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时间:2022-07-07 05:32:00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怎样对高中语文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指导学生对某些课文精读

由于语文高考不像其他科目那样和课本联系紧密,学生往往不太重视教材。语文老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这也可能在客观上使学生认为课本不重要,看不看无所谓。其实,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著,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有义务筛选一些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来指导学生精读。

1.对优美文段的鉴赏、仿写、吟咏、背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特色方面去鉴赏,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修辞、句式、韵律、词语的运用等方面。当然并非每一篇课文都按部就班,而应该因课文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精读方案。例如学习《荷塘月色》可以抓住课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月下荷塘的幽静、恬美和荷塘上月色的朦胧,引导学生沉浸于美的享受中;而且还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仿写文章中的优美语段。而对于《项脊轩志》这样的抒情散文及现当代诗歌类课文则要引导学生深情朗读,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中,酝酿真挚的感情,使文章能够实现再次创作。

2.整体把握,对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某些文章的亮点不是体现在优美语段方面,而是反映在课文的整体构思或深刻意蕴等方面。通常这类文章的文字质朴不雕琢,却耐人寻味。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指导学生精读,如课文是否采用了小中见大、对比、象征、巧合、衬托、托物言志、悬念等写作手法。例如《六国论》、《拿来主义》等课文均可从这个方面设置精读方案。在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从生活出发举出一些或“小中见大”或“托物言志”之类的例子,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

3.指导学生写诗词鉴赏文章。课文中选入的诗词一般字数不多,再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背诵。这样似乎就达到了课本要求,师生们也很容易就此结束该首诗词的学习。其实,这样的教学只是教会了学生一首诗词而已,浩瀚的诗词王国还有何其多的名作等待我们去鉴赏去领悟。所以,笔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去研读,让他们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化为文字。教师指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某一方面,如语言美、结构美、绘画美、音韵美、思想美等,有独到的体会就马上记下来;鼓励他们发现诗中的“美”,培养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水平自然有所提高。“写”的过程是“读”的深化。

二、结合课文加以补充阅读

正如前言,高考语文除了文言文、诗词背诵外真正考课本的很少,无论是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对作品艺术特点的领悟把握,学生仅仅将课本读熟读透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本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阅读,并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书籍中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来弥补课本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作家作品及文章内容两方面入手操作。

1.补充介绍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文章。教材入选的文章涉及面宽,有些课文本身已是经典,但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尤其是文言文;所以若能以此辐射,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同时阅读面也就拓宽了。在此列举一些供大家参考。如关于杜甫有佚名《草堂的情思》;关于李清照的可推荐梁衡写的《乱世中的美神》;关于白居易则有赵竹毅《江南烟雨〈琵琶行〉》;关于李白的最好莫过于夏立君《在西域读李白》;关于陶渊明可以推荐《陶公祠的》……把这些抒情诗歌般的文字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去感动于诗人杜甫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却“斯人独憔悴”满怀抱负难以舒张的“愁”;同时也为诗人“穷年忧黎元”、“大庇天下寒士”的精神魅力所折服;通过对李清照人生几个阶段的了解而能更好地研读其作品,也对李清照高标准的人格追求有了更深刻地体会……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吟咏文字的同时也更好地解读了作品和了解了作者。

2.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一些相关话题的文章。有许多文章话题相同,但作者的出发点、人生观、价值观等有所不同,他们的结论和观念可能大相径庭。在教学过程中就一个话题拓展开来,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做到不唯书是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一些课外的小说、散文、诗歌,学生并不觉得厌烦,相反的他们非常喜欢这些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中的人和事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总之,在我们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这都需要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笔者认为,通过这些补充阅读的文章,使学生真正地开启、唤醒、体验和提升了各种情感,达到了单元设计的目的。

三、关注生活的阅读

人言“汉字是中国文人生命中的酒”,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从喧嚣的凡俗社会中挣扎出来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可能会和有诸多不如意的现实社会渐渐远离。故而,在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筛选文章时不要忘记关注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更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笔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选取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之类文章还有大量揭示妇女命运、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哲理等内容的文章。例如,李国文的《桐花时节》、余秋雨的《老屋窗口》等文章中塑造了女主人翁众多的优点却抗争不过不公的命运;而卢卫平的《老鼠家史》和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等诗文不仅触及到底层人民的血泪和屈辱生活,更是对民工进军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金仁顺的《小人物》、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等又催生了读者对生命、对集体意识的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关注生活的阅读总是牵引着读者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它使我们认真去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

四、与经典为友的阅读

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大多相同。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几十元一本的漫画或市面上正流行的畅销书,但他们未必愿意买一套《红楼梦》。其实,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淘洗,阅读脱离了经典而一味去追赶时尚就是一种媚俗的表现。必修4选了《宝玉挨打》这一片段,在授课时笔者意外地发现:即使是重点中学,对《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稍许了解的学生也屈指可数,他们甚至没有看过《红楼梦》电视剧。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暑假期间不做其他的语文作业,只需专心阅读《红楼梦》,并写一些读后感或书评类的文章。另外像《〈史记〉选本》、《世说新语》、《古文观止》、《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古文经典都应适当地让学生有所了解。笔者认为教师在上经典著作的节选课文时应该给学生多介绍一些全集的其他内容,尽量地引发培养他们对经典的兴趣。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实施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