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转机:“草根”大学的艺教路

时间:2022-07-05 09:41:45

危机与转机:“草根”大学的艺教路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在“就业危机严重、大学精神丧失”等各种外界所诟病的话题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到了不能不认真思考自己办学前景的时刻。然而,与私立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在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眼中和心中的地位相比,公立高等教育所体现出来的苦衷也只能算是无病罢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私立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壮大而兴起,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社会及公立教育的“一路排挤”中崭露头角,没有各种制度及体制的制约,民办高校的发展似乎更加自由、自主,虽然一路走来民办高校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有些民办高校却在大浪淘沙中经受住了考验,生存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究竟是特殊历史机遇下的昙花一现,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办高校在百舸争流中能否获得真正的自由?民办高校中能否重现当年燕山大学、南开大学的辉煌?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及思考。

民办高等艺术教育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民办高等教育的身份,同时兼具艺术教育的特征。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艺术教育对人类心灵的启迪作用都不可置疑,在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盛世”光景下,我们把目光投向民办高等艺术教育,揭开人们对民办高等艺术教育的种种揣想和疑问,或许可以在艺术教育的专业与普及之间、艺术生的学业与就业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使学习艺术不再只是梦想,也使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其原本应该有的作用与价值。

百舸争流,谁立潮头?

中外民办高等教育情况观察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消失了近30年后重新兴起的。1950年全国有高等院校227所,其中公立138所,私立89所,私立占39%(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36)。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私立高校全部转为公立高校,民办教育在我国完全消失。80年代初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重新萌芽。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52所,在校生105.17万人,其中本科生10.41万人,专科生94.76万人(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民办高等教育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与波折,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办高校的存在已非过去那样可有可无。然而,当把我国民办高校的数量与美国进行对比时,却发现了惊人的差距。截至2004年底,美国全国拥有的大学总数为6412所,其中拥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4236所;私立大学总数和具有学位授予权的私立大学数分别为4365所和2516所,所占比例分别为68.1%和59.4%。而在日本,截至2004年,日本拥有大学总数709所,其中国立87所,公立80所,私立542所;在其短期大学中私立大学的数量更是远远高于国立大学。

或许对于其他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在其本国教育中的地位我们无法切身体会,而在国内,民办高校虽然在今天已取得不少成绩,仍然有太多的民办高校在市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这与他们的办学定位有着极大的关系。对于民办高等艺术教育来说,在坚持艺术教育共性的同时,找准其在市场中的定位尤其重要。创立于1993年的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便是其中一个优秀的例子,院长李罡对有些民办艺术院校的失败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精英教育是我们民办教育的误区,可以说目前70%的民办教育还在走精英路线,这是非常危险的,看不出市场的分水岭在哪里,看不出市场对人的层面的需求,这样的校长是很可悲的。如果我们的生源是走在国立高端院校的后面,但是我们的理念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理念,最后会发现学生走入社会后和那些学校的学生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竞争。民办教育如果看不清自己的市场,看不清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应该在哪里,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们有太多学校输在这里。民办院校的学生不是不能和那些名牌国立院校的学生竞争,关键是在哪个方面去竞争,因为我们可能动手能力强、感性思维强,艺术思维可能也会强过他们,在这方面去发挥,才是我们需要做的。最好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我们现在是属于一元化的教育,而不是多元化的教育,所以我们有些学校会输给人家。”

大浪淘沙,胜者为王:

我国民办高等艺术教育现状

学校与政府的博弈 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投资办学与美国的捐资办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经费是影响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仅靠学费生存的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而言,尤其如此。关于这一点,李罡有着自己的深切体会:“我年初时到过我国台湾的几所私立大学,几乎每所大学都从台湾的教育部获得了教育基金,其中最少的学校获得教育基金不少于2亿台币,折合人民币约4000万元,而我们大陆有些民办高校连40万元都拿不到,今年我们学校得到了150万元的教育基金,这是北京市获得扶持最多的一所学校,还是在“扶优扶特”精神的指导下获得的,而其他大学只有四五十万,大部分没有。那么150万元与4000万元相比,也相差甚远。又如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不多,但财团的支持很大,美国的捐资助学可以说蔚然成风,因为捐资是可以免税的,所以很多美国人宁愿减少自己的利润,也要捐资助学,另外不但捐助这一块免税,国家还会对企业有其他方面的优惠,而在中国却没有,为什么中国现在很少有捐资助学?我们知道我国香港的李嘉诚、邵逸夫、曾宪梓为内地捐资,因为他们的税是可以免的。大陆的企业之所以不关注教育,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免税,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税收制度还没有为捐资助学拿出一个完整的作法,所以我们没有捐资助学的传统。”

