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校移动学习环境的探讨

时间:2022-07-06 04:51:45

建构高校移动学习环境的探讨

摘 要: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学习,或者有效的利用移动技术所发生的学习。当前,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基于SMS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和基于C/S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随着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如何在高校建构有效的移动学习环境是一个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的探究,提出在高校建构移动学习环境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 移动学习 高校 环境建构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便携的、易用的、高性能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出现,“移动”正成为未来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主题。移动学习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需要,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可以获取各种所需的学习资源,并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的学习目的。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中的研究领域,移动学习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共识,不同的研究者对移动学习有不同的看法。各研究者对移动学习的内涵概括主要包括:以技术为中心的移动学习、基于与E-Learning 关系的移动学习、从增强正规教育角度出发的移动学习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移动学习。

二、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技术

目前,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基于SMS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以及基于C/S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

(一)基于SMS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

利用短消息可以发送教学管理信息、课程大纲、交互式测验等信息,发送的内容一般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目前在高校主要使用移动运营商的短信网关,通过该系统,可以将短信平台与互联网上的各种系统和软件进行无缝高效相连,将互联网上系统随时产生的动态信息转变成手机短信,通过移动运行商的短信中心进行实时的发送和接受。高校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学习终端,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将学生的信息转化成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再发送给大学生手机。利用这一特点.可实现大学生通过无线移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并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对于资历有限的高校或者教学研究机构可以购买短信群发器或者短信群发服务开发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系统。

(二)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

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在终端设备、传输网络、服务器端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系统相比,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可以使学习者以浏览内容页面的形式访问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除了以文本形式呈现的消息外,还可以更好的获得多媒体学习资源,增强了学习的交互性。

(三)基C/S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技术

虽然WAP 对交互性已有一定支持,但不能满足一些高互动性的移动应用程序的需求,另外每次需要从服务器上下载全部内容时,受宽带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移动应用程序的交互性和减少交互过程中内容的传输量,基于C/S架构的移动开发成为了移动学习系统的另一个取向。目前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主要有Android、 Symbian、Windows Mobile、Linux、Palm OS等,在移动终端设备开发应用程序主要的技术路线有J2ME、C/C++等。

三、建构高校移动学习环境的一般模式

具体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可以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移动终端设备,从而导致了移动学习环境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移动学习而言,首先架起无线网络环境和选择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是技术环境设计的先决条件。不同的移动学习场景及学习活动可能基于的网络环境与应用部署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移动学习系统的一般架构是大致相同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区别只在于在无线网络及互联网中传输学习相关信息的主要载体不同。移动学习系统的一般架构如图所示:

图1 移动学习环境的一般构架

如图所示,移动学习环境的构架的最高层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学生和教师是移动学习系统的使用者,管理员对移动学习系统进行及时的管理与调节。教师和学生利用各种移动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与教学服务器进行连接,移动学习终端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借助服务器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供双向的交流。教学服务器与互联网相连,存放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的服务程序,并提供学习系统的各类数据来源。

四、总结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学习方式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移动学习的引入将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的终身学习的目标。但是在移动学习环境的建构中,移动终端设备功能、网络传输、通信资费等方面的限制都极大地有碍于移动学习发展与普及。因此,必须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来弥补这些不足,以确保移动学习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Ellen D.Wagner,Enabling Mobile Learning.EDUCAUSE Review 2005,http://www.educause.edu/er/erm0532.asp?bhcp=1[2007-9-5].

[2]黄荣怀,Jyri Salomaa . 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3]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

[4]王伟,钟绍春.移动学习环境的建构[J].

[5]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上一篇:试论如何对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下一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