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新视角窥探

时间:2022-07-09 12:12:37

语文备课新视角窥探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中学语文备课该如何出彩呢?

一、走进文本,挖掘“两性”——备教材生成的价值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即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即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

1、体现知识性。

教师对知识性把握一是来自于课程教材的规定,二是来自于学生实际的需要。以—篇课文为例,教师要在通读教材基础上,首先看掌握哪些词语(新出现的、生僻的、难理解的、与生活密切的);哪些句子(主要是含义深刻的、难读通顺的、有感彩的、体现修辞格的);其次看所反映的文体知识(篇章、段落、结构等);最后要看课文体现的延伸的知识(主要是学生不易读懂的),也要做充分的准备。

2、突出人文性。

教师对人文性的把握要从课文的内容入手,首先看思想教育的价值是从哪体现出来的,如何体现出来的;再多角度思考还可以给学生哪方面的启迪。第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价值。第三,跳出教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课外的联系,学科之间的联系。要说明的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主要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淡化训练,强调积累感悟,但作为教师备课必须是全方位的把握,才能灵活贯通。教师在把握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重难点因文而异(如知识、情感、能力),因人而异(如新接触的、离生活远的、含义深刻的)。

二、赋老教材予“新”生命 ——备语文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赋予老教材予新生命。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需要。那么教师又如何把握呢?—般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因为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

例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教师要尽可能的准备关于诺曼底号的历史、背景、文献等资料,同时也要发动学生,让他们广泛的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我觉得现代的课堂教学最大特点是有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开放的程度一切取决于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发现,这样看来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顺应孩子的需要,必须有灵活机变的能力。教师做不了最好,但要做的更好,尽可能满足于学生。有一句话说的好“教师不再是—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江河。”

三、追求实效的课堂教学——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策略如下:

1、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2、遵循教材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不同。

例如:“情境——活动——体验” 、 “问题——讨论——总结”、“自择——自悟——交流”等等,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越性。无论采取何种程式,都要体现以下特点:是否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是否有利于自主学习;是否有利于开展合作;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自我体验;是否有利于全体参与;是否有利于拓展实践;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生成……

四、为学生自主学习搭桥铺路——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顿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那么在备课时如何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呢?我想,首先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文体形式、内容安排、练习设计。第二从内容入手,看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反映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要延伸拓展的。最后还要参考课后练习的设计,看看对学生有什么帮助。

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能理解成教学模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体考虑又要分开考虑,既可以贯穿全篇也可以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该用则用,不适合则不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事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合作应有针对性,一般是对某些问题自我难以解决的,理解课文内容需要角色表演的,语文实践需要操作的,发散思维需要反思的。又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的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实”与“活”的结合,“训”与“练”的结合,“讲”与“读”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

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为学生自觉的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搭“桥”铺“路”。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

五、预约“生成”的精彩——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问,可以问的新奇、独特。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如阅读中的题目、段落、篇章、词句),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序进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有人认为学生的问题不可确定还备它干什么?我不那么认为。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凭对学生的了解。只有做好充实的准备,才能沉着应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六、营造“生命的课堂”——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是一种对话,包括人与人的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话是多维的、立体的、网络的。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等,具体—点说就是听、说、读、写。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呢?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地安排。

例如阅读教学,导入课文的环节就可以利用谈话式启境,使学生产生读书兴趣;进行阅读之前采用商讨式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接下来以合作式学习、交流;汇报时,以品读式为主结合讨论式展开。教学内容不同,采取的形式不同的。尽管教学活动有整体的设计,但在实施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组织活动。因为我们主张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宋体验课文内容。例如学生针对某段文字的理解,可以是美读,可以是写感受,可以是辩论等。教学活动有设计但不拘泥于设计,教师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上一篇:浅谈加强社团建设 弘扬校园文化 下一篇:试论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