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策略探究

时间:2022-07-06 10:10:01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策略探究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 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尽管新课改的进程已不断深入,但近年来,职校的语文教育形势却依然不容乐观。一方面,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是,语文课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职业学校学生即将走进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等。因此,怎样提高职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个职校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教学特点;实践改革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职校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从现实来看,虽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但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职校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所以,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成为每个职校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要解决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认清现状、找出问题。

一、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职业学校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抱着到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念头,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有的学生甚至说:“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学技术的,我如果语数英成绩好,还来这里干嘛?早就上高中去了。”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扔到一旁,课堂上经常是一团糟。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

2、学校忽视语文教育。职校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其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因此大多数职校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语文等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甚至设置课程时有人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缺乏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也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其实,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限制。

3、学科定位模糊。语文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

二、职业学校语文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鉴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1、确立职校语文课的地位。近年来,职校的专业课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大改善了过去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通过行为引导教学和一体化教学的推进,使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有了显著的效果。语文课由于是应试教育的重点科目,职校的学生和教师都觉得这门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把它当做鸡肋,和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理论课一道被划入非重点科目,束之高阁。其实,作为五千年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语文对一个刚走入社会的青年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一个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谈吐文雅,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有人文情怀的青年,怎能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重视语文课的教学,把语文课的教改重视起来,确立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只有确立了地位,得到了重视,职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当今企业缺乏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服从企业的需要,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应孤立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将它们与机械制图、公差配合这些专业课程隔绝开来,而应将它们逐步融合、重新组合,树立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岗位能力的新理念。语文老师可以训练学生写实验报告,写科技小品文,将语文知识与自然科学中的新技术革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新风尚。

3、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语文的实用性。虽然语文离我们的生活最近,但学生认识不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要求的是一学就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设置教学内容时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提高语文实用性。比如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大部分职校学生毕业即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其必备的能力。但现实中,职校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职校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都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的。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随着众多教学因素的发展变化,灵活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探究式教学;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答,进行合作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唯有新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使其永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学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以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使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尽显才华、越走越远。

上一篇:二维码:“扫”出来的行业乱象 下一篇:纵横赛场、挥毫笔墨,会员联谊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