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攻击行为

时间:2022-07-08 03:01:36

浅析初中生攻击行为

摘要:通过对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与调查,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与分析发现,初中生攻击行为存在普遍性。这直接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甚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体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另外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综合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对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心理学方面地干预,从而促进初中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 攻击行为 产生原因 预防干预

一、概述

初中生攻击行为是指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的,或因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因挫折而故意采取的,指向他人的并给他人或可能给他人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活动。这里的行为执行者是指在学校就读的初中学生,行为本身是故意的,是给他人或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而且是学校和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并且他对行为者本身的健康成长也是伤害性的,这种行为是行为执行者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所采取的。如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因成绩不好而受到其他同学歧视、或自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或在成长过程中的疑惑得不到解决情绪得不到宣泄等。

我们把攻击简单的分为打入、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干扰同学听课等表现,编制成两种形式的问卷(自评与他评),按班级对我们学校的322名学生进行调查。经过简单统计,结果如下:打架斗殴的10人,占3.1%;骂人的31人,占9.6%; 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的15人占4.6%; 暴躁、容易发火的 7人,占2.2%;上课动作多的29人,占8.9%; 有意违反校规的 9人,占2.8%; 与社会闲散人员联合殴打同学的11人,占 3.4%;没有上进心的 21人,占 6.5%。另外据山东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主任翟静对济南两所中学的1585名初中生及他们的家庭情况的调查也发现,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事实上,初中阶段学生的攻击行为非常普遍,如同学间的互相辱骂、打架斗殴、恶意中伤,有些学生的攻击行为甚至指向课任老师。这种现象在校园里时有发生,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二、初中生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个体的心理因素

第一,与初中生本身固有的经验有关。班度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早期遭受的身体虐待和以后的攻击行为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逻辑的理论关系,即身体曾经遭受虐待的经历教会了个体的攻击行为,并把攻击行为作为一种固有的规范。事实也证明,具有攻击行为的初中学生中大部分早期都受到过虐待或伤害。

第二,与初中生的人格特点有关。有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攻击倾向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联。经常欺负其他同学的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自信,脾气多急躁,易被激怒 ,有与社会相悖的价值观,进而促成了特定的情绪特点和攻击行为模式;而经常被欺负的学生通常却具有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绪性等人格特点,因而常沦于被攻击、被欺负的地位,而这又反过来促

2 家庭因素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接受什么样的教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以下三类:

第一,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应该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条件等自然结构。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会阻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从小环境来说,若夫妻不和睦、经常吵骂打架对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遗弃、死亡等缺乏温暖的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害,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与违法犯罪多源于此。

第二,家庭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而其中以民主的教养态度最好。家庭成员对子女教养态度一致,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培养孩子求知向善的自主能力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反之,其他教养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社会因素

第一,电子游戏的影响

玩暴力型电脑游戏有可能强化一个人的进攻心理、情感和行为。有美国心理学者经过研究指出,由于电脑游戏具有交互性,会诱使游戏者将自己认定为攻击者的角色,所以暴力型电子游戏比包含暴力内容的影视节目更加有害。一项研究显示,具有习惯性攻击倾向的年轻人在反复受到暴力电子游戏刺激的情况下,其攻击倾向会明显增强。另一项研究则显示,任何人哪怕只是短暂地接触暴力电子游戏,也会在短期内出现攻击行为增强的现象。

第二,同伴群体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同伴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青少年学生攻击性的增加。同伴群体的感染作用、去个性化作用等,会导致青少年学生相互模仿,降低攻击他人产生的负罪感,从而直接增加青少年学生的攻击性。

三、初中生攻击行为的预防与矫正途径

(一) 学校因素的干预

1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会学生疏导和宣泄情绪。初中生处于生长加速期,其兴奋与抑制两大神经系统的失衡,容易引起过分冲动,从而发生攻击。心理学认为情绪不能压抑,应疏导、释放,否则将有害于身心健康。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重点教会学生疏导和宣泄情绪的方法。

第一,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教会学生当心中的烦恼与愤怒无法排泄时,用转移法把这种烦恼与愤怒转移到其它地方,从而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例如,跑到学校空旷的地方大喊大叫;用手敲打沙包、枕头、拼命地踩地板等方法。但同时要教育学会要注意情绪的宣泄要有节制,要尽量不影响别人、不损害自己、不妨害社会。

第二,让学生学会倾诉

找人倾诉是心理疏泄的主要方法。倾诉可以摆脱沉重的精神困扰,理清混乱的思路,有助于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倾诉既可以向老师向亲人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和忧虑,也可以采用记日记、写书信等方式来倾诉不快,来调整不良情绪。

上一篇:对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司法行政新作为的调查与... 下一篇:基于情感因素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