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时间:2022-07-05 09:20:20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使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新《纲要》中指出: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作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培养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

一、培养敏锐的音乐审美感知

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所以我们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如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音乐《老母鸡》《小象》等,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小兔子乖乖》《小动物和大灰狼》等。再如通过《小伙伴,你好》等歌曲,帮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礼貌音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用语、不同的神态、不同的心情。让他们直接欣赏自己或同伴的演唱,引导幼儿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逐渐发展其美感。

二、激发丰富的音乐审美情感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可是,教师往往仅满足于让幼儿唱几首歌,跳几个舞,玩几个游戏等,而对教育内容本身的审美价值没有很好的挖掘。导致大多幼儿认为只要发出声音,就是把歌唱好了,没有任何的内心体会。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对音乐美的感受进行思维加工,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表达能力。

1.教师要引导感染幼儿

在活动中,教师要以自己在审美欣赏中的情绪表现感染幼儿,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引导幼儿去体验。如让幼儿准确地听准旋律唱准音高,并能根据不同旋律的歌曲,把握不同的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情绪来演唱。如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来演唱《摇篮曲》,用坚定有力的音色来表现《进行曲》。教师的语音、体态、表情都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2.教师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应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能是鸭妈妈、大树、熊大哥、小鸟等。教师要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情感带幼儿入音乐之中。例如,音乐欣赏活动《春》,教师是春姑娘,将融化的小河、发芽的柳枝、飞舞的燕子变成音乐给孩子们听,从孩子们充满生机的眼睛里,“春姑娘”知道孩子们懂了。于是,在秋天爬山活动之后,孩子们用“沙沙”的沙锤声表现风声;用小铃的清脆“叮铃”声表现燕子的叫声;用大鼓“咚咚”声表现红红的苹果和一大排苹果树……

3.教师要分析乐曲的情感基调

在丰富的音乐作品中,教师要善于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鼓娃乐》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牧童短笛》时而悠闲时而欢快;《摇篮曲》则如诗如梦,旋律细腻等。进行情感培养,并不只是要求幼儿用动作表达,更应该要求幼儿对音乐产生共鸣。如乐曲《欢庆六一》,不应只引导幼儿寻找快乐、欢快、愉快等词语进行情感的概括,还应引导幼儿有激情地描述,促进再造性审美意象的产生,会形象地表现高兴的动态细节。经过这样的音乐活动的熏陶,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

三、发展初步的音乐审美创造

随着幼儿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及情感的发展,他们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萌生音乐的创造力。这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育。在欣赏音乐《采茶扑蝶》中,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欢快的节奏,好像看到了采茶姑娘高兴地在采茶,又有趣地与蝴蝶游戏,最后的音乐逐渐高了,引导幼儿想象这时会发生什么故事?孩子们会纷纷说:“采茶姑娘去追蝴蝶了!”“扑到蝴蝶又突然飞走了!”……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审美创造能力自然会得以提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我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正是运用这种“心灵体操”去拨动孩子心灵中的琴弦,从感知音乐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美好的心理。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附属幼儿园)

上一篇:爱的奏鸣曲 下一篇:制造企业群价值网组织运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