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虎诉腾讯案看我国反垄断法私人诉讼的完善

时间:2022-06-27 05:06:49

从奇虎诉腾讯案看我国反垄断法私人诉讼的完善

【摘要】奇虎诉腾讯案历时三年,涉及到了双边市场的界定、互联网企业控制地位的认定等诸多《反垄断法”在实施中所涉及的前沿性、关键性的重要问题,同样,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反垄断中私人诉讼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反垄断私人诉讼存在原告举证责任较重、诉讼成本高等问题,亟待对私人诉讼制度进行完善,以破解现实困境。

【关键词】反垄断法;私人诉讼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086-01

一、私人诉讼制度概述

反垄断法的执行可以分为公共执行和私力执行两种。私力执行包括举报、诉讼等方式,但是在实务操作中,反垄断私人执行最主要的方式还是私人诉讼。美国1890年的《谢尔曼法》首次规定了反垄断的私人诉讼制度,如今,该制度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己建立,并且在反垄断法实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私人诉讼之所以可以迅速发展开来,主要是由于其可以弥补公共执行的缺陷,具有更经济便捷、推动反垄断法的自动实现机制、减少垄断违法者对执法部门的不当影响等积极作用①。

二、私人诉讼的困境

既然私人诉讼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我国也规定了私人反垄断诉讼,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私人执行是否达到了其应有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奇虎诉腾讯案以败诉告终,这个结果并不十分意外,因为《反垄断法>实施六年来,原告胜诉的案件寥寥无几,在其实施的前二年审结的53件一审案件中,原告更是毫无胜绩。此外,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案例数量也相对较少,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可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原告举证责任较重

反垄断诉讼采用民事诉讼规则,同样采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这一在其他民事诉讼中既合理又有效的原则,在反垄断诉讼中则给原告带来了巨大压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规定“被诉垄断行为属于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原告应当对被告在相关市场内具有支配地位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承担举证责任”。在本案中,这一规定就给奇虎公司在诉讼中出了很大的难题。随着反垄断法的发展,对于相关市场已经有了一套利用经济学手段,通过假定垄断者测试等手段进行界定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对互联网企业却很难适用,因为在传统方法中价格是判断的重要依据,但是在互联网中绝大多数服务对于客户端用户来说都是免费的,因此传统方法很难适用。但是即便而临理论困境,举证责任仍然由原告承担,这无疑使得原告在诉讼中处境十分艰难。

(二)诉讼成本高

这里所说的诉讼成本包括诉讼费、律师费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咨询、调查等所支付的费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中诉讼费用的缴纳是由原告预缴,最后由败诉方承担。在奇虎案中,一、二审诉讼费用共计1593600元,奇虎称其调查费、公证费、律师费等共花费100万元。这些也许对大型企业来说并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负担压力则较大。

(三)垄断行为受害者维权积极性不高

奇虎案在反垄断法执行中属于私人执行中的私人诉讼,原告主体性质为其他经营者。在《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中,诉讼主体基本上也都是属于其他经营者。但是垄断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危害的却不仅仅是其他经营者的利益,还有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除了2009年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泽以消费者名义对中国移动提起反垄断诉讼外,其他鲜有消费者提起反垄断诉讼的案例。

三、对完善私人诉讼制度的思考

(一)调整举证责任分配

在诉讼中可以规定反垄断执法机关在诉讼中提供相关证据。反垄断执法机关作为负责反垄断法公共执行的国家机关,比私人更易掌握许多当事人无法掌握的证据材料。这不是要求反垄断执法机关代替原告承担举证责任,而是要求反垄断执法机关在原告提出申请后,为诉讼提供其已经掌握或便于掌握的相关数据材料,从而减轻原告的举证负担。

(二)借鉴美国费用转移和三倍赔偿金制度

美国《克莱顿法》第四条规定:任何因反垄断法禁止的事项而遭受损害的人,包括消费者,可以向法院提讼,如果胜诉,不论损害大小,法院一律判给其相当于损害额3倍的赔偿金及诉讼费和律师费。费用单向转移规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原告的诉讼费用风险②,而对于二倍赔偿金规则,虽然美国在实施中,会限制该条的使用范围,避免制止有效率的行为,但是仍然增大了原告获得全部损害赔偿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了违法者的动力。在我国乃至世界多数国家,在通常情况下,诉讼无论是否胜诉,律师费都是由双方各白承担,虽然在诉讼中当事人可以提出要求对方承担律师费的诉讼请求,但是法律对此并没有强制性规定。而对于损害赔偿数额,我国通常也是按实际损失计算。在反垄断诉讼中,原被告实力对比中通常被告强,原告弱,若能借鉴美国的费用转移和二倍赔偿金规则,对于提高私人维权的积极性,更好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

垄断行为对消费者的侵害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而,垄断行为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是一种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发散性的侵害,如果所有被侵害的消费者都单独提讼的话,势必产生滥诉的现象③;另一方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垄断行为对其造成的侵害相对并不是太大,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可以开启反垄断公益诉讼从而更好的遏制垄断行为。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垄断行为当然属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可以对此提起公益诉讼。

注释:

①颜运秋,周晓明,丁晓波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的障碍及其克服[J]政治与法律,2011(1).

②赵栋反垄断民事证据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154.

③许英论我国反垄断法的私人实施机制及其完善一一兼评《垄断司法解释》[J]西部法学评论,2013(4).

上一篇:知名商品保护的相关问题认定 下一篇:浅析刑事不制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