在李罡看来,教育是国家的公益事业,民办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公立院校培养的人才一样,都是国家的人才,就好比一棵大树,只有主干,而枝叶却都没有了,那么这棵大树是活不长久的。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强大。“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李罡借用的“船队说”来形容民办学校与国家的关系:“民办学校就相当于是一艘跑得慢的船,甚至民办院校的学生,就是一个跑得慢的学生,能说中国的学生全考北大吗?可以这样讲,中国的升学率这样低,会影响到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甚至影响中国的国防建设,因为产业大军不存在了。现在我们学的很多知识已经没有用了,一个硕士研究生的工资可能比一个瓦工的工资低,就是因为瓦工变得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我们的劳动值钱了,但我们劳动的质量却差了很多。在国外,很多产业工人都是大学生,我曾在英国和德国参观过几所具有职业特点的大学的瓦工专业,进到实验室后发现学生在砌砖,老师在讲怎样砌砖。而我们的瓦工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吗?没有。所以我们的建筑可能只有三十年的寿命,而国外的建筑却有百年的寿命。我们缺少这样的概念,就是技术是需要教育来完成的。”

学校与市场的博弈 无论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还是依靠公办大学兴起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都必须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才能走上安身立命之路,然而民办高校的生存及发展又绝非单纯的市场竞争所能决定。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目前已成为万人学校,其特殊的办学方法就是“四个接轨”,即艺术教育与市场接轨、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些方法可能更适合于这个时代,更适合于这个学校,或者更适合于这些学生。但是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李罡认为,与私立院校相比,国立院校有一个沉重的包袱,比如教育员工的体系、职称体系等等,决定了其实践类的课程不可能去调动社会的资源进入整个办学体系。而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却不一样,学院也有教授和副教授,但差不多有一半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从市场上去找那些“大师”,即“双师型”的人才,比如在一线最好的录音师,给最好的歌手录过音,有很好的从业经验,有很高的技术,就可以请他来做实践课的老师,让学生一步进入到市场的基本形态,即市场是什么、市场需要什么,让学生直接就可以接触到。“国立院校之所以不便这样做,就是因为它们一定要看对方的资质,如是否具备高级职称,不具备高级职称就不能进入他们的大学,但是社会上教育实践的步伐是非常快的,教育设备的更新,包括艺术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所能够涉及到的,比如灯光、音响、视觉艺术等,它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者,那些人可能不具备高校的职称,但是具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随时请这些人来做教师,这就是民办艺术院校的一大特点。”李罡认为,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还在于他坚持了一个原则,即大师不一定是老师,而老师一定是大师:“在社会上如果你不是一位大师,你就不能到我校来做老师,这是我们对教育队伍选才的一个独到眼光,在国立院校是很难接受这种观念的,比如录音专业,他们必须要用那些教授或副教授来教,可是那些教授根本不会录音,他们所教的只不过是一部分理论知识,很难接触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可能连录音器材都不懂。”

因此,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在与市场的博弈中是获胜者。用人单位一定会聘用可以实践的学生,理论可以成为一个人的文化积淀,但在社会上用人单位看的是谁能够顶岗。相关产业内那些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大都是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这就是该校的一个特点。强调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能就是私立学校和公立院校最大的区别。另外,市场上最鲜活的、流行的和时尚的东西进入大学课堂,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这样做,因为每个学校培养的目标不同,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品质也不一样,所以各个学校会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实践性、市场性,这是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学院在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说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足了准备。就拿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和自治区联合打造的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来说,该剧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参与学生达170人,其中舞蹈70人,声乐100人,演出后反响极好,演出历时100天,学生的声乐课、合唱课、古典舞课、宫廷舞课,都在这部作品中得以完成,有国家最顶级的编导进行排练,学生从大三开始进入这样的磨练,对其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在这样一个高品质的演出地点,对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远非练功房可以相比,因为像这样国家顶级的演出对孩子艺术品位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学校与社会的博弈 据李罡介绍,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与国立院校在教师队伍选拔理念上有一个根本性差别,即教师相比国立艺术院校的教师可能更年轻化一些,因为就其专业特点来说,年轻教师更适合在这里担任教学工作,比如做视觉艺术,软件的更新非常快,几个月内新一代的软件就会出现,年纪大的人根本没办法掌握。没有任何一个用人单位是只喜欢学历的,学历也很重要,比如要进某个电视台,首先一定要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但电视台的技术类专业只要求专科,对学历看得非常淡,大量搞摄像、录像、管理、外联工作以及音乐编辑,需要的都是应用型的人才。

