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07-07 08:08:24

对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的思考

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这就意味着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还应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围绕目标,找准基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为导入新课,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分式12a与a2a2相等吗?(2)你能用类比分数基本性质的方法,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吗?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实践证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问题,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善启重发,拓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波利亚指出,我们所指出的问题,不是寻常的,它们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能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课堂问题要以激发学生思考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1.启发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在利用问题来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时,切忌用“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机械性问题来设问.

例如,在讲“探索一元二次方程解”时,可以先由思考题人手,让学生观察方程x2-36=0,并设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得到它的解?此时学生尝试用一元二次定义、平方根性质或因式分解方法求解,教师归纳方法,让学生感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有二个.然后给出“排球队参赛队数”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不一定都符合实际意义.这样设计,既促进了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

2.开放性

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难易适中,发展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则会使他们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讲“圆锥的侧面积”时,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做一个圆锥模型.教师可让学生回顾圆锥模型的制作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围绕以下问题独立思考.(1)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的?(2)你运用哪些知识可以求出圆锥的侧面积?(3)在你得到的结论中,需要已知哪几个量?(4)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设计的问题,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通过手的操作、眼的观察,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得到圆锥的侧面积公式,而且还发现了几种不同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的空间很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实现有意义地学习.

总之,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思维;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初中学生是极富想象力的,他们思维活跃,有探索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教师可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用心探索,积极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因“问题”而生成,更精彩,更有效.

上一篇:由一道数学题解答过程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物体受力分析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