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24 21:07:37

课前演讲材料

课前演讲材料篇1

一 时政演讲的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

要求学生订阅有关时事方面的报纸杂志,平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多看报,多看电视,多听新闻,并用心搜集、摘录、整理时事新闻材料,了解时政和现实问题的内容和背景;在此基础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形成文字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评论和综述。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课外多辅导,课前先审阅。

2.实践阶段

利用每堂课课前10分钟进行时政演讲。每堂课都安排一位同学参加,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加。要求演讲者胆大声响、语言流畅、表达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

3.评价阶段

学生演讲完后,由教师或学生进行简单点评。一是对演讲者所讲时政材料的中心内容进行简短归纳,二是对其所运用的原理、观点进行正误判断,三是指出其分析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鼓励和表扬。要求教师要真正体现主导作用,精心评析,切忌“形式主义”。

二 时政演讲的作用

时政演讲自开办以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时政演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政治课上用时政演讲把时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情感,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一次,学生在介绍完北非战局后,感慨道:正因为中国的强大以及在世界上的威望才使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里,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热爱我们的国家。我想,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这些感悟,其教育效果是老师单纯的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无法比拟的。

2.时政演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听、看、说、议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学生为了搞好自己的小演讲,避免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就必须查找课外时政材料、时事素材来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时政演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时政演讲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素材。寻找素材的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发挥想象力,对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学会质疑,有所创造。从时事资料中发现许多问题,这就必然要在一定知识铺垫的基础上产生对问题的探究之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能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

4.时政演讲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时政演讲中,既有生生思维的碰撞,也有师生情感的交流,而这对增进师生感情非常有用。学生享受课堂、热爱老师,所以会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事实证明,时政演讲的班级考试成绩优秀。正因为有了时政演讲这个平台,让师生有了更多更细致的交流,留给我们更丰富的情感记忆。

三 时政演讲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演讲要适度点评,切不可置之不理,哪些应该肯定,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学生其实很需要老师指点。尤其是学生的观点有失偏颇过于极端的时候,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辩证地分析,对学生涉及的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教师切不可发牢骚,更不可思想偏激,一定要本着教会学生学习做人,朝着向善、向上的方向正面引导,做学生的引路人,慢慢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师要关注时事和增加阅读量,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他们知识面宽,兴趣爱好广泛,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社会现象充满好奇,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广泛阅读,勤于思考,能随时为学生提供新鲜的素材,也能对学生在演讲中提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分析问题游刃有余。

3.要合理把握学生的演讲时间,做到收放自如

按照计划时政演讲为10分钟左右,但有时学生们对某一问题争执不休,耗时过长,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问题把握好节奏,有意义或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延长时间,否则就要严格控制时间。教师要注意合理调配时间,做到收放自如,将时政演讲与课本知识学习协调统一。

4.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教材进行分析

在高三复习课上,时政演讲除了需要合理规划,把握时间和节奏外,更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教材知识原理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成绩。高三前期主要由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分析,而到了后半期,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的时间越来越紧,年度高考时政热点越来越突出,时政热点及素材主要由教师提供,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材料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是时政演讲中的较高要求。这种形式适合在二轮复习阶段使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轻松应对高考,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课前演讲材料篇2

如何才能将时事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仅靠每星期的一节时政课(有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这一节课),是远远跟不上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笔者以为,只有运用时政演讲等形式,加上教师及时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时事教育贯穿在教学环节中,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索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时政演讲,就是上课时由一名学生用演讲的形式,对全班同学进行一分钟左右的时事教育。开展时政演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熟知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重大时事,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关心时事,积极搜集素材并认真整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进行时政演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与时事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之一,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形式,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升华,是将时事教育分散化、教学理论实践化的重要方法。此举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写作水平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可信度”,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时政演讲活动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进行时政演讲活动,可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选择以下三种不同形式:

