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跳蚤族”透视

时间:2022-07-07 07:06:20

职场“跳蚤族”透视

曾几何时,在市场经济状态下,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职难求,一边是已经就业的频繁跳槽。那么风景哪边独好?如何正确看待跳槽呢?

曾几何时,在市场经济状态下,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职难求,一边是已经就业的频繁跳槽。那么风景哪边独好?如何正确看待跳槽呢?

案例之一:

“我抛弃鸡肋一样的工作”

笔者的一位远房表妹杨梅,现供职于北京某跨国公司,有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生活。然而,谈起职场经历,她感慨颇多――

我于1996年从一所重点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到北京参加了一些大单位的考试,但都没什么结果。后来柳暗花明,偶然参加了北京一家国字头的大公司招办公室行政人员的面试。面试时我表现不错,公司招了我。虽然这份工作最后成为鸡肋,但当时真是求之不得,高兴了好久。

为什么说是鸡肋呢?

因为我的工作主要是:早上到办公室打扫卫生,打热水;坐下来,接接电话;有别的部门送来的文件就登记了,送到领导处;过一阵领导批了再取回来,送到相关部门。上午九点多取一次报纸,分送到领导处,然后看报纸。下午也是有文件送送文件,没文件就闲着。接几个电话说领导不在,开会去了,用留言吗?或者打文件什么的。月末做个奖金表,到财务处领出来,发给部门各处室。第三个月到总务处领部门所有劳保用品,洗发水洗衣粉之类,再发到各处室。一年难得出一次差,一般是参加不相干的会议,领导为了照顾我们年轻人特意安排的。我们一个个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就天天这么过,几乎没有什么前途的,升职加薪全凭关系,还要轮资排辈的。而且工资很低,当时一个月1300元,300元基本工资,500元伙食补贴,500元奖金。尽管我老家参加工作近30年的父亲每月仅1200元,我刚参加工作就有1300元,算是不错啦。可是,与重点大学毕业在民企或跨国公司工作的同学们相比,却又相当寒碜!

这样的日子转眼三年多。怎么说也是年轻人,不可能不想未来,尤其到了工作二年以后,也有好多抱怨,没前途,工资低(1999年月薪1500元)等等。虽然这份工作很体面,再说,毕竟大学生在北京找份固定工作相当不容易。但是,在人满为患的大都市,要想换份理想的工作又谈何容易呢?

反正就是鸡肋。于是在同事们逍遥享受首都休闲生活的时候,我开始做跳槽的准备。我先是自学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现名为司法考试)。然后我又考上在职研究生。在1999年年末我开始决心找新工作。

我的运气不错,一家美国公司中国办事处在面试后,给了一份市场助理的工作。问我要多少工资时,我没敢多说,就说一个月4500,以我当时的预期已经很不错了。

就在这时,另一个机会意外地来了。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推荐我到一家世界五百强的美国公司(M公司)做秘书工作。

面试时这个职位的老板问的很简单。又找了个加拿大人面试我英语。开始我有点紧张,后来发现越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英语的期待值越低。那人和我说了没三句,就好奇地问我是不是在国外读书,为什么英语说的这么好等等。我于是就通过了,拿到了5000多元一个月,并且有了公司的股票期权。

英语好起了作用,而我的律师资格证后来也排上了用场。因为,公司经常涉及到责任啊,仲裁啊等法律内容,缺少懂法律的人才,所以我毛遂自荐,拿出自己的律师资格证,专门负责公司商务投标部的法律事务,工资涨到7000元一个月。那是2000年的事情。如今涨到了月薪三万,在北京高档小区拥有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开着红色POLO,拿着30多万元的年薪,经常在北京和美日韩等地飞来飞去。我的老公嘛,干得也不错,毕业后在北京某高中教书,后来,读研究生,读博士,现在另一家跨国公司任部门经理。

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当代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无论男生女生,我以为,关键要有真才实学,进入职场后,关键是不能满足,不能等待,要学习,要创新,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挑战,迎接新的生活。

我后来总结了一下经验,多半是实力,少半是运气。而实力无疑最重要。实力这部分呢,是我的相关工作经验;大公司背景;加上英语过得去;学历背景好,除了律师资格考试通过之外,我当时还刚好拿到了苦读三年的金融硕士文凭,看上去属于“综合型人才”。

我还是比较满意自己目前的这份工作,正热情高涨地工作着。当然,如果今后有更好的机会,我同样不会放弃。如今,为了在公司更好的生存,人人都在坚持“充电”,这与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明显不同,这是工作的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体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点评:

