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水资源纠纷案例归纳总结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7-05 06:54:35

国外水资源纠纷案例归纳总结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所有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当今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欧洲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其在水资源纠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莱茵河、泰晤士河、伊利湖和琵琶湖等国外著名河流和湖泊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是具有显著成效的,通过对上述河流和湖泊水资源纠纷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治理措施,必将有助于我国的水资源治理。

【关键词】水资源纠纷案例;水污染;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01-01

一、莱茵河与泰晤士河水资源纠纷案例

莱茵河位于欧洲中部,是一条国际河流,其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中部,流经奥地利、瑞士和法国边界,穿过德国境内,至荷兰入北海。人口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沿程土壤的农业开发以及使用杀藻剂和人造化学试剂等成为造成莱茵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各国针对莱茵河水污染采用的主要治理措施有:一是建立国际性的管理机构,制定有关协定、条约;二是大力兴建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加强对污染物监测;四是治理重点污染源与工业区污染;五是采用人工充氧设备和增氧机。①荷兰于1950年发起成立“莱茵河国际防污染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莱茵河污染性质、程度与来源,提出防污具体措施并制定共同遵守的标准。德国政府于1961-1971年共投资68亿马克用于治理莱茵河,1971年后,每年直接用于治理莱茵河投资为14亿马克。

泰晤士河作为伦敦市及其西部郊区以及牛津市的主要水源,1800-1850年间,工业污染以及人口膨胀导致污染负荷增加成为泰晤士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设施不完备,抽水马桶的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进入泰晤士河,造成河水污染。针对上述污染原因,1850-1900年间,把建设污水排放系统、提高河流流速、建立污水沉淀厂做为治理重点;1900-1950年间,“非点源”污染物(如农业灌溉水)排放、“点源”(如污水排放口)排放、工业区水管直接排放以及雨水从污水管表而溢流成为泰晤士河水污染物主要来源,其采取主要治理措施为一是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二是建立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二是采取河内人工充氧。英国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泰晤士河水务局,隶属环境部,统一负责泰晤士河流域治理和管理。供水收费和利用市场集资与融资是泰晤士河治理的主要资金来源。泰晤士河流域根据区域生态特点设立水质保护目标;根据水环境容量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公平分配排污权。

二、伊利湖与琵琶湖水资源纠纷案例

伊利湖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美国五大湖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洗涤剂工业迅速发展、大量含磷洗涤剂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化肥的大量施用导致伊利湖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制定相关协议和加大投资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成为伊利湖水污染治理的两大主要措施,协议内容主要涉及美加两国政府在污染治理和保护方而权利、责任及义务;制定点源污染排放标准;制定农业发展计划,消减非点源污染;制定法令禁止含磷洗涤剂的生产与使用。

琵琶湖不仅是滋贺县生活用水的来源地,也是农业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其位于日本滋贺县中部,水质恶化原因主要有:生活方式转变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污染以及下水道普及率滞后于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所导致的耕地减少。琵琶湖水污染治理措施主要有制定有关法规和条例以及制定具体的排水负荷消减对策两种,其中排水负荷消减对策分为工业排水负荷削减对策、农业排水负荷削减对策以及生活排水负荷削减对策。工业排水负荷削减,一是对新设企业和原有企业设立不同的排水基准,对新设立企业的污染排放限制更为严格;二是政府针对脱氧和除磷处理实行专项融资制度,给予进行处理设施建设的中小企业长期低利的融资。农业排水负荷削减主要是施肥量的削减,施肥方法改良并在施肥期间防止污水流出,以及对土壤进行相应管理。生活排水负荷削减着手于高度的末端处理,主要是合并处理净化槽和加强下水道建设。制定法规分别是禁止含磷洗涤剂使用,农业生产中恰当使用肥料,并对农业用水进行适当管理。

三、小结

对于上述国外典型河流湖泊水资源纠纷治理案例分析得出的对策、具体措施,可以看出国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污染治理体系,其对我国水资源纠纷的启示是:一是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解决水资源纠纷的根本;二是信息公开化政策和环境经济政策是治理水资源纠纷的有效手段;二是水资源纠纷治理工作应当与项目结合,辅之以各项配套措施;四是政府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标准,在水资源纠纷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五是国外在治理水资源纠纷过程中,以充足的资金保证治理工作顺利进行,非常重视资金投入。

注释:

①孟雪靖农村水污染经济问题研究[D].博士论文,2007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郎革.廖红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38.

[2]Kramer L.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M].London:Sweet andMaxwe11,1997

[3]王金南中国环境政策(第二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0

上一篇:浅析刑事替代责任及引入我国的可行性 下一篇:国外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分析及经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