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性策略

时间:2022-07-06 07:46:41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性策略

[内容摘要] 激励性策略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分享阅读收获,实现阅读价值。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激励 质疑 对话 美育

"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成为时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探讨的话题。语言是一种工具,用于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语文充满了情意,凝聚了生活体验的精华。阅读则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穿梭时空,文本将读者直接带入新奇的体验之旅。语文课堂中,学生作为读者享有阅读的主动体验权。当小读者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教师及时的鼓励并加以点拨,会让阅读的体验过程更加轻松、愉悦。热爱阅读,来源于从文本中获得启迪,享受审美。激励是热爱阅读的动力,是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行而有效的策略。

一、肯定学生的质疑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完美的阅读过程绝不是读者的被动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阅读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来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于学生阅读中的一点一滴,教师都要高度珍视,及时地给予鼓励。读一篇文章,映入眼帘的是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往往简明扼要地揭示出该文的主要内容及所属文体,这就为快速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把握文章要点提供了条件。我在《快乐的杉树林》一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眼入手,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学生找到了"快乐"和"杉树林"。接着,提示学生根据关键词来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我家门外的杉树林给我金色的童年带来无穷的欢乐。",从而引发学生质疑。大部分的学生质疑到:"杉树林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欢乐?""作者为什么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这时,平时不太喜欢发言的孩子举手了,他小声地问:"杉树林怎么会带来快乐,它会变魔法么?"课堂上传来一阵阵嬉笑声,我猜测嬉笑源于这个孩子奇特的想象力。我停顿一下,故作神秘地说:"那片杉树林的确会魔法,它的变化是大自然赋予的,它神奇的魔力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作者,那么,这是一片怎样的杉树林呢?"教室里安静了下来,于是,带着疑问,孩子们快速地默读这个故事。他们读得非常仔细,那个红着脸的孩子读书时眼睛睁得大大的,读到感兴趣的地方甚至会不禁发出声来。

又想起《荷兰的花》一文中,林同学对大仲马的一句话"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问到:"为什么这里要用'透'字,用'喘'不可以吗?"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我提议大家一起探讨。讨论的结果是赞扬郁金香之美要用上文雅的词汇"透"而口语上习惯用"喘"。语文课堂每时每刻充满着随机性,赏识是学生质疑文艺,大胆创新的催化剂。

二、体验对话的乐趣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他们

的初始感受往往还没有被概念化的认识所遮蔽,可能幼稚,也可能独创。尊重学生有个性的独创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丰富和创造。二期课改后,语文教本篇幅较多,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模式为大家所赞同。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以"勤奋惜时"为主题,列举了几个人物的故事,在精读《勤奋自学成大器》和《找到"神奇子弹"的人》后,我将自读课文《科学奇才霍金》留给了学生自己来阅读。当我宣布明天的课文由三个学习小组演绎时,孩子们兴奋不已,我很快地安排了探究的内容:一组抓课题和文章结构,二组抓关键词,三组抓重点句子,其余同学提出疑问,并在课堂上作补充交流。下午快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来问我问题,难点原来还是在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谋篇布局上,一组无从下手。我便提醒学生把《找到"神奇子弹"的人》和《科学奇才霍金》每一段做对比。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一组由课题"奇才"入手,学生们很快找到首尾呼应的语句,同时一个学生补充了第四课也采用了同样的写法,文章结构一目了然。接着,在讲到写作顺序时,二组补充了"8岁时"、"上世纪60年代"等关键词。后来在二组讲关键词"雄心壮志"、"锤炼"、"静思默想"、"极其罕见"的同时,其他的孩子也围绕"奇才"补充提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享受艺术的魅力

艺术是画家笔下勾勒的图景,艺术是作家心中氤氲的意境,艺术是音乐家指间挥洒的乐章。若艺术是一棵大树,则文学则是其上面的一道树枝。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很完美,因为文学对艺术的贡献远远大于树枝对树的贡献。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宋词》,文学作品中无不渗透着艺术的气息,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应。生活中人们需要艺术,文学作品中人们更离不开艺术。

《琵琶行》以曲传情,老师以音乐绘画的形式让读者走进文本,然后通过朗诵渐入佳境,在分析讨论中去领悟作者的内心感受。又如《开国大典》一文中的天安门广场,《颐和园》中作者的游览顺序,要学生真正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教师能出示示意图,讲解和绘画相结合,问题就迎刃而解,在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桂林山水》一课中,我设计了"桂林的山"简笔画。首先是老师示范由近至远描绘"两岸晓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的意境,对应"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句;接着由学生合作描绘"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理解"危峰兀立"一词时,一生自告奋勇地在黑板上画出了又高又险的山峰。

在阅读中我们欣赏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在阅读中我们获得人生的感悟,"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在阅读中我们享受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海伦凯勒的坚强带给我希望,督山伯爵的敢爱敢恨让我敬佩。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激励"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在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得启迪,享受审美。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素乔,《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优化策略》,《魅力中国》教学改革

3、杨为明、曹喜梅,《论语言艺术的风格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议运用电教媒体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