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理功能角度再析《为选择的路》

时间:2022-07-08 09:49:38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的纯理功能为理论框架,试图对弗罗斯特的诗歌《为选择的路》进行系统的剖析,归纳出该诗语篇特点和写作风格,同时验证从纯理功能角度分析诗歌的可行性。

[关键词]为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纯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09-01

引言

语篇分析开始于结构主义者哈里斯提出语篇分析这一概念。黄国文(2002)认为,多年的语篇分析实践告诉我们,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它不但有严密的理论框架,而且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韩礼德提出了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他是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

一、诗歌功能语篇分析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经验功能指语言对外部物质世界过程和事物的反映,主要通过及物系统和语气来实现。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及物系统。及物系统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Halliday,1994)。该诗总共涉及了物质过程6次,行为过程1次,心理过程2次,关系过程2次,存在过程4次。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重点是叙述而其他过程主要是描述的作用。该诗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略少于其他过程的总和,因此该诗是一首抒情为主叙事为辅的诗歌。在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和心理过程诗人通过叙事和心理活动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情。从环境成分来看,“In a yellow wood”作为环境成分,诗人为我们呈现了树林里有两条路这个场景。“long”作为时间的环境成分暗示了诗人对选择那条路的矛盾。接着诗人采用了缘由环境成分解释他为何选择了另一条路。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是如何利用环境成分来推动整首诗的发展。

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来实现,表达了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和推断等人际功能。语气系统是通过语气和剩余部分构成的。语气是由主语和限定成分组成。情态就是指处于两极之间的各种中间程度的统称(Halliday,2000)。用代词“I”充当主语,增加了整首诗的真实性。“two roads”作为主语生动而形象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矛盾难以抉择的心情,与诗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情态角度来看,在诗的第三、四、十四、十六行分别使用了“could”“should”“shall”,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矛盾、不确定的内心活动。总的来说,诗人采用了不少情态动词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场景,并由此达到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精神共鸣。

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三个子系统: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结构。主位是已知信息,述位是新信息(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小句的主语充当小句的主位称为无标记主位;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称为标记主位。衔接指的是不同句子或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和词汇关系。衔接手段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刘润清、文旭,2006,175)。为了达到某种强调的目的,诗人采用了标记主位。在诗的第三行,真正的主语是代词“I”,但是诗人把“long”放在了主语的前面充当了标记主位,强调了诗人选择踏入那条小路的时间很久,更能体现出诗人矛盾的心情。该诗主要采用了无标记主位,强调了主语是诗人试图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里的路在诗人眼中既是他面前的两条小路,也具有人生道路的象征意义。在本诗中使用的衔接手段包括代替、指称和连接。诗人采用了名词替代如第四行“one”和第七行“both”,大量的使用替代和指称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整首诗更加简洁,琅琅上口。主位推进模式指的是前后小句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的某种联系和变化。该诗采用了复合模式,包括了主位同一型和延续型。诗的第一、五行之间属于延续型,第十三、十七行之间属于主位同一型。复合模式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主位推进模式的组合,赋予整首诗多变性,避免了单一枯燥和乏味。

二、结语

本文从概念功能和及物系统、人际功能、语气系统和情态以及语篇功能、主述位系统和衔接系统出发试图对弗罗斯特的诗歌《为选择的路》进行系统地分析,发现了该诗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采用情态动词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场景,并由此达到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精神共鸣;使用复合模式赋予整首诗多变性,避免了单一枯燥和乏味。因此三大纯理功能帮助分析诗歌的语篇特点和写作风格,同时验证了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诗歌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000.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2:25-32.

[4]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上一篇:《论语》管窥孔子的“仁”学思想 下一篇:对林纾文化变译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