘源说:“父亲曾对我说,二胡上发出的每一个音,都是有用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但我觉得心灵纯洁的人才能有这种魔力。”在他眼里,父亲正是拥有这种魔力的人,他是用一颗纯洁的心在不断地领悟。

刘源现在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同时还担任学校民乐团团长,他与伙伴们夺得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的桂冠,这是该团的首枚奖牌。

二胡对刘源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他很享受弦动时那种类似于“高峰体验”的感觉。

而父亲对他有更大的期许:“技术是枪,情感、认识、修养是子弹,两者合一,才能洞穿听众的心扉。”

上一篇:“一离了之”的痛苦 下一篇:重庆制造业创新能力存在四大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