这是一个职场跳槽成功的案例。

职场跳槽其实是有讲究的,绝不是盲目的狂跳、乱跳。职场跳槽需要充分的准备。

有句名言说:“机会和成功往往是给有准备之人准备的”。所以,职场中人,尤其是年轻人,要趁着年轻多多学习。技多不压人,学了总会有用到的地方。常言道: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因此,欲做“职场跳蚤”必须要有真才实学,通俗一点讲,就是要有跳槽的“资本”。

案例之二:

“我怎么越跳越低”

韩莹始终认为自己能够预知未来。大学开始扩招的时候,她就敏锐地觉察到大学生就业将会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当一家知名私企走进校园招聘时,尽管其他同学都不屑一顾,她却精心准备,前去应聘,自然很顺利地与那家私企签了劳动合同。

踏上工作岗位后,韩莹发觉外面的世界真的不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精彩。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岗位技能,她每天至少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常常在工作上花费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下班后,她简单地吃上几口饭,就赶紧去找师傅,晚上回到寝室还要继续攻读理论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韩莹开始沮丧,尽管民企工资比国有企业高,但是觉得这份工作死板、呆滞,没有什么前途。

所幸,韩莹很快得知同学汪霞在北京某国有电器公司做得非常不错,待遇薪水也相当可观。于是,她迅速跳槽到北京。因为有种被“挖”过来的优越感,韩莹毫不客气地和公司讨价还价,最终的结果让她非常满意。凭借实力,一年之后韩莹成了汪霞的主管。对此,汪霞并没有丝毫的不快,她拉着韩莹的手说:“老同学就是厉害,依然保持着在校时的激情和闯劲,我敬佩你。”韩莹听着汪霞的话,心里很是受用,同时也觉得自己还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但没过多久,受欧美对中国电子产品的贸易壁垒限制与反倾销调查,韩莹所在的公司产品出口不断下滑,很快陷入困境。韩莹开始觉得自己当时跳槽太冲动,也有些后悔。她找到汪霞。推心置腹地说:“咱们赶紧离开吧,公司这次受冲击太大,不会有什么前途了,再待下去咱们也会掉进去的。”谁知,汪霞听到她的这番话,并不赞同。

就在此时,高中同学仝童突然来北京旅游,特意打电话约韩莹见个面。多年未见,仝童显得非常成熟,气派地挺着将军肚,还有了自己的“坐骑”。韩莹疑惑地问:“很多企业都倒闭了,你们单位还有钱玩乐?”仝童不无得意地说:“别看你念书比我好,这个你可没有我精通,我在事业单位上班,稳定得很,世界贸易纠纷和经济危机和我们关系不大。”饭局结束后,仝童又特意伏在韩莹耳边说,“你考虑一下,最近我们单位有内招名额,我可以帮你留意一下。”仝童意味深长的话语,让韩莹又有了跳槽的念头。

仝童回去的时候,韩莹把自己三个月的工资给了他,让他帮自己“留意”那个事业单位的招聘。她打电话给父母,说起回去工作的事情,两位老人乐坏了,激动地对她说:“闺女啊,你终于想通了,赶紧回来吧,跑工作要是缺钱,我们给你拿。”父母的话坚定了韩莹辞职的决心,她很快递交了辞呈,对总经理的极力挽留毫不在意。总经理只好无奈又失望地在辞呈上签了字。

回到家乡,韩莹如愿进入事业单位,可是她很快发现,这里缺少私企里那样的公平竞争,也缺少国有企业里那种奋斗的激情,在这里论资排辈,人浮于事,除了官员收入可观之外,一般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少得可怜,在县里党政事业单位工作,如同温水煮青蛙,公务员岗位如同鸡肋一样,她完全不适应。她变得消沉、慵懒而烦躁。过了一段时间,领导找到她,和蔼地说:“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大伙一致认为你的工作经验比较欠缺,所以决定先让你在办公室打打杂,锻炼锻炼再决定下一步的安排。”到了这个份儿上,韩莹有苦说不出。恰逢此时,汪霞打电话过来:“韩莹,中国在WTO打赢了官司,国外的订单雪片一样飞来,运营恢复如初,我也升主管了。日前公司在加拿大一个大型项目中中标,我下个月就要到加拿大担任项目部经理了。”韩莹后悔得要背过气去。

经过这些变故,韩莹终于开始心平气和地反思自己。她总结了自己的工作履历,发现自己虽然善于工作,但是每次离开总有理由。如今看来,她其实就是缺少忍耐和坚持,总认为有更好的工作等着自己。要是以前能脚踏实地地做下去,现在应该早就成功了。她终于明白,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坚持,最终都很难成功。

点评:

