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第33期

时间:2022-07-05 06:35:05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和听课过程中,发现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会偶尔与预习“撞一下腰”,在中、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则几乎寻不见预习的“一丝足迹”。很多老师参加赛课或上公开课,一般不选择第一课时,即使选了,为了赢得好评,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走马观花式,把一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放到第一课时中,主次不清,结果是走马观花,学生收效甚微,留下诸多“后遗症”;二是拔苗助长式,教师在学生尚未读通课文时就过早地进入对课文的深度分析,而且只讲其中一部分,人为地把完整的故事肢解,背离了循序渐进的阅读规律,消解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课文、发展能力的过程,让语文课堂成了少数精英学生的表演、多数学生充当看客的场所。

笔者想,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的预习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提出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预习,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广大语文一线老师,要晓之以理,授之以法,从思想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在行动上切实践行预习,让预习为高效课堂给力,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一、给持久之力,养成预习习惯

常言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然而多项调查表明:课前能自觉预习课文的小学生甚少,他们大都没有预习的习惯;部分学生偶尔预习一下课文,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草草地读一遍课文,圈几个生字就了事,这样的预习对课堂教学是无多少益处可言的。笔者认为养成学生预习习惯,给予学生人生持久之力,可从以下三环着手:

1、身正为范。

于永正老师说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在课前要能对课文仔细钻研,吃透教研,在真正将文本钻研到位的基础上,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自己真正为学生在课前预习做出表率,才能事半功倍,实现“润物细无声”。

2、软硬兼施。

学生对于预习,应该说还是处于被动角色。作为老师,在此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软硬兼施”来让学生爱上预习,学会预习。“软”,意味着教师要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让学生参与预习;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意味着教师要在学生的预习中要坚持由扶到放、拾级渐上。“硬”,需要教师通过班级的学习常规要求硬性规定让学生强行入轨;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检查成果、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督促学生预习。

3、持之以恒。

一个好的习惯,非一朝一夕功夫所养成的。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有一股滴水穿石的精神,反复抓、抓反复,直至学生真正养成预习习惯。笔者是平时教学中,坚持“三个结合”,取得较好效果。即:1、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2、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预习不是语文学科一科的事情,可与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联合抓预习;3、与家长相结合,教师要加强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认同,与家长齐心协力抓预习。

二、给长效之力,教给预习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好学习方法比掌握好语文知识更重要,适用性更广泛。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如能教给学生方法,则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径入厅堂,提高预习的效率和效果。笔者在教学中,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便为学生讲解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到“四个字”。

1、读。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主线也是“读”。对一篇课文,应提倡多读,反复琢磨、体会。笔者在每教一课中,都要向学生明确课前预习课文的“五步读”。第一步是“认读”,即初步理解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第二步是“熟读”,即将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做到“不熟不开讲”;第三步是“通读”,初步掌握课文的大意,初步理清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结构;第四步是“研读”,自己试着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内涵和情感。

2、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读”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在预习中,我要求学生把在预习课文中所产生的疑问不同的记号写下来。要求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认真读、仔细读、逐字逐句钻研。力求做到深入透彻的理解,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或对课文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标点有特别的感悟、或者是在读书过程中的一点一滴收获,皆可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研讨。

3、标。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做标记。比如:用“——”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用“”圈出自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词语,用“~~~”划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用“?”标明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在预习中手、口、脑并用,自学能力自然就会逐步增强。

4、查。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在课堂上交流。资料的搜集,会为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初步认识,也为学生对人物的情感悄悄埋下伏笔,进而对新课文的学习抱着一种希望、一种美好的期待。在教学中,首先我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如摘抄资料做成小卡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书、上网搜集资料等。然后,我会组织学生班内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三、给赏识之力,体验预习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采取多元策略,让学生体验到预习所带来的成功,可能远比教师的空口说教要事半功倍。

1、分层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按照学生的年级段和同一班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预习的果实,享受快乐。

2、及时赏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预习往往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效果时,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所以,我们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时机,及时赏识学生,点燃学生的“预习之火”。

3、创造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预习收获的舞台。

教师在课堂教学预设中要有检查预习、交流预习成果的环节,以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成果在课上交流,取长补短。为增强学生的预习成果交流,笔者特地在班级里设置“资料台”,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到的学习资料,比一比,然后贴到“资料台”上,实现全班资源共享。

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同时,课堂教学也应与课前预习相呼应。有效预习是践行减负增效的主阵地,也只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方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总之,依托有效预习,践行减负增效,学生们的学习会更加美好快乐!

上一篇:初探教“活”初中思想品德课方法 下一篇:“错误”资源用得好,教学效果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