第一,学生自讲自评,然后教师简评。即学生自己搜集时事素材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撷取重要的内容进行演讲,同时还要运用已学知识对其进行简单的评论分析,最后教师进行简评总结。这样一方面对演讲者来说,为自己提供了一次主动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加深了对课本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次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洞察世界变化发展、巩固课本理论知识的良好契机。这些无疑能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生自讲自评后进行他评,最后教师简评。即在学生自讲自评的基础上,由全班同学对他的演讲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予以简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同一素材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其思考的全面性、缜密性。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三,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时事素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材料进行分析评论。这要求教师能够将社会热点、时事重点问题作为载体和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围绕时事热点、重点问题,把分散的、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联结成新的知识结构网络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学生搜集时事材料、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时政演讲的过程则是研究成果表达和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听取他人的演讲,学会分析思考社会问题,学会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指导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时政演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演讲内容不能是纯粹时事材料的堆砌。认为有了时事材料,就是时事教育,就能进行时政演讲,就能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对时事教育的不理解。这样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应当教育学生抓住时事材料中的一点或两点进行分析、说明,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2 在选取演讲内容时,要注意时事政治材料选择的时效性。如世界金融危机、节能减排、民生问题、甲型H1N1流感、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等,都是我们应关注的重大时事,都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都能成为时事评论的热点和焦点。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重大时事,选取其中的l一个方面、一个片断、一个画面进行评论分析,让最新的材料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可信度”。

3 演讲内容要注意把对时事材料的分析和所学的观点、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学生容易把时事材料和原理割裂开来。成为演讲内容的“两张皮”,使听者感到分析生硬简单,缺乏教育性、启发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演讲稿时,要注意把对材料的分析和对原理的说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演讲的教育性,使听者听后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原理和观点的理解、消化、吸收和升华。

课前演讲材料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音积累

一、在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中启迪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1、建立读书角。在教室建立读书角是很有必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读书角的书籍来源于师生的捐集,还包括师生订阅的报刊杂志。

2、编辑师生文集。把老师和学生摘抄的优美文句优中选优,编辑成册,人手一册,进行欣赏,然后小组交流,班内展示、辩论,鼓励形成不同意见。

3、办黑板报。确定主题,分组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办出自己的特色。学生评选,教师适时鼓励。

4、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让他们轮流展示,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

⒈背诵优美的词、句、段。

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趵突泉三个泉眼的句子,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事物。

2、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学习,一开始只是读和背,先在头脑里装一堆“死”的语言材料。等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的时候,老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

3、在学生的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开天地》,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开天地》的故事。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

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1、利用媒介,积累语言

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收录机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媒介学习语言,大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引导学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新闻报道等各种活动,遇到一些好词佳句随时记忆,这样即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推荐学生阅读各种童话名篇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左右逢源,随心所欲。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草船借箭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赤壁之战》、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等。又如学了《青蛙的眼睛》,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童话名篇……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3、开展“演讲”活动

演讲活动分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两种。所谓命题演讲是提前命好题目,让学生依据题目确定中心,组织好书面材料和语言,然后脱稿演讲。这种演讲宜于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师在课外,要经常组织学生召开演讲会,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展示自己的才华,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应要求过高。所谓即兴演讲,是临场有感而发的演讲。它既适于课外,也适于课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内容可长可短。譬如,有的教师在每节课中,总要安排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即兴演讲一段话,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简要点评。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得到较快提高。

课前演讲材料篇4

一、挂图演示

挂图是生物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具。演示挂图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演示挂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演示挂图的时间要恰当。挂图不能在上课之前展示给学生,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以致讲新课需要注意挂图时,学生反而不注意了。例如,教师在演示“我国的海洋鱼类”挂图前,先向学生说:“海洋中生活的鱼类是多种多样,我国的海洋鱼类主要有哪些呢?请看这张挂图”。

(2)教师对学生视图进行指导。展示挂图给学生时,先要对挂图做总的说明,如挂图和实物的比例、纵切还是横切等。演示挂图要边讲边指图给学生看,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巩固知识有很大的作用。指图的位置要准确,注意点、线、面的区别。例如,指草履虫的核时,可指在核的边缘不动;指家兔的动、静脉时,教杆应沿血流方向划线;指昆虫的前胸时,教杆应沿前胸的轮廓画一圈。

(3)根据需要用辅助图配合主图。挂图中一些细小部分,坐在远处的学生不易看清,例如根尖的纵切面挂图虽很大,但其中的细胞,特别是生长点的细胞,学生很难看清。此时教师可在讲授中临时在黑板上绘一图,或拿出已绘好的图加以配合,帮助学生理解生长点细胞的特点。