这是一个职场跳槽越跳越糟的案例。

这个案例告诫我们:要跳高不要跳槽。

现代社会人才的流动越来越普遍,据郑州市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一生平均要换8个工作。我们俗称的“跳槽”在职业生涯领域的专业术语叫做“转行”,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转换职业,另一个是转换行业。职业是个体的集合,如记者;行业则是企业的集合,如传媒行业。很多人说的“跳槽”有的时候指的是转行业,有的则是转职业,有的是两者同时变。基于此,我们每个人在跳槽之前,都要考虑清楚自己到底转的是什么?如果转的是行业,那就有必要了解新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如果要转的是职业,那么就要使自己具备新职业的知识和技能。

在字典中,“跳槽”是指“牲口到其它的食槽争抢食物”,如果把自己换工作叫做“跳槽”,也就是说要为自己找到更好的主人,这种说法无异于将自己当牲口看。如果把转行理解成为“跳高”,那才是把自已当人看,才具有作为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跳槽是一种简单的、低水平行为的重复,而跳高则意味着本质飞跃和提高。因此,我们每个人在转行之前,都要清楚自己的转行带来的是低水平的重复还是寻求创新性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需要经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是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情况不熟,能力不足”,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第二个阶段是进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知错改错,积极进取”,这一阶段是属于适应期。第三个阶段是掌握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了解情况,处理得当”,这个阶段中人的工作状态是主动的。第四个阶段是熟练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运用自如,有所突破”,这是一个创新性的工作阶段。

如果换工作时,个人还处于第一或者第二个发展阶段,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跳槽”属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相反,如果我们封了掌握阶段或者熟练阶段,那么这个时候的转行则更有可能获得了本质性的发展,实现“跳高”。而人要做到成熟,往往需要坚持。

有人说,“我不喜欢这个工作,所以我要跳槽”;或者“我不喜欢那些同事,所以我不想干了”。我们认为,这不是转行的理由,转行的真正理由是,你是否已经把本职工作掌握了?如果不喜欢某个工作,但是你还是能够把它做好,这才证明了你的能力;如果不喜欢某位同事但你还是能够跟他合作,这才是正确的职业态度。

应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职场跳高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在30岁以前的职业生涯发展早期阶段,换工作的时候我们建议更多地考虑那些对自己有更大锻炼机会的平台,而不要过多地考虑金钱因素。在30~40岁这段职业生涯发展中期,因为已经有了前期的能力积累,我们在换工作的时候可以考虑寻找收入更高的用人单位。而且,这个年龄阶段,一般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在换工作的时候考虑金钱的因素是很现实的。40岁尤其是50岁以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晚期,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该长的能力长了,该挣的钱也挣了,可以真正地做到不在乎钱了,开始更多地考虑自己真正喜欢做和真正想做的事情,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什么有的人每次职场跳高都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跳槽”之后能够迅速地补充自己在新的职业和行业的知识和能力,这种人的职场跳高看重的不是薪水的增加或者职务的上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挣很多的钱,但是我们要看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否则即便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你挣了很多的钱,这样的情况也不可能持续很久。

换工作时,“跳槽”不要单纯只是看待遇,而主要看自己是否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是不是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是不是能够为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职场跳高不应只考虑到个人的利益,而是要兼顾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乃至社会利益。只有给予企业和社会利益前提下的“跳槽”,才能越跳越高。

案例之三:

“我欣慰我跳槽的念头幸福地夭折”

笔者的一个侄子讲述了他的个人经历――

前几年,学计算机的成了“香饽饽”,紧跟潮流,我报考了计算机专业。可等我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招聘单位寥若晨星,同行却多得碰头。

跑人才市场、面试,两个月下来,1.80米的小伙儿只剩60多公斤,更显“玉树临风”。口袋空得只剩下风,不能再选了,我只得进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宾馆做网管。

“你的工作就是保证局域网的正常运行和每一部电脑正常工作,不定时地备份、打印财务和客房前厅的运营资料。”总经理临走时特别强调:“公司所有财务往来都是电脑运作,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直犯嘀咕:就给400元钱,还不能出现问题。哼,有机会马上炒你鱿鱼!

好在总经理人不错,隔三差五来宿舍嘘寒问暖。一方面出于报恩,一方面想着迟早也要走人,给单位留个好印象吧。

渐渐地,早到晚归、踏实谨慎就成为一种习惯。我把各项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的同时,还给总经理递了两个网络改进方案,其中一个方案很快被采纳。一个应届毕业生把这样烦琐的事儿做得游刃有余,总经理甚是欢喜。面对他的表扬,我也感觉良好,但什么时候一想到400元的工资,跳槽的念头便像瞅见春天的小草,一个劲儿往外冒。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早已进入角色,干得轻松自在。只是,梦寐以求的跳槽机会一直不肯光顾我。

月底,会计小王通知我去总经理办公室领工资。我有点兴奋,可以花自己挣的钱了,虽然只有400元!

