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从任务设计到效果反思

时间:2022-07-07 03:09:41

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从任务设计到效果反思

【摘 要】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需要提升教师以“评价素养”为核心的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的提升,是在评价任务设计、评价活动展开、评价效果反思的过程中实现的。评价任务的设计,要遵循“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原则;评价活动与教学活动整体的展开,是关于评价信息收集、研判、处理的循环链;评价效果的反思要以“评价信息”逆溯学习目的定位、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 评价任务设计 评价活动展开 评价效果反思

与以往强调“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不同的是,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引进“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的评价,旨在推进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师的评价素养、落实“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需要我们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课堂评价任务的设计、课堂评价活动的展开、对课堂评价效果的反思。

一、评价任务的设计:遵循“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原则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是忽略“评价任务设计”的。这首先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设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价任务,而且把主要精力花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而在“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设计上很随意,不愿作深入研究。我们称这样的线路为“顺向设计”。而在“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中,我们采取“逆向设计”的思路:首先依据课程标准设置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围绕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在这里,评价任务既是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学习、推进教学进程的手段。因此,设计高质量的评价任务,显得相当重要,我们必须要求它既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又与教学活动相整合,达到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三者的“一致性”。

1.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不要把评价仅仅看成是“对”“错了”“说得真好”之类的评价语,更不要简单地认为评价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凭着感觉作出的随意性的赞美或批评。所谓“评价”,一定是针对目标而言的,没有目标就没有评价,不存在没有目标设置的评价。而所谓“评价任务”,其实就是学习任务(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综合的、表现性的等各类学习任务)。为了强调学习任务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的、能够证明与检测学习目标达成与否,所以称为“评价任务”。因此,设计评价任务的前提是设置学习目标,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目标的正确。而学习目标的正确与否,一看它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二看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教材),三看它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关于如何制订学习目标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的前提,是学习目标的正确合理。我们讨论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是假定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正确合理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这种所谓“相匹配”,就是要保证“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有目标,就有相应的评价任务。有时是一项任务检测几个目标,有时是几项任务检测一个目标,有时是一项任务检测一个目标,有时是几项任务检测几个目标。但只要有预设的目标,就应该有评价任务去检测。只有目标而没有评价,我们就无法得知目标是否达成,目标就会落空。二是有目标就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比如一年级语文课“一年有四季,春天暖,夏天热,秋天凉,冬天冷”,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识字与写字,而评价任务却是“提问:一年为什么有四季”“冷、热、凉、暖各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评价任务显然没有匹配学习目标。

2.与教学活动相整合。在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中,评价任务并不局限于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因此,它是与教学活动相整合的,而不是各自为政:评价归评价,教学归教学。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上,老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学会原地足弓传球的动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到足球运动中去。”为了检测这个目标,他设计了这样的评价任务:请学生分两队距4米面对面进行足弓传球练习。这是一项评价任务,也是一项学习活动,落实目标中“适当运用到足球运动中去”的要求。在教学中,学生练习,教师观察,既体现了“评价引领教学”的原则,也体现了“评价与教学活动相整合”的要求,保证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

二、评价活动的展开:基于评价信息的教学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评价伴随着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评价活动展开的过程。评价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展开,是基于评价信息而进行的。所谓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信息,是指学生的学习信息。为了强调它是围绕着学习目标、由评价活动而产生的,故称为“评价信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评价任务的执行,学生一定会“生发”出评价信息来。教师要收集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研判,利用这些信息决定后续的教学。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的“收集信息――研判信息――处理信息”的教学循环(评价循环)。

基于评价信息进行教学,可以解决“教―学游离”的弊端,实现以学论教。一是有利于建立“教为了学”的视角。在无效的教学中,教师只顾推进教学的进程,而无视学生的学习,“教”与“学”是时而相关、时而无关的两张皮。而在基于评价信息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就是不断收集信息、研判与处理信息的循环,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为了学习”。二是有利于建立“教促进学”的教学意识。在无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有时并不是因教学而引起的,学生会了的还在教、教了暂时学不会的也在教、学生想学而且能学的却不教、学生该学的却还没有学会的不再教等问题司空见惯。而基于评价信息的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教―学”关系:我们这样教是因为从评价信息中获知学生在这样学,教真正促进了学。

1.评价信息的收集。只要教学活动一开始,只要评价任务一开始,在学生的学习中就会呈现出无穷的学习信息来(如前所述,我们称这种学习信息为“评价信息”)。教师必须改变“我的心里只有她(教案、教材)没有你(学生)”的坏毛病,而应积极而科学地收集能够证明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在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倾听、组织讨论、观察作业、组织展示、巡视等方式进行;在途径上,可以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做、演等方面进行;在内容上,既要注意收集与目标直接相关的预测性信息,也要注意收集教师预先没有估计到的生成性信息;在对象上,要特别注意“样本学生”信息的采集,除了收集课堂现场有明显表现的学生的信息,还要选择若干学生作为“样本学生”。样本学生的人数可以视教师自身的观察能力而定,一般在五至十人,要具有代表性。收集样本学生的信息,基本上可以获得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评价信息的研判。课堂事件稍纵即逝,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几乎同时在进行。教师的信息研判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能从所收集的信息中判断学生的学习与预设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多少学生达到了目标?有多少学生还存在困难?困难在哪里?差距在何处?二是能够分析生成性信息的价值与意义。这两个方面的研判同样重要,前者可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性与方向性,后者可以使课堂充满挑战性与丰富性。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对两种特殊信息的收集与研究:一是学生学习错误的信息,学习错误中一般都隐藏着复杂的原因,教师要善于研判;二是学生“别具一格”的信息,即学生的理解、做法与别人不一样,不能错过这些“不一样”的信息,其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教育契机。

