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时间:2022-07-07 06:09:52

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摘要: 直观感知是小学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口动手动脑动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认识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激活学生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便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动口

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采用不同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的发展。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五年级上册)这节课时,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拼的长方体和记录单,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在全班交流时公布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的发现有:1.用12个小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是3cm,宽是2cm,高是2cm。小正方体的个数是12个,体积是12cm3。发现长方体含有小正方体的个数是长乘宽乘高的积。2.对于数的方法,我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每排有3个,所以长是3厘米;拼2排,宽便是2厘米;拼2层,高便是2cm。3.用24个小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是2cm,宽是3cm,高是4cm,小正方体的个数是24个,体积是24cm3。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的积。……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公式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功到自然成,课堂上学生有这么好的表达能力,是因为平时经常还给学生交流的时空,使得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新知,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二、动手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悟,通过利用双手将自己的所想、所谈以实践操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从抽象向具体形象的转换,这是验证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发挥想象,使探究动起来。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五年级上册)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经验,因此,课前我请学生准备一些三角形的纸片、方格纸、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材料,自主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首先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但又感到数格子求三角形的面积不方便,于是产生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欲望。借此机会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总结出几种转化的方法,如:1.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通过割补的方法,把一个三角形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3.有的学生把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从而证明三角形面积是原来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接着我及时组织学生比较: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使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计算公式。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获得的知识记得比较深、比较牢固,课堂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动脑

新课程实践表明,学生的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紧密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条件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在头脑中对原有知识进行提炼,使每一次发现都是学生在头脑中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思维碰撞的结果。

如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三年级上册)这节课时,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分别提供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两个荤菜和两个素菜、两个荤菜和三个素菜,请学生分别按一荤一素进行搭配。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出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在搭配过程中出现了遗漏和重复,于是产生了寻求最佳搭配方法的强烈愿望。我顺水推舟地要求学生自主探索怎样进行有序搭配,而学生通过分析原来的搭配方法,并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逐渐总结出有序的搭配方法。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便成为探究中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对有序搭配方法的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前后思维进行强烈的碰撞,在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内化和提升。

四、动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使学生喜欢学习,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在教学《美丽的田园》(一年级上册)这节课时,我根据教材的实际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幅美丽田园的动画场情境,并伴随着美妙的乐曲声,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我微笑地说:“大家说,这个田园美丽吗?我们今天要在这个美丽的田园里来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调动了起来,我请学生说说图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学生纷纷举手汇报:如:生1,我看到了小鸟在天上飞,还有一些停在树上。(师:有几只小鸟?)生1:天上有12只,树上有5只在休息。生2:草地上有6只白鹅,小河里有8只白鹅。生3:老师,图上还画了羊,白羊有6只,黑羊有5只。生4:我看见图上有花,红色的花有7朵,黄色的花有4朵。生5:还有树。这边有一棵大树,那边有16棵小树。……这样教学,以学生的“童心”、“童趣”为切入点,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若让学生的心先动起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