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标准市场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08 08:11:11

我国技术标准市场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分析

技术标准的市场化是发达国家在技术标准领域形成的制度性竞争优势。然而,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标准形成的政府主导性仍很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体系相互脱节,标准的市场化体制至今尚未完善。表现在标准形成较慢,缺乏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制,已成为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标准市场化体制产生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一)技术标准成为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

在工业化时期,技术标准作为技术规范,一直作为公共物品被认识和使用,具有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使用的非竞争性,就像空气和道路,任何一个企业使用一种标准不会减少其他企业使用该标准的特性;二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不能阻止不付费者对标准的使用。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专利开始涌现并进入技术标准,使技术标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借助于现代专利制度,技术标准具有了排他性,能够阻止不付专利费者对标准的使用。技术标准由纯公共物品变成为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并存。排他性减少了技术标准的外部性,使技术标准成为一种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战略资源,从而引发了国外企业愈演愈烈的标准竞争和标准战。

(二)市场化是现代技术标准主要形成和运作机制

作为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技术标准能够有效地排除搭便车行为,为标准的市场形成提供激励。因此,市场化成为现代技术标准的基本形成机制。无论是欧洲的自愿联盟性标准,还是美国的事实标准都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性。这种非强制性市场化标准能够较好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有效地将公众和私有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满足企业在国际上竞争的需求。非强制性市场标准更贴近于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率对国内标准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以减少政府和民间在标准制定方面的重复投资,提高标准的形成效率。

二、我国技术标准市场化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制度和法律上的严重障碍

我国标准形成主要延续了计划经济的传统工作方法,采用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进行条块管理的方式。现行的《标准化法》也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是政府主导标准化,而非市场主导标准化。由于政府出资金,定标准,企业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形成了标准制定和标准使用,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脱节的现象,使得标准修订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其结果是企业和社团提出立项的标准仅占53.6%,政府部门提出的项目比例竟然高达35.5%,其中2000年前只有8.33%是按时完成的,而且有28.55%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完成。

(二)落后的标准科研创新体系的障碍

一方面,由于标准化与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协调机制,从科技项目立项开始到成果鉴定、验收与标准化互不相关,致使很多技术专利中需要形成标准的内容未能进入标准化程序;另一方面,落后的科研创新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上的较大的差距。以移动通信为例,截止至2003 年底,国内相关专利申请人仅占整个申请量的20.1%,而在涉及3G移动通信的发明中, 85.4%的申请来自国外。大部分的核心专利主要还是掌握在美、日、韩等技术强国手中,使很多国内企业难以成为标准的主导者。

(三)公共物品性导致企业标准化过程的搭便车行为

实践证明,标准落后国制定自主标准,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符合本国产业整体利益。本国标准的兴起,能够大大遏制国外标准收取专利税的程度和跨国垄断的程度,从而给国家和产业带来巨大的正的外部性。比如,由于不得不向高通缴纳技术昂贵的专利费,众多中国CDMA手机制造商收益惨淡。但是,随着中国TD-SCDMA 成为国际标准后,WCDMA 联盟为鼓励中国使用其标准,自动将3G 技术专利费率减少到累计不超过5%之内。显然,拥有国家标准无疑能够给国内企业带来正外部性。但由于支持和运作标准的巨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多数国内企业出于理性的选择,往往持消极或观望态度,却又能从国内标准的形成中获益,免费搭便车。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标准化体制

通过修改《标准化法》从法律上使企业逐渐取代政府成为制修订标准的主体,政府应由标准制修订的直接组织者逐渐成为标准和标准化工作的监护人、委托人和用户。改革强制性标准,使其在形式内容和程序上逐步成为真正意义的技术法规,只规定基本要求,具体技术要求则由标准给出。建立健全以标准为基础、以技术法规为强制要求的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推动以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能更好满足标准各利益主体需要的标准体制的建立。

(二)企业自愿联盟性标准运作模式值得借鉴

鉴于国内多数企业现状,依靠个别企业建立拥有市场扩散力的标准是不现实的。借鉴2G移动通信欧洲自愿联盟GSM标准的成功经验,国内企业应善于利用自愿性联盟形式建立标准,最大限度地平衡公共利益和私有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提高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和经济利益:一是企业间互相制约,减少标准垄断;二是通过专利交叉许可实现多赢和市场扩散力;三是分摊高额的开发成本,分散新技术开发和标准化的风险,取长补短,有效消除企业标准化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并依托标准背后的专利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三)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标准创新体系

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是标准成为准公共物品并得以市场化的基础。微软、诺基亚、高通等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公司,不但是国际标准的制定者,而且是通过制定标准,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嵌入到标准之中,一旦别的企业采用了该标准,就无法回避向专利技术的拥有者支付专利使用费,从而使主导标准制定的一方取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实现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有机融合和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上一篇:对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职业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