在与市场和社会接轨方面,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特别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其课程也具有实践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也强调实践性,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是没有实习期的,很多大学大四都要实习,而在这里大四学生还在上课,他们从大一开始就有实习。李罡介绍说:“我们的实习有两个概念,一是平时就有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就已经进行了实习,比如学录音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会了录音器材,他就没有必要再到社会上去找一个录音棚或者演播室去学习,这个实习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也没有写论文的时间,其他学校写论文的时间,我们还在上课,我们的实习和实践是同时进行的,课堂上已经解决了,就不需要再实习了。二是我们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文化活动非常丰富,有的学校可能会纠结,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学生基础还没有打好,不想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学生即使基础还没有打好,也要兼顾社会实践,因为社会实践不光是艺术的展示活动,它还是建立学生信心、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的平台,对学生心智和个性的培养大有好处。如果说课程在大学里很重要,那么我们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但是一定会拿出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所以在北京市的很多文化活动中都能看到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学生的身影。

紧跟时代步伐是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在发展中尤其注重的一个方面,各种活动的参与,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树立起这样的特色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学校有60多位外教,这在其他大学是很少见的,李罡说:“只要我们的专业课程不如国外,不如欧美、日韩等国家,我们就一定要从欧美、日韩请最好的老师来,这是国立院校做不到的。我们可以把最好的艺术人才请进来,这样也逐渐形成了我们的特点,我们的课程中有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老师。我们的基础课程,会从国立院校请一些教授,比如理论课。而实践课程,就找业内最好的专业人员来教,哪怕他的理论水平差一些,但他的示范能力很强。其实艺术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模仿能力,或者老师不能提供范本的话,学生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我们招聘教师,首先要看应聘者的表演,如果要教吉他,就要先弹吉他,能把学生征服了,才能当老师,讲得再好、如果弹得不好,我们也不会聘用。”既然是民办院校,就会有民办院校的一些特殊做法,记者以为,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之所以在近年招生越来越多,而且是在其收费较高的情况下报考生源逐年增多,这与其紧跟时展,脚踏实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分不开的。

千帆竞过,万木迎春:

我国民办高等艺术教育前景

共同的愿景 一直以来,民办高校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心中是下下之选,民办高校在人们心中“草根”的地位,一直使其无法与公立高校比肩而立,学生只有在进入公立高校完全无望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私立高校,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私立高校收费较高,另外除了生源质量差、学习氛围不好等,师资力量薄弱也是人们所担心的。因为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公立学校自然也是他们的首选,但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选择民办高校,也会更多考虑到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学校可以提供其实现理想的平台如何,可谓良禽择木而栖。

“目前我们基本具备了民营企业的一些优点,但更重要的还是事业,我们有90%以上的老师是出于对事业的需要留在学校的,因为他们都有教育的情结和情怀,但是他们又很难在国立院校找到自己的岗位,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专业特殊。比如爵士乐专业,国立的学校没有开设,而他们又想做老师,那么就只能到我们这里来,同样可以实现做教师的愿望,甚至让他们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这是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我们有三分之二的专业是独创的,专业方向与国立院校完全不同,比如流行演唱专业在国立院校没有,可是这些从事流行演唱教育的老师到哪里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呢?就到我们学院来。在事业上我们有共同性,是共同的愿景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这时候薪水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很多老师还会有一些社会培训的工作,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教师的身份增加了他们社会职务的含金量,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价值。诸多的原因使我们的教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我很少担心我们的教师会跳槽。因为我相信,只要我们把专业的教育做到最好,老师就一定是我们的。”李罡对于他们吸引师资的力量信心百倍。可见,民办高等艺术教育的前景与从事该领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理想密切相关,当然更与学校的专业特色紧密相连。

恰当的定位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公立高校尚且如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岂非难上加难?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因为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方法,而基本回避了就业难带来的办学尴尬。

“民办艺术教育的贡献就是具有互补性。国立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我们培养的是实践型人才,作为民办教育,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是培养优秀的中下游人才,我指的是产业的中下游人才,那些上游、高端的人才是由像中央音乐学院这样的学校来培养的。举例来说,中央电视台是上游,它只是一个节目的播出平台,而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如灯光、音响、舞美、舞蹈、音乐等,都需要承包给中下游的各种公司来做。我们是给这些公司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通俗地说,是脚要踩在地上,在选才上我们就已经迟了一步,把二类人才培养成高端的人才是不可能的。当然不排除特殊情况,比如中央电视台的首席录音师是我们学校培养出的,但那只是凤毛麟角,总的批量人才不可能都是拔尖的,如果那样就变成了精英教育。”李罡所带领的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因为找到了恰当的市场定位和社会定位,才让他们的学生在市场竞争的海洋中如鱼得水。