二、模型演示

模型也是生物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它能把实物放大或缩小,能为学生建立立体概念,还能反映生物体或其局部的运动原理。演示模型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结合讲课进行演示。在数量多、模型小时可分发给学生,在数量少、模型大时可在课桌间巡回演示或边讲边用。利用模型教学时,应向学生指出它和实物的比例及它的颜色是实物的颜色还是表示色等等。

(2)课后陈列观察。在课堂上学生不易看清的模型,可课后陈列,让学生自由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利用模型进行复习提问。为使学生重视模型,提高观察模型的质量,教师在课堂复习提问时,可让学生指着模型来回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会促进全体学生重视今后教师演示的模型。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物演示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实物材料(包括活的生物体、标本、切片等)难以获得,不能一一分发给学生观察。另外,为使学生具体感知所讲授对象的有关构造和习性,以便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可以演示实物。演示实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新课时,在课桌间巡回演示。如演示的材料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就懂时,教师可在教学中临时中断讲授,把演示材料拿在手中,再回到讲台上继续讲授。演示鲫鱼、青蛙的外部形态特征等可采用此法。

(2)讲授新课开始时,先进行初步的演示。如讲授葫芦藓时,先演示葫芦藓的标本,然后指出:“这种植物个体很小,肉眼不易看清,让我们用放大的挂图来观察吧”,从而增强学生对葫芦藓的真实感。

(3)课后在橱窗中演示。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验证挂图、模型的真实性,下课后可把实物放在教室或楼道的橱窗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在下次上课时,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观察质量。

(4)全班轮流观察。有些生物装片或切片的数量少,可用显微镜演示,由全班学生轮流观察。演示进行时,应同时组织学生做一些其他作业,以免有些学生无事可做造成乱堂。

四、实验演示

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难度较大,有的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设备,有的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只能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演示物品应放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演示桌上。演示实验是做给学生看的,所以,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必须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

(2)演示材料应有足够的大小,以保证学生看得清楚。如过小,例如水螅的运动,就应使用投影器放大或分组演示。

(3)复杂的实验应先画好图解。比如演示“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素”时,可在投影片上画上演示的过程,投影在屏幕上:遮光光照几小时取叶酒精脱去叶绿素加碘遮光部分不变蓝,这样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到实验的过程,理解实验的实质,增强演示的直观效果。

(4)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详细过程、实验现象,学会正确观察。演示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演示桌上只能放与演示有关的材料和用具,不必要的东西应收起来。第二,教师应不断地利用讲解和谈话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例如,演示前要向学生阐明实验的目的,演示中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演示结束后启发学生做出结论等。第三,教师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为使学生观察好演示实验,教师必须正确操作,把关键的地方交代清楚,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疑问。例如,演示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时,教师应事先交代种子和试管是干的,以免实验完毕,试管内壁上出现水珠时,学生怀疑是不是教师在实验前把种子泡湿了,是不是试管本身带有水。

课前演讲材料篇5

一、材料与方法

教师方面的调查以座谈会方式进行,参加座谈教师10人,7人为有10年以上上大课经验的教授及副教授;3人为讲师,主要是带实习。全部教师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学期课时20小时以上。座谈的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对授课内容的贯彻是否全面,上课演讲难易度,示教效果,备课所需时间及效果等。学生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为94级医学影像专业学生,28人。在接受多媒体教学之前,这些学生已经通过传统教学方法上完了放射诊断学中的呼吸、循环、头颅五官系统。消化、泌尿、骨关节系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结果

1、全部教师认为与传统教学方法对比,多媒体教材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所包括内容完全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前准备所花时间少,借助电脑优势,相当于在课前把所需要贯彻的内容首先输入电脑。

2、上课时演讲方便,轻松自如,生动,得心应手,易于讲深讲透。

3、避免了过去上课中由于记忆不深可能出现讲漏或少讲的情况。

4、有时因工作需要,教学中可能临时需要更换教师,因为教研室有同一的多媒体教材,替换上的教师稍加备课也能掌握授课内容与进度,保证授课内容的前后衔接,承上启下。

5、多媒体教学已不需要板书,减少了传统的烦琐和不卫生的黑板书写教学工作

6、学生调查结果见表。

教学效果调查表

课堂生动 图文清晰 笔记易记 易理解 课后不必复习 课后稍复习即可记忆 多媒多媒体教学 68%

100%

43%

64%

20%

60%传统教学

32%

18%

67%

36%

5%

50%

转贴于

三、讨论

1、多媒体教材代替了传统的讲义。多媒体教材由有丰富教学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编写脚本,根据教学大纲以统一的格式编写每一次课的脚本,并将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技巧融入多媒体教材。编成的多媒体脚本通过Powerpoint的形式制作成多媒体演示稿,并储存于电脑。便于保存、修改及重复使用。教师上课前通过提供的多媒体教材进行备课,改变了过去备课时写教案背教案的教学准备方法,也可根据自已的教学习惯和当时需要进行教材的修改、补充,添加新的知识。在教学中,即使不同的教师讲课,也可能获得到相同的教学效果。