3.评价信息的处理。收集、研判是为处理信息做准备的,不同性质的信息要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信息证明学习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而且学习难度适中,学生是在经过合理的学习困难之后达成目标的,我们可以继续推进学习;如果学习目标虽然达成了,但是难度过易,学生未经努力就完成了目标,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学习的难度;如果学习目标没有达成,是因为时间不够,可以考虑适当延长时间、调整学习的进度;如果学习目标没有达成,是因为提供的学习资源不够,可以考虑进一步提供学习资源;如果是有典型的学习错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充分说出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进而深化理解;如果是生成性信息,可以用来丰富学习经验,适时运用,甚至可以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分述了评价信息收集、研判与处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一连串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工作,而且彼此渗透着:收集什么,是因为研究了什么;而怎样的判断,又决定着怎样的处理。比如我们前文所提及的“足弓传球”的教学,教师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是:动作基本准确,但传球方向难以把握。怎样处理?老师做了两件事:一是请两位同学进行示范;二是教师讲解提示,要注意,这个动作是“击打”,踢出去之后,腿要迅速回来。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学生继续练习,方向的把握就有改进了。这就是基于评价信息的教学调整,信息的收集、研判、处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体化完成的。当然,这种关于评价信息的“收集――研判――处理”是一个循环链,学生的学习就在这样的循环链中生生不息地推进着。

三、评价效果的反思:从评价信息逆溯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一个教师,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敏锐地发现、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够作出正确、深刻的解读、分析与判断,进而合理地甚至创造性地处理这些信息,并使这样的“收集――研判――处理”进入良性的循环,的确是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以“评价素养”为核心的专业智慧的。这种专业智慧是一种现场的实践智慧,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决策必须现场完成,不允许拉长时间研究之后再回过头去作出选择。实践智慧的获得必须依赖于日常的反思。“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给我们带来“如何反思”的新思路――从评价信息逆溯。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能够逐渐发展自己的评价素养,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这种反思一改以前从“我是怎样教的”入手来反思课堂教学的“顺向反思”思路,而是从“学生学得怎样”入手逆溯教师的教,并思考评价的效果与作用的发挥。

1.从评价信息逆溯学习目标的定位。学生的信息包含着丰富的研究价值。当我们研究“学生何以产生这样的信息”的时候,首先要拷问的就是学习目标。因为课堂学习中的得失,往往与学习目标相关。当我们分析评价信息发生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学习目标的定位发生了问题。在研究《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发现这样的信息:学生的作业多能体现“多样、疏密、渐变”的特点,但普遍存在布局问题,缺少黑白大块面布局。于是,通过逆溯学习目标的反思,执教老师很快就发现学习目标中的相关预设的缺失,然后将原定的目标之一“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欣赏初步感知线描画”改为“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能说出线描画的黑白布局合理又美观的特点”。

2.从评价信息逆溯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当我们逆溯学习目标之后,就会发现有时候目标的制订是合理的,但学习效果依然出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逆溯评价任务的设计。事实上,目标合理而评价任务不合理的现象极其常见。比如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十分零碎,不能整体掌握“按顺序写作”的说明文的写作要点,而学习目标应该是清晰与合理的:“学生能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但是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却“碎化”了,变成了这样的10项“评价任务”:(1)看一下,纪念碑的碑文在哪里?(2)还有什么?(生答:正面)(3)还有什么?(生答:侧面)(4)还有什么?(生答:侧面)(5)整个侧面都出现了吗?(6)上部有什么?(7)还有什么?(生答:位置)(8)四周是什么?(9)还找到了什么?(10)还出现了什么?――显然,这些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是不匹配的,这样的评价任务“催生”不了我们所期待的评价信息,学生不能系统地、完整地学习,其原因是教师并没有提供检测学生能否系统地、完整地学习的评价任务。当然,还有的时候,评价任务设计本身也并没有问题,但一到课堂上去实施的时候,却“走样”了――是不合理的“走样”,评价信息也会呈现出种种问题来。总之,评价信息是“象”,我们要透过这个“象”,去逆溯“因”,去逆溯学习目标的定位、评价任务的设计与落实。这样的逆溯非常重要,是我们形成评价素养、提升实践智慧的必由途径。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课堂观察的专门技术进行。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9.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

[3]张菊荣.教―学―评一致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J].中小学管理,2013(1).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学习为舟,兴趣为帆 下一篇:学生评教: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