“我认为我们办学要了解文化的业态,文化的业态非常丰富,但国立院校提供的岗位非常单一,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主要为乐团培养人才,这是小众的艺术,同时也是精英艺术,但是有些业态他们不会关注。民办学校可能会更多关注文化的业态,比如音乐的版权管理,我们的学生可以去做,而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可能不会去做,他们只关注一个业态,不会去关注音乐的其他业态。我们也要努力去回避国立艺术院校所关注的那些业态,找到我们的业态,比如小剧场、酒吧要比乐团多得多,我们要在那里做最优秀的。音乐厅只有几个,而酒吧却有几千个,70%的酒吧是有乐队的,这个队伍需要上万人,这就是我们的市场、我们的业态,也是我们的目标,在这里面,我们要做到最好。这也是我们的学生好就业的原因。再比如艺术管理专业,我校艺术管理专业方向分为舞台艺术、影视制片、音乐商业,就业情况也非常好。要想做好艺术,没有管理会寸步难行。据估计,北京目前需要3万管理专业的人才。其实培养文化管理人才,就应该像过去培养市场营销人才那样,进行批量培养,这样我们的市场才能繁荣。另外,作为艺术管理或文化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应脚踏实地,文化的市场是不需要编制的,有些学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去应聘那些岗位,他们只想轻松一些。心气儿太高,恐怕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理性的规划 “很多民办学校已经解体,因为他们不相信国家未来会保护民办教育。有些人认为当国立教育完全可以覆盖到每个人的时候,民办教育一定会受到抑制。家长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一定不会选择私立学校。”虽然对民办教育的整体表现出担忧,但李罡还是对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的未来有着明晰的规划:“我们计划把学校做得更加精致,办成一个优质的大学,现在属于发展的初期,是早期的积累阶段,注重普及,兼顾提高。从2016开始,我们将进入精品教育阶段,会控制招生规模,要求质量,未来我们主要是注重提高。我们希望打造中国最好的现代艺术人才的摇篮,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教育最后真正的锤炼和竞争就是质量,这需要从方方面面去努力。如果国家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我们会有更好的实验室,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会让我们把学校做得更精致。”相信每一所民办高校的创建者,在学校成立之初都会有如李罡这样的对学校未来的美好期许和计划,而太多民办高校的创办者却被历史的洪流冲刷掉了当初那份梦想与激情。

做民办高等教育很难,选择在民办高校中只开设现代艺术类专业,这是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与其他民办高校最大的不同点之一,也是可以作为榜样的一个方面,因为面面俱到很难成功,有特色、有所侧重才能有所突破,这也是所有民办高校未来应该重点考虑的办学思路。

国家的重视 “如果我们不能从美国的教育或者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中去吸纳政府和财团以至于民间那些支持教育的做法,中国的民办教育还会步履维艰,虽然我们现在办得不错,但也是建立在学费相对较高的前提下,我们的一个学生4年的学费相当于在俄罗斯或奥地利等国家留学的费用,有些学生可能外语能力有限,所以留在国内学习,但更多更好的苗子没办法进入到民办艺术院校。我们的收费相对较高,但又不能不高,因为老师要生活,学校要发展,教材要建设,教学设备和设施要更新,这些费用都要靠从学费中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可以说,教育经费的欠缺是所有民办高校无法施展拳脚的首要原因,李罡的无奈具有代表性。在谈到民办高校的前景时李罡担忧地说:“在国外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是完全依靠学费来支持它的发展和生存的。只有中国的民办学校是这样的。目前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机制和社会捐助的机制还很不健全,而美国的民办大学的发展,几乎百分之百来自捐资助学。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政府和捐资助学的关系,我们的民办教育根本没有出路,只能畸形发展。”

记者以为,既然政府允许民办高校这一机构存在,就有责任对民办高校进行经费资助,如果在这方面政府一直无法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其前景堪忧。因为无论民办高校自身如何发展,没有国家的肯定与支持,也只能是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最终难免失去航向。

后记

如今,民办高等教育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然而高等教育中这一有力的补充部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公正的待遇。在为完成本文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是关于民办高校陷入困境和倒闭的信息。民办高等艺术教育更是在历史的洪流与市场的竞争中摇摆不定,没有特色专业及独特的办学模式及方法就难逃出局的命运。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即便在办得风生水起的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院长李罡也对民办高校的前景并不看好,因为即便有了良好的品质和口碑,也与民营企业一样难以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其中有历史的忽视,也有现实的无奈。我们期待在艺术教育空前繁荣的今天,民办高等艺术教育能够走出危机,迎来新的转机。

(注:本文部分数据来源于卢彩晨所著《危机与转机:从民办高校倒闭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上一篇:寸土寸金的奢华之都 下一篇:善问、精讲、多练,提高物理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