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与环节

时间:2022-08-14 08:54:42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与环节

随意翻看论坛帖子,看到一句话:《猫和老鼠》到底要反映一个什么主题?登时无语。“主题”,这是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词语。我无意于否定作品主题的重要性,在阅读中一定要给文章打上一个“与时俱进”的主题烙印,这是否就是我们阅读教学所必须遵从的“准则”?

山东省荣成市第五中学语文组尝试的“三板块四环节”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是一种比较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所谓的“三板块”,就是指基础知识板块、能力提升板块、回扣检测板块。“四环节”就是:“小组交流、合作汇疑”,“集体交流、解疑答惑”,“师生合作、能力提升”,“知识回扣、能力检测”。第二个环节是集体交流,解疑答惑阶段,该环节就涉及到了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的分析与探讨,使用该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文学名篇,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给我们这些中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对文学作品主题进行与时俱进多元化解读呢?

《猫和老鼠》到底要反映一个什么主题?一只被我们视为“四害”之一的老鼠竟把人类的朋友猫耍得团团转,无怪乎这位网友要质疑作品的主题了。但几乎每个人都爱看《猫和老鼠》,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在电视机前捧腹大笑――为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喜剧效果,出神的细节刻画。此时,“可爱”是永恒的主题,需要别的吗?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不可避免地想到了语文教学。记得高中时学《项链》,马蒂尔德竟为一挂假项链而葬送了十年的青春,我对她充满了同情。可是老师说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女主人公因为虚荣而自食其果。我很羞愧,为自己的立场不对,为自己的觉悟太低,虽然我觉得爱美其实没什么不对。还好,在我讲了十年《项链》后,人们终于不再提资本主义社会,终于开始审视马蒂尔德作为女人的天性和她身上所闪现的人性之美了。

但这不意味着“主题”特定的烙印就此消失。

听两场地市级优质课比赛,有五位选手讲巴金的《小狗包弟》,另六位选手讲《林黛玉进贾府》。一篇《小狗包弟》的阅读,人们虽然事实上对“”所知甚少,但却都因为各类宣传而带有明显的思维惯性,即批判与否定。我注意到,所有选手都引导学生对孩子们“闹着要打狗”这一细节进行了分析,而且基本都得出了“连孩子都没有了童真,那个时代还有人性吗?”的主题,然后将文本的主题引入对“”的批判。且不要说巴金的这篇忏悔本无意将自己的过错推给那个时代,在理性认识逐渐建立的今天,你真的会相信整个一代人都丧失了人性吗?

是的,我们就是习惯了“好的必定珠圆玉润,坏的必定一无是处”的评判方式,这种先入为主的解读势必造成对文本的曲解。再看《林黛玉进贾府》中选手对王熙凤的解读。

老师:从王熙凤的妆容里,你看到她怎样的特点?

学生:穿着很华丽,很漂亮。

老师:那么从她华丽的妆扮中,能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想想为什么别人不这样,只有她是这样呢?

个别学生:她爱显摆。

教师:啊,说得好,爱显摆,用一个词来表述就是――虚荣。大家想想,如果这时我们教室里进来这么个人,涂脂抹粉、穿金戴银,我们一看自然会觉得她虚荣,所以简洁才是美……

妆扮华丽=虚荣?这个“虚荣”来得蹊跷。我们不妨先揣摩一下作者让熙凤“彩绣辉煌”出场的用意。“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曹雪芹写贾氏姊妹,都只有淡淡几笔,如写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活然是位形神俱美的女子;作者独让王熙凤着极奢极丽之服,浓妆艳饰,珠光宝气。这又是为何呢?曹雪芹安排这一笔,与其说是褒赞她“如神仙妃子”般美丽,不如说是在贬谪――把自己打扮得如此艳丽,不仅反映了她安富尊荣的富家少奶奶的身份,也表现出她奢华张扬、不懂内敛的性格特征。而且,这位老师分析人物性格时,不是从文字中找依据,而是想当然的设定了现代教室这个背景下一个与王熙凤一样妆扮的人来印证王熙凤的虚荣,这很不合理。王熙凤所处的时代环境、着装习惯跟现代的环境、习惯全然不同,完全没有可比性,如此印证王熙凤虚荣实在牵强。解读文本一定要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切莫抛开文字,以自身的认知经验,束缚了学生对文学主题多元化解读。

这几天读李镇西博士的书,他批判语文课成为思想专制的场所,“学《孔乙己》只能理解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只能理解这是朱自清对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学生的心灵被牢牢地套上精神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①

深有同感。

连春玉,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作文教学 下一篇: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