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设计

时间:2022-07-06 08:54:4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设计

摘要:本文在对模具企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职业岗位任务、责任和技术要求,结合“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开发出了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以《模具数控加工》课程为例,设计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结果表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的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增强了学生的岗位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岗位;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81-0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技能型人才的急切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一定职业岗位群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1]。为此,在分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任务、职责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最后,以《模具数控加工》课程为例,以“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2]和理实一体化为模式[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设计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职业岗位分析

1.技能型人才分类。随着模具工业的发展和模具技术的进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划分也是越来越细,通过教师走访企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将模具企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能熟练操作各种加工机床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装配、试模和修模的操作人员;

第二类,能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指导现场生产,能切实解决模具故障的技术人员;

第三类,组织模具生产和调度、模具估价和质量控制的技术型管理人员;

第四类,能设计冲压成型和注塑成型工艺,设计各种类型模具的设计人员。

2.职业面向与岗位能力。根据这几类的人员的工作对象、环境和内容的特点,并参考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模具行业的9个岗位如表1所示,并根据各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明确了胜任该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关技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模式[4],把“掌握基本理论,强化模具CAD/CAM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作为课程教学重点,通过对模具企业的典型产品项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归类,确定教学内容,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来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实训课和顶岗实习四大模块,具体时间安排如下:公共基础课主要在第一学期,包含了数学、英语和思想政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主要是为实践实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放在第二、三学期开设,包含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数控编程、机械设计和制造等课程;实践实训课主要培养学生在模具设计、分析、制造、安装与调试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为后续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创造条件,放在第四、五学期设计,包含了模具CAD/CAE、模具制造CAM等课程;顶岗实习放在第六学期,包含了企业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在课程开设上主要依循从专业基础课到实践实训课再到职业资格鉴定这一过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课程体系中主要专业基础课、实践实训课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间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三、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1.模具设计与制造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模具企业,为模具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将来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非常明确,胜任每一岗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要求也非常清晰,如表1所示。在完善了课程体系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重点需要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其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强化以“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1]来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2]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要将理论和实践全方位的一体化,即教学内容上,将理论知识、实验、实训一体化设置;教学形式上,将讲授、听课与实验、上机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学条件上,将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一体化设置;职业要求上,将知识、技能与素质一体化训练[5]。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以职业岗位、任务职责为重点,以技能要求为目标,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把企业的实际生产案例引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课堂工厂化,工厂课堂化、理实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模具CAD/CAM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包括《模具设计》和《模具数控加工》两门课程,其中《模具数控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要求首先分析出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借助CAM软件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再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模具零件,教学过程需要在仿真室和数控加工实训同步完成,比较适合采用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课程教学模式可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学习情景来构建[6],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接受任务―工艺过程分析―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编程软件讲解―程序编制―机床加工―检验―评介总结任务来实施,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转向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以《模具数控加工》课程为例,以如图2所示某型腔零件加工例,通过创造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条件,模拟一个缩小版的工厂环境,进行真实的编程与加工,通过此种学习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在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模具制造方面的技能。学习情境构建方案具体见表3、表4。

四、结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有机融合,开发出与职业岗位群相融通的课程体系。该方案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职业教学的发展。近三年来,在职业岗位群模式的导向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具设计师(高级)、模具制造工(高级)、模具钳工(中级)、UG(CAD/CAM)技术(中级)和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有了明显提高,90%以上的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能考取三门以上的职业资格证,增强了毕业生岗位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小青,尹晨,游文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18(1).

[2]游文明,尹晨,池演生.“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改革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2):49-52.

[3]徐小青,尹晨,孙庆东.基于理实一体化的“Pro/E模具设计及分析”课程构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65-67.

[4]黄晓燕,陈传伟.“素质教育为基础 能力培养为主线”教育模式的形成 专业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42-45.

[5]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34-36.

[6]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上一篇:高职学生课业任务价值体系及提升路径研究 下一篇:罗尔斯顿哲学思想中的荒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