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06 06:10:07

分析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课改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组成部分,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趣味实验;激发兴趣;全面人才;转变观念;考核方式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学物理教学作为中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改变传统的重视课本知识,轻实验实践经验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积极将趣味物理实验应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进行中学物理趣味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素质教育早日实现

各种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趣味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教学仍存在理论与实践比率不当的现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极易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欠缺、个体活动不发达、思维狭窄等问题,相信通过物理趣味实验的普遍推广和应用,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促进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

2.中学物理趣味实验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人才

中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阵地;中学教育同时也是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促进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价值的重要转折点。如果中学阶段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极易导致学生将来的就业难问题。新时期,只有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趣味物理实验引入中学物理教学中,更加注重中学生物理实验技能的提高,因此,把中学物理趣味实验应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实现趣味物理实验应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具体途径

1.转变物理教育教学观念,打破传统常规,积极推广物理趣味教育教学模式

虽然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将物理趣味实验引入到物理课堂的前提就是要转变一些物理教育者的观念,对物理教育者开展培训、进行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趣味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促使其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引进、消化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设置多样的趣味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才能,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实现物理原理与生活经验的紧密结合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等社会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中学生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特点,因此,中学物理老师应观察和注意学生的生活实践,实现物理原理与生活现象的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趣味实验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还能巩固学生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认识物理学习的新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三态的转化”时,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三态转化时的状态、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实验来帮助学生区分和掌握三态转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酒精擦在自己手上,深刻体会“蒸发吸热”,让学生想办法迅速将冰化成水,使学生认识到融化即固体变为液体,融化吸热等等。这些简便易行的趣味物理实验,一方面加强了学生深刻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扎实掌握物理知识,揭示物理现象,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3.实施和落实配套的趣味物理实验考核方式,从评价手段上保证物理趣味实验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长期推广需要从评价方式上得以肯定,中学物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展示和创作,可以通过加分和表扬等手段激励学生持续创作。例如,在学习电路图的串、并联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电路图设计(设计声控电路图、设计自动开关)等途径,加强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学习,并且对电路图设计优秀的实验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和加分鼓励,通过这些实际奖励和精神奖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便大大增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

总之,物理趣味实验是基于物理理论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通过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推进我国教育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施玉勤.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9(23).

上一篇:图形起始课教学浅谈 下一篇: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