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路径探讨

时间:2022-07-07 08:35:31

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路径探讨

摘 要 本课题试图通过探讨技术人才培养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出高等院校尤其是技术本科院校应在技术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地向学生灌输人文素养知识,加强人文关怀,并探讨了一些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技术本科院校 技术人才培养 人文关怀

党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的问题始终是一切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人类的每一个个体而言,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我们仅做些学院式的探究而已,它始终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构成了我们人类文化生命中最重要从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理工科院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技术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是一项关乎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都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人文关怀”与技术人才培养的辩证统一

在目前的技术本科院校中,很多高校将单纯的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技术教育的人文关怀,由此造成了由技术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技术实践活动的发展,技术的负面效应也不断呈现,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盲从性,例如,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威胁等等,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毫无疑问,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同步的另一番情景却是这样的,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是目的”的命题早已深入人心;技术的终极目的服务于人也是不言自明,所以在技术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如何确保和实现人的尊严、价值就成为当下的核心要义。技术人才培养是整个育人体系的过程和途径,小至个人,学有一技之长乃是生活愉悦幸福安康的必然途径,大至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乃是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凡此种种,不难发现,为人类、为社会谋福祉才是技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人文关怀的最终指向也是“人”本身,只是其是从生命体验本身、内在地、以人本主义的形式指向和服务于人本身;技术人才培养却是以外在的、技术的、科学主义的形式指向和服务于人本身,所以,“人文关怀”和“技术人才培养”这二者是殊途同归,在达到共同目的的过程中,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二、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现状调研

为了有针对性地了解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培育的现状,笔者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对该校的工科同学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回收问卷91份,其中有效问卷83份,笔者有重点地对以下问题进行简要了简要的分析调研:

(1)在对问题“您认为技术本科院校学校层面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成长重要吗?”的回答中,81.93%的同学认为“非常重要”,14.46%的同学认为“一般重要”,仅有2.41%的同学认为“不是很重要”,还有1.20%的同学认为“不清楚重不重要”,据此不难看出,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已在大多数同学中已经形成了共识。

(2)在对问题“您认为技术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关怀效果如何?”的回答中,12.28%的同学认为“非常好”,68.67%的同学认为“一般”,另外还有3.62%的同学认为“不清楚”,8.43%的同学认为“不是很好”,这组数据告诉我们,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对学校人文关怀并不是很满意,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该校的人文关怀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在对问题“您认为大学期间最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学习和培养?”的回答中,18.07%的同学选择了“人格培养和塑造”,59.04%的同学选择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有22.89%的同学认为应该是“学会思维”,由此可以看出,技术本科院校的同学大部分都已认识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同学们仍对“人格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是今后应该着力加强和培养的方面,也是对大学生今后成长发展更为重要的方面。

(4)在对问题“您在上海电机学院听过多少次人文社科方面的讲座、报告”的回答中,15.66%的同学选择了“10次以上”,43.37%的同学选择了“5次左右”,34.94%的同学选择了“1至3次”,6.02%的同学选择了“无”。据此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同学都听过人文社科方面的讲座,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没有听过此类的讲座和报告,但是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本次采访的大都是大三、大四的同学,所以相对来说,这些同学在学校三四年时间参加的人文社科讲座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

综上所述,技术本科院校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能够认识到人文关怀培养的重要作用,也有相当部分同学意识到了学校在人文关怀培养方面的不足;在技术本科院校中,相当部分同学将知识的学习置于人格培养至上,学校也没有或是足够地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历史文化等社科知识方面的学习;通过调研,笔者还发现,技术本科院校中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希望学校能积极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构筑和加强多元体系的校园文化建设,倡导社会实践,用心对待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文关怀的理念。

三、在技术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人文关怀的路径探讨

当下,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迫在眉睫,学校应审时度势,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措施,积极付诸实践。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人文关怀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和形式也是多样的。

(一)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培育的重要性,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道“人是目的”,这个命题向我们揭示出了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人的地位、境界和操守,同样,这句至理名言也揭示了教育的目标,培育人、教育人,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依笔者之见,首先,技术本科院校首先要在校级层面统一思想和认识,对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达成共识,思想上的行动往往是实践的先导和指路明灯。学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要形成一种观念自觉,要深刻体认在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合力。其次,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氛围的营造是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必有途径,共识的下一个行动就是宣传动员以至达到一种氛围和环境,这样才能为实施人文关怀的具体操作细则奠定基础和铺平道路。再次,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出台相关加强和实施人文关怀的政策、措施,按部就班,有序推进。

(二)转变育人机制,将学生从“被动的客体”变为“主动的主体”

毫无疑问,人文关怀的本质要义即在于尊重和培育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转变现有的不合理的育人机制是实施和保障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关怀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技术本科院校要转变育人机制,首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传授知识和培育思维,所以培育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以人文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其次,技术本科院校要将传授知识的方式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跃进,变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向自觉自愿的主动学习者迈进,这是当代大学生构建自主式学习方式,培育自律性道德规范的必经之路,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规律的尊重和应用。

(三)构筑合理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必须深入到第一课堂的腹地――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技术本科院校,特别是在人文课程设置较弱的技术本科院校中,人文课程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基础课程不健全、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所以,技术本科院校亟需加强人文课程的基础地位建设,并将人文关怀培养计划纳入到具体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来,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并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来保证这些措施都能落到实处。

2.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技术本科院校中,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一般的技术本科院校中,人文社科方面的文化积淀不深,校园文化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学校方面应立足宏观,依托有力的抓手和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断拓宽校园文化的领域,发挥校园文化在培育大学生人文关怀方面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了成功尝试,比如说每月定期举办的博学讲坛,邀请各界成功人士给学生做报告,每学期学校都会举办高水平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准备丰富的艺术盛宴,此外,学校每学年还评选一次学校重点社团,以此激发这些社团开展高水平的活动,切实发挥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技术伦理教育是在技术本科院校加强人文关怀的题中之义

技术伦理学是在伦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内容是一个发展开放的体系,随着技术实践活动的发展,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不断呈现,例如,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威胁等等,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可预知性,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人们要对技术的一系列环节加以节制和完善,在技术的发明过程和使用过程、在对技术的完善过程中要不断嵌入伦理的、道德的因素,使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保持一致。为此在技术本科院校中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实则是为人类的终极幸福做贡献,事关人类终极福祉。所以,在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就离不开技术伦理学。

总之,技术本科院校的技术人才培养与人文关怀二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在实践中二者应是相辅相成,但在实践操作中,技术人才培养与人文关怀却存在着一定的割裂现象,笔者期望通过此文能在技术本科院校有效地架起这二者之间的桥梁,并进行一定的尝试性探索。

参考文献:

[1]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联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汪青松,查昌国,张国定.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维柯著.论人文教育[M].王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作者简介:

金辉(1983.1- ),男,河南三门峡人,哲学硕士,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11AR23)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电气学院)

上一篇:浅析昭宣时期经济政策调整 下一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