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回归文学性

时间:2022-07-07 03:41:29

语文课应该回归文学性

近几年,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学生愈来愈不爱学语文了,并且年龄越来越趋向小龄化。过去学生厌倦于学语文,大都出现在中学段,这尚有理由可解释:中学有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对各门学科都鲜有兴趣。而现在厌倦语文学科的现象竟然出现在小学阶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倒不见减退,课余时间里手不释卷,津津有味地读课外书的学生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反映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在与学生的座谈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语文课老师的讲解最枯燥、学习语文课文无趣味。这很令人费解,难道内容浩瀚绵邈,语言意味深长,形象活泼而生动的语文真的这么索然寡味?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通过分析探讨,我认为语文课文学性的缺乏是造成这一切的最根本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文学性呢?文学性没有准确细致的微观规定。它是一个笼统、广泛、可感知但难以言传的概念。我们只能在有具体环境做前提的条件下大致予以界定。文学,就是通过形象、典型来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这些形象具有生动性、可感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创作包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憎。这样,人们在学习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获得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得到更大的愉快和满足。由此可见,文学性首先存在于语言当中,它用各种语言使用技巧诸如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来体现,被人们用形象思维感觉得到。一部作品愈是让你阅读时感到身临其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中情感让你与悲同喜,其情节让你欲罢不能,吸引你一睹为快,其语言让你回味无穷,我们说,这部作品文学性愈是强。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现实当中的语文教学与课文中的文学性体现又是怎样一个常态呢?

由于我们对“语言是工具”和“文以载道”等观点的片面理解,长期以来重视“读写听说”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首先重视的是课文中蕴含的基本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其次是挖掘所谓文中所蕴含的“道”――小学教材主要体现在中心思想和句子含义上。而教学这些内容时大都采用了嚼细、掰碎、填鸭喂的方式,日常进行的标准化试题、配套练习都是对字、词、句、段、篇等基本知识的大聚会,为了一个字组词竟然推出了一大串;根据拼音写汉字,由于有同音不同字情况的存在,学生要牢牢记住是“此字而非彼字”;而为了找出文中含义,教师要学生抓住词句分析“是什么”“表现什么”来揣测答案;至于体会文句的妙处,教师更是把句子掰碎搓细――这是拟人,那是比喻,这样更生动、形象等等。这样的教学无怪乎学生“没劲”,好好的一篇文章美感何在?我们都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孟子文章气势充沛,笔带锋芒,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诗文气魄恢宏,高屋建瓴……你不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内涵,一味进行逻辑肢解,怎么会产生美感呢?长期下去,无疑影响到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语文课重新焕发出其特有的文学性呢?第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使你的言语、讲解摇曳多姿,尽发语言之阐释、描摹、鼓动诱导之魅力,牢牢扣住学生之心弦,让他的心随你的语言跌宕起伏。俗话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用在语文教学上,我觉得再恰当不过了。第二,在教法上注意精讲多点。课文是要读的,读中显意,此时教师要少讲解,多点拨,给学生潜意识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有嚼字品句的机会,学生最讨厌的就是絮絮叨叨满堂讲,教师费力不少,却惹来了学生厌恶,尤其对于一些文采斐然的课文,你的语言怎么能比得上课文呢?而给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就是最成功的教学。第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甚至幻想的能力。品味文学性是需要形象思维的,缺少了联想、想象甚至幻想的能力,再美好的意境,你也不可能在头脑里再生出来,因此,讲课时你不妨形式灵活,不拘一格,像散文一样博采广引,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信马由缰一些。另外推荐课外书时不要急功近利,一些科幻类、童话类的也不妨让学生采读一下。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传承中华浩瀚文明的载体,其中凝聚着我们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使学生爱语文,乐学语文,就是让学生醉心于我们灿烂的文化啊。

张锡平,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上一篇:闲暇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补白作用 下一篇:关于语文备课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