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按摩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2-07-06 05:03:48

浅谈中医按摩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体会

关键词 肩周炎 按摩治疗

肩周炎在传统医学中称漏肩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等。本病多发于五十岁上下的中老年人,属于退行性病变,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由于此病病程长。疗效慢,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故笔者在继承传统的治疗方法中施加一些新的治疗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根据我在近20年的工作笔记中统计,在218例肩周炎患者中,女性患者占到117例,男性占101例。而40-60岁患者有133例,约占61%;40岁以下患者38例,约占17.4%;60岁以上患者52例,约占23.8%。其中体力劳动154例,占71%;脑力劳动患者64例,占29%。由于患者病情不一,病程相差也很大(病程最长为3年,最短为1月)。

2病因分析

导致肩周炎疾病的主要原因有:长期居住在潮湿地带。经常受到风寒侵袭,或者在野外露宿;年老体虚或长期疲劳过度者。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筋失所养。由于血虚而痛;跌扑闪挫、筋脉受损、瘀血集于体内。脉络不通而痛。

3临床表现与诊断

3.1肩关节疼痛。有时放射到背、颈和肘部,夜间或遇到天气变化时加重,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如在急性期,肩关节则呈肿胀,周围有广泛性压痛。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

3.2由于肩关节的软组织有粘连,长期废用而引起肩关节的内收外展、环旋、后背运动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在洗头、穿衣、手臂后伸等动作都会引起剧烈疼痛。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因病史,本病诊断比较容易,若检查或诊断有疑问,可利用x光片检查与其它疾病相鉴别。

4治疗

①患者取俯卧式,医者立于患侧,用掌或掌根推、揉、按1~7胸椎患侧的夹脊穴与肩胛部,用小鱼际滚揉以上部位.用拇指点大杼、风门、肺俞、天宗、肩贞穴,再用拇指拨揉腋后,多指拿、揉、弹、拨腋后大经,用掌揉、擦肩胛骨后部,再用掌揉,擦上臂后侧。②侧卧。医者立于患者后面,多指拿、揉三角肌,用小鱼际滚揉上臂外侧,多指拨、揉锁骨下缘,拿、揉、弹、拨腋前大经,医者一手握患肢肘部,使患臂上举,另手多指揉拨腋下前后大经,反复数次,同时使上举患臂的肩关节做收、展运动。③仰卧,用拇指拨,掌揉、擦肩关节前与上臂前侧,用拇指点肩髑、曲池、合谷穴;④坐位,医者多指拿揉颈项部,滚、拿、揉肩井穴一带,掌揉,擦肩关节周围,再根据患者活动受限的程度采用不同的用动方法。如:内收外展、环旋、后背运动等,最后作颈部敲打法结束。

5疗效衡量标准及治疗结果

痊愈:肩关节疼痛完全消除,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除,但遇天气变化时仍有加重;有效:症状有所缓解,时轻时重;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在本组218例患者中,痊愈152例,占69.7%;显效40例,占18.3%;有效22例,占10%;总有效率99.2%:无效4例,占1.8%。

6典型病例

曹某,男,52岁,于2002年6月15日来我院就诊。主诉:肩痛,不能上举和后背,日轻夜重。诊断:经检查肩关节疼痛、无红肿,软组织有严重粘连。手不能及头、背,穿衣困难,肩穴周围有明显压痛,近肘有放射性疼痛。x光片检查无异常,经我施加前述手法治疗60次后,患者痊愈,1年后回访,患者再无复发。

7体会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病,传统医学认为:风寒湿邪,诸气杂致,合而为痹。痹者有不同的含义,由于经络受阻,气血不畅,脉道阻滞,瘀积成痹,导致疼痛。《内经》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即此道理。因此对本病的治疗,首先应当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并以此为原则。治疗时应重点选择除风解痛,治疗血痹,采用前述手法顺序操作,逐渐改善症状。

在配方上揉、按大椎,压天宗、缺盆、风门等能起到温通经络,除风去寒的作用。因中央诸阳均汇集于大椎之处,按压肩髑、合谷、曲池能消除炎症,镇静止痛。拨、揉、动法等适用于粘连部位,有剥离粘连,滑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在治疗中,要求医者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病情,辨证施治,灵活加减手法。操作时应根据患者发病长短,体质强弱和敏感强度,选择用力大小,灵活地选用治疗手法,或配合热敷、拔罐也有助于提高疗效。

病程的长短与治疗有直接的关系。一般的规律是病史短、病情较轻者治疗次数少,疗效显著,反之,疗效较为缓慢。

治疗中.切忌暴力损伤软组织使关节脱位或皮肤擦破,以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

要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原则上要求患者长期坚持。因人而异。锻炼时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适当方法。如:(1)弯腰晃背法;(2)爬墙活动法;(3)体后拉手法;(4)外旋锻炼;(5)双手交叉抱头法;(6)甩手锻炼法等。

长期坚持锻炼有助于疗效的巩固与提高,也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上一篇: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 下一篇:浅谈推拿治疗漏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