打开经理的信封,600元!“总经理,您弄错了,这不是我的,我的工资是400元!”

“没错啊,看见墙上挂着的条幅了吗?”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见几个道劲有力的大字,轻声地念着:“每个人的努力都会有收获。”

“以前咱这儿也招过几个人,不是心不在焉地干了十来天辞职,就是怀才不遇似的熬到一个月就走人。其实,每个员工的付出,宾馆都会给予不同的回报。我已经向董事会请示了,下午就可以给你签合同,基本工资是800元……”

就这样,我跳槽的念头幸福地夭析了。

如今,我已经成为这家宾馆的副经理,薪金也涨到了近10000元。

点评:

这是一个职场中止跳槽的案例。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敬业是职场最重视的美德。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年代,许多年轻人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工作,他们频繁跳槽,觉得自己工作是在出卖劳动力;他们蔑视敬业精神,嘲讽忠诚,将其视为老板盘剥、愚弄下属的手段。

现代管理学普遍认为,老板和员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从表面上看起来,彼此之间存在着对立性――老板希望减少人员开支,而员工希望获得更多的报酬。但是,在更高的层面上,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的――公司需要敬业和有能力的员工,业务才能进行;员工必须依赖公司的业务平台才能获得物质报酬和满足才能施展及精神需求。因此,双方实为相互依存的整体。

敬业是职场中最应值得重视的美德。只有每个员工敬业,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才能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推动企业走向成功。一个公司的生存依靠少数员工的能力和智慧,但更需要绝大多数员工的敬业和勤奋。

老板在用人时不仅仅看重个人能力,更看重个人品质,而品质中最关键的就是忠诚度。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那种既有能力又忠诚的人才是每一个企业企求的理想人才。人们宁愿信任一个能力差一些却足够敬业的人,而不愿重用一个朝三暮四、视敬业为无物的人,哪怕他能力非凡。如果你是老板,你肯定也会这样做。

当你的敬业精神增加一分,别人对你的尊敬也会增加一分。不管你的能力如何,老板会乐意在你身上投资,给你培训的机会,提高你的技能。因为他认为,你是值得他信赖和培养的。因为他相信,当公司面临危难的时候,你会和公司同舟共济。

老板是人,也有缺点,也可能因为太主观而无法对你做出客观的判断,这个时候你应该学会自我肯定。只要你竭尽所能,做到问心无愧,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争取到了未来事业成功的砝码。

忠诚是一种职业敬业精神。如果你选择了某一个工作,那就真诚地、负责地干吧,你的事业之帆已在启航。

提醒:

别频繁跳槽,给自己定好位勿做职场跳蚤

“职场跳蚤”,是人们针对职场一些人的表现特点,新发明出来的一个名词,很好地表现了这类人的通病。“职场跳蚤”就是指,在求职的时候没给自己定好位,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地更换工作,所以,人们给这类人取了个形象的外号:“职场跳蚤”。

你是否陷入一个怪圈:工作换了无数,却发现,工资越来越低,工作也似乎难找起来?有这个感觉吗?那么,赶快脱去“职场跳蚤”的外衣。

职场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你觉得这个工作工资低,然后去换,发现了一个蛮适合自己的工作,进去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工资还是不怎么样,觉得这么低的工资,好像有点会让人瞧不起的感觉,再继续换,却不知道,人才市场已经在开始发生转变。很多毕业生,都是想找工资高、舒服的工作,造成了人才过剩的局面。正在改变观念的,先找工作先做下去,积累社会经验的人也逐渐增多,于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出现,造成了基本工资的不断下降。作为“职场跳蚤”,就会发现,虽说工作不断在换,但是工资却不断在降。

而且,你只干一段时间就辞职,这样的次数多了,逐渐就会在公司和公司之间传开,这样的人,试问还有什么公司敢用你?就算敢用,你又做不长,给你高工资干什么?所以工作就越来越难找了。

把职场跳蚤的外衣脱掉,也需要一段过程,不要去苛求工资是否偏低,把自己当成刚出来的大学生,先找到对自己专业胃口的工作,工资不要要求太高,把这个工作当成培养自己,给自己涨社会和工作经验的平台,慢慢地,好的工作自然会来了。

你还在做“职场跳蚤”吗?那还不行动?把这身阻碍你的“外衣”给脱掉吧!

上一篇:致康胶囊用于混合痔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中投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