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的“家校共育”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7-07 11:18:03

信息化时代的“家校共育”问题的探讨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400714)

摘要:信息化r代,虽然给孩子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既使他们拓宽了眼界,又使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不良诱惑。故社会呼吁家校共育。科学合理的家校共育,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而网络就给家长和学校提供了一个快捷、信息化的交流平台,让家长、老师能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迅速形成合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信息化、重要性、中学生

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终端产品的多样化以及云服务等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基本解决了因距离而造成的沟通困难问题。这样的转变,大大地缩短了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改变了学生成长只依赖学校的单一途径,给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链接提供了机会和平台。网络,让如今的孩子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既使他们拓宽了眼界,又使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不良诱惑;另一方面,普遍的温室、隔代和留守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如今的孩子个个性格鲜明,自我意识强。因此,家校联动、共同教育更体现出它的必要性。

一、 “家校共育”的现状

1、观念的陈旧

这是一个“多元取士”的时代,孩子的成才有多种途径,然而我们大多数家长还停留在只问学校要分数,而忽视了对孩子习惯、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

我校处于西部乡镇,一方面,这里的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

2、相互间的缺少信任与尊重

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没有不负责的老师,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虽然老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但是两者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寻找配合教育的主动性。目前学校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当孩子出现问题,与家长沟通时,容易让家长误解,这是学校在推卸责任,而老师又会觉得家长不配合。这样的现状造成学生教育的真空。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站在统一战线,不能相互理解、尊重,家校共育的理想模式是很难真正建立起来的。例,关于手机的使用问题。校方主张由班主任统一管理手机,以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习。然而部分家长却认为,学校的这一做法有欠妥当。网络社会,怎能没有手机呢,也不方便家长和孩子联系等。学生的问题,容易直接放大成家长或学校的问题,相互责怪,推卸责任。

3、空间距离近了,但心灵距离远了

而今,电脑手机普及,涌现了大量的低头族,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家长们和孩子们。孩子们回家,各自玩自己的,缺少沟通与关注,导致情感的疏远。家长们甚至不能及时观察到孩子的变化。还有些孩子沉溺网络无法自拔,家长又缺少有效的教育手段,老师和家长沟通不及时,导致孩子越走越偏,亲子关系紧张,老师无可奈何。

有一项调查显示,有47%的老师只有在学生犯了错,才会主动和家长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很讨厌老师“告状”。当然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老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老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

二、网络平台,“家校共育”的舞台

1、转变意识,相互尊重

老师走下“神坛”,客观陈述与交流。家长放下成见,理智看待孩子的问题。

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关系是互惠、互利、互通、互敬的。互利―――把学生教得好,是双方共同的期望;互通―――是指信息互通,老师需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家庭生活习惯等,家长需要通过老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与同学相处情况、是否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等;互敬―――就是相互尊敬,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是谁求谁、谁高于谁的关系。

教育有这么一句话:信任能培养信任,爱心能培育爱心。家长对老师、学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老师本人,也不是什么爱心善举,而在尊重自己的孩子。老师需要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从而让老师感受到老师这个职业的尊严,并因老师这个职业而感到自豪。如此,老师才能潜心教书育人,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反过来说,老师师尊重家长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价值。倘若老师不去尊重家长,家长又怎么会来配合你的工作呢?

2、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孩子需要关注,只有父母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情感链接,方才能影响孩子,才让孩子信服,并且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手机等网络的诱惑很大,让人痴迷。它让孩子形成被动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主观注意,被动接受,甚至被动接受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主动积极地去学。有一句名言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针对低头族,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生活中的困惑、难题。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他们才能有改变的动力。

3、利用网络,促进沟通

有些家长本来文化水平比较低。或者因生活需要,父母多外出务工,家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信息技术不熟甚至不会运用。所以学校可以开办家长网络培训班,可以针对这部分家长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便于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及时了解到孩子的近况。如建议微信家长群。以前和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打电话。这都是单向的,老师向家长汇报工作。自从我班建立了微信家长群之后,与家长的沟通明显多了,学校、班级甚至孩子的近况都能得到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不仅如此,因为每个家长都各有所长,各有经验。所以,这个群不仅实现了老师和家长的互动,更有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

当然,网络媒介的沟通方式很多,例如开放课堂。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让家长足不出户也能看到课堂实录,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甚至直接参与到课堂。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既是老师开放课堂,勇敢呈现自我的舞台,更是家长了解学校、老师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能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更加尊重老师的工作,更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还有家校通。家校通网络平台可以凭借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优势,构建老师与家长同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平台。驾校之间以现代化的全新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时随地架起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空中桥梁。

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通过博客、电话、微信等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老师可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可以彼此分享家庭教育经验,老师可以了解家庭教育信息等。网络有效地拉近了家长和老师的距离,促进他们的沟通,让家校形成合力共同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校共育”是社会发展的呼唤,我们将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亲密无间的合作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重涵《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3年12月。

[ 2 ]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 ISBN 9787561762844。

[3](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京华出版社 2009年1月。

[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 2014年11月。

上一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下一篇:微课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