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学”,你本姓“学”

时间:2022-09-08 02:33:57

“互联网+教学”,你本姓“学”

“互联网+”风生水起,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学”,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榫接,还是对现有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彻底颠覆?其实,“互联网+教学”,改变是必然,但颠覆却未必,应该是新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融合的核心意义在于,教学将从“教”的中心走向“学”的中心。

一、师生互动,因“互联网+”而消弭壁垒

过去10年,一些沿海教育发达地区的绝大多数学校实施了“一网三机”(互联网、计算机、视频展示仪、液晶投影仪)。当然,当时运用这些设备,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教师将其作为教学工具,师生互动性并不畅通与直接,点与点、点与面的交互性有待加强。如今,走得更快一点的学校,开始探索“未来教室”的建设,原有的教师持有的“三机”逐渐被“交互智能平板”① 替代,学生开始手持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形成一个智能交互的教学系统。如何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一智能交互系统,真正实现跨时空的互动对话,“互联网+”的介入,必将起到消弭壁垒、打破隔阂的作用。

首先,“互联网+”的介入,使师生互动更富“质感”。师生互动不再是仅仅基于教材文本的问答式对话,而是建立在无限网络资源上的实时交流。互联网和“两个平板”的连接,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学场域”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库、课程资源库等各类教学资源。师生的互动,不仅能在课上,也能在课后。

其次,“互联网+”的介入,使师生互动更具“本色”。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通过“两个平板”,原生态呈现在对方面前,学生可以使用平板电脑代替日常的作业本,及时将自己如何做题的思路、步骤甚至笔迹原貌呈现,原样还原。作业不会做了,点击一下“互联网+教学”的相关网页和相应的资源库,就有教师的“原笔迹”“原声”辅导,大大减少学生作业的障碍。教师在课堂中能随时调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跟踪,适时讲评,结合对学生适时学习情况的分析,抓住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的知识技能标的物(个案),通过课堂演示、剖析及与学生共同研究,加深对这些标的物的理解,形成更具价值的个案分析。

二、学生学习,因“互联网+”而彰显个性

“提高人类个性化的自学能力”被列为21世纪面临的14项科技挑战之一。“互联网+教学”进入课堂,将创造出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舞台、新模式,引领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潮流。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构和能力上的变化,有效地减少学生水平差异对教学所产生的负迁移,随时调整学生学习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确定对应的任务,动态分层,按层达标,分层探究,分层释疑,因学论教,实现差异化教学,使分层教学得以实现。因此,“互联网+教学”的课堂,将创新课堂教学环境,变革传统教与学的关系,生发出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如果说当前流行的“学案”“助学案”“导学单”等是“以学为中心”跨出的重要探索,那么,“互联网+教学”依托“平板”进课堂,是真正把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还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交互智能平板和教师依托互联网预设的课件及学习资源,自己动脑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内化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托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营造一种主动经历、切身感受体验的环境,克服学习异化,获得战胜“厌学瘟疫”的强大内在动力,促进学习力的持续提升。

“互联网+教学”也在尝试在“学校任你挑、教师让你点、课程由你选”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可选择,使学习越来越走向人性化、个性化、团队化、智能化的广阔现实道路。

三、学科建设,因“互联网+”而跨界转型

“互联网+教学”作为教育利用信息化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认清自身的价值。所谓“课件课件,课之配件”,再好的装备也是“物”,因此,“互联网+教学”要坚守“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的教育思想,走进学科核心环节、关键要素,拓展学习资源,实现互联网技术、资源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首先,“互联网+教学”将让学科突破教材“桎梏”。一定意义上讲,教材的编写总是落后于时代知识更新的。互联网的介入,使师生能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点的世界最前沿的实践与研究信息,知晓相关的人与成果。这势必推动出版行业的变革,以新型的“云书本”构建“学科课堂书本+学科多元网络资源”的教育出版新模式,形成“互联网+大教育”出版观与学科教材建设观。

其次,“互联网+教学”能让学科突破本学科的“桎梏”,出现“一学科带一学科,一学科带多学科,一课带多课,一个知识点带出多个知识点”的新局面,实现学科跨界、学科整合,从而改变人与教材、人与人之间的教育关系,使学生学得更新、更前沿、更多、更丰富、更快、更便捷,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甚至“我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上自己喜欢的课。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蔡伟先生曾言,由于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教学的触角伸向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各行各业的名家能手进行即时视频聊天,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能够见到自己仰慕的人物,能够通过形象的画面和声音解开心中的各种疑惑,可以想象他们对于这一学科的喜爱将是无以复

加的[1]。

最后,“互联网+教学”将带来教学评价和教育科研方式的新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测试成绩的分析与判定,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过程性地把控教与学的优劣得失,对教学情况做出数据量化的评价。

“互联网+”为教育科研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通过开展“互联网+学科同步课堂”“互联网+名师课堂”和“名校名学科网络课堂”建设,将学科教学专家名师“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请上网络”,形成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和认知情境、以互联网整合各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指向的新型学科教研模式,从而带来学科资源、学科实施、学科评价及专业研训等的全方位变革。

参考文献:

[1]蔡伟.“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5-04-09.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上一篇:机电设备安装的技术探究 下一篇:从辅助“教”到成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