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组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7-06 01:36:58

以小组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小组合作;合作探究;主导作用;主体作用;教学效率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合作探究打下坚实基础

1.发挥教师学习组织者作用,合理谋划分组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基础、知识积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均衡搭配成4~6个学习小组,我校在实施“自主乐学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时,采用每8人为一个小组的形式,其中每组保证两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4名中等生和两名后进生。采取小组成员“一对一”单项结对帮扶的形式,即:两名优等生和两名差生结对子,一帮一;中间的四名中等生互相结成对子,基础相对好的两名中等生与基础不太好的中等生结成帮扶对子,一帮一。采取“组长包保,双线合作”的方式,即:在小组成员“一对一”单项结对帮扶之后,选择两名学习好的学生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包保本小组的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后进生,两名中等生兼任汇报发言人,每名后进生兼任记分员,每名组长和副组长分别负责补充和协调本小组的汇报发言。这样通过合理分组、分项包保、明确责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了“合理、公平、民主、有效”。

2.发挥教师自主学习指导者作用,把脉合作探究

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生理因素、知识结构等因素,不可能在小组合作中做到面面俱到的“完美”,例如: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初级阶段,有些学生不知如何进行个人学习和小组探究相结合,有的学生把其他同学的发言时间占用了很多,有的同学在小组讨论时偏离主题,还有的同学遇到困难无法进行,以上种种情况都需要老师加以适时指导,把学生顺利引导到小组合作探究的轨道上来。

3.发挥教师成果汇报评价者作用,激励学生兴趣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适时与合理的评价,是新课程改革注重的一个重大方面。如果教师的评价适时合理,那么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就会极大增强,小组合作的氛围就会得到营造,小组的学习成果就会得到巩固;否则,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减弱。所以,教师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既注重学生个性优势的评价,又注重小组合作和协调能力的评价,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实施。

二、激发学习兴趣,保障合作探究的实施

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为此,我们根据初中生好奇、好问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主要问题,适时创造情境,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先提出:“同学们!我们今天进行一个比赛,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的问题:做到用时不超过5分钟,看看哪一组算得最快、算得最准?下面,老师先给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大家在下面计算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看谁算得最快?”同学们看到题目后,各小组成员争先恐后地开始做题了。尽管同学们都很努力,都比老师规定的答题时间晚了一些。这时,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方法快捷的方法,不用计算就能准确而快速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产生了强烈学习的愿望,使得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异常活跃。实践证明: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分享学习的快乐。

三、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把小组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既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又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把握学习机会,及时把脉学习探究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方向,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又让学生畅所欲言,力争把小组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

上一篇:英汉文化的差异及英语课堂学习 下一篇:实施个性教育,张扬学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