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碳强度变化的行业影响研究

时间:2022-07-06 05:06:16

中国工业碳强度变化的行业影响研究

摘要:文章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工业碳强度行业影响,从工业行业小类、工业行业大类、工业行业碳排放高中低组别等三个角度对我国工业碳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十五”期间碳强度上升,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负作用的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分行业、制造业行业大类和高碳排放行业组;“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碳强度上升幅度减少,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负作用的依然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分行业、制造业行业大类和高碳排放行业组;要促使碳强度下降,需要加大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细分行业、制造业行业大类和高碳排放行业组的监控力度。

关键词:碳强度;行业影响;完全分解模型;强度效应;结构效应

一、 引言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而全球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消费,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位居全球前列。有研究表明,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中国总排放量的75%,2008年中国能源碳排放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持续快速增长。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压力大的严峻挑战,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近年来,碳强度波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碳强度的文章相继在各种学术期刊出现。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碳强度因素分解方法的研究,主要有拉式因素分解法(Greening等,1997)、迪氏因素分解法(Ang 等,2009)、完全因素分解模型(Sun,1998);二是从多个角度对碳强度进行研究,如Greening等(2004)、Wang(2005)、徐国泉等(2006)、魏一鸣等(2008)、宋德勇等(2009)等运用因素分解从产业结构、人口、经济等角度分析碳强度变化的影响;王铮等(2008)、李国志等(2010)、仲云云等(2012)运用不同的因素分解方法从区域的角度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邵帅等(2010)、何小钢等(2012)从工业行业的角度对碳排放进行分析。现有研究对揭示我国碳排放的行业特点和制定行业减排政策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现有研究中较少体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时间和空间变动等。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角度和两个时期进行因素分解,三个角度——一是按工业行业小类划分的39个细分工业行业,二是按工业行业大类划分的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是按碳排放高中低划分的高碳排放行业、中等碳排放行业、低碳排放行业。两个时期是:“十五”和“十一五”。动态定量分析我国各类工业行业发展对碳强度变化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行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当前推进经济结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碳强度分解模型

本文运用Sun(1998)提出的完全分解分析方法,将工业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分为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来进行剖析,结构效应是反映不同行业经济发展比重变化引起的工业碳强度变化量,而强度效应是反映不同行业碳强度变化引起的工业碳强度变化量。

三、 工业碳排放与工业增加值的测算

由于统计年鉴上没有各个工业行业的碳排放量数据,另外从200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行业工业增加值,只公布工业总产值,因此在进行碳强度分解之前,需对各个工业行业的碳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进行测算。

1. 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测算。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因此本文利用各个工业行业历年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碳排放量测算。计算方法基于IPCC《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成9类,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9类能源的标准量转换系数和碳排放系数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2. 行业工业增加值测算。从200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行业工业增加值,只公布工业总产值,2008年之前既公布行业工业增加值,又公布工业总产值。通过2005年~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发现,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去测算2008年~2010年分行业工业增加值。运用2006年~2007年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均值推算2008年分行业工业增加值,运用2007年~2008年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均值推算2009年分行业工业增加值,以此类推,推算出2008年~2010年分行业工业增加值。

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2001年~2010年分行业能源消耗量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行业分类按照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02版)进行划分,工业行业包含39个细分行业,2001年~2002年采掘业中的其他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在2003年之后合并成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在2001年~2002年未纳入统计,从2003年开始统计。为便于各年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之间的可比,把2001年~2002年其他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能源消费数据相加,合成其他采矿业能源消费数据,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能源消费设为0。

2005年~2007年分行业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2010年分行业工业增加值数据通过测算获得。为便于各年数据之间的可比,2001年~2010年分行业工业增加值运用工业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折算,统一折算为2010年不变价。其中其他采矿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缺失,用采掘业其他行业的均值替代,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2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缺失,用制造业其他行业的均值修补。2002年~2003年工业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4年~2006年工业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7年~2010年工业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上一篇:谈汉录技术的教学体会 下一篇:加快对外直接投资促进FDI流入与流出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