2、灵活的多媒体演示使老师讲课得心应手。作为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的放射诊断学,传统的医学影像学一般通过老师黑板、挂图、影像图像演示、语言讲解来进行。尽管教师想方设法在语言描述、画图,幻灯片制作等方面作了很大改进,但常常感到“影像影像,有影不象”,学起来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材将教学内容提纲、重点制成幻灯片,结合图像信息库中大量图像,配上背景图案、声音、动态效果,进一步扩大表现手段。通过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同步演示,书本上的知识就具体、准确、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演示中,根据内容需要随时调动多媒体资料,如需要图像演示,可调出储存在电脑硬盘、光盘中的各种图像,需要进行血管造影、胃肠道造影演示可通过多媒体系统调出录象、VCD的有关资料,需要演示实物标本,书本资料,可通过实物投影来完成。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轻松自如,理论联系实际,动静结合地进行讲解和演示,讲得生动活泼,得心应手,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有一个视听新感觉。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充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增加了新技术、新进展,拓宽了知识面。68%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更活跃;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视觉、听觉,从多方面剌激大脑皮层,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100%学生认为多媒体教材图像更清晰,文字简洁、清楚,一些复杂的影像学解剖、各种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和征象过去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糊涂,通过多媒体大量图片,多方位的旋转演示,学生轻而易举接受。真可谓“百闻不如一见”,“为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可学性非常明显,便于知识消化吸收,便于记忆,70%的内容课后稍加复习甚至不用复习即可记住,增强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64%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融图、文、声于一体,理解印象深刻,更容易掌握书本知识。

课前演讲材料篇6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在《材料力学》课程中开展多媒体与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多媒体与双语组合教学质责的方法,以促进和推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地发展。

《材料力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工科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学习工科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指定的考试科目之一。但该课程基础理论概念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易于接受而又不觉得枯燥,是任课教师应该深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在向现代教学模式和手段转变。利用集图形、图像、文字及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知识点更生动直观、易于接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是未来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作为另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各大高校关注和重视。随着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企业争相争夺的对象,对我国的建设发展可以起到更强劲的推动作用。材料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在本课程中采用适当的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多媒体与双语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是《材料力学》任课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针对国内多媒体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多媒体与双语组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对《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材料力学》多媒体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质量问题

教师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和熟练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多媒体和双语组合教学的先决条件。

在《材料力学》课程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具体演示,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连续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例如在讲解“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时,可通过动画模拟,演示低碳钢和铸铁两种不同材料受静载荷拉伸时的力学实验,观察试件从加载开始到断裂的完整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比,总结出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中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多媒体技术水平,制作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动画,将课程知识点突出出来。但是,目前很多老师还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制作的《材料力学》课件不理想。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又缺乏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无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制作课件时,存在课件内容的选取过子简单和过于详细两种极端;媒体选用同样存在两种极端,一类课件所采用的媒体方式主要为文本,音频、视频效果少,课件成了电子讲稿;另一类则滥用不必要的视频、音频,造成课件华而不实、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此,要求教师必需不断提高自己本身素质,不断学习制作课件技术,如此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另外,从双语教学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双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能力、沟通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将两种语言有机地融合与转换的整合能力。但目前双语教学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从事双语教学的大部分教师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像材料力学这种工科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英语听说能力欠佳,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部分是经过简单专业培训的英语教师,这些老师尽管具备较强的英文能力,但力学知识不系统,从而无法深人传授专业知识。因此,高校在双语教师培养方面还要加大力度,教师本身也要重视双语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和双语教学技巧问题

目前,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只要多媒体课件动画生动、色彩和谐,就便于学生接受知识。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仅需要知识交流,更需要情感交流。学生听不懂的,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利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讲解,使学生听懂,例如在讲解弯矩的正负号确定时,从变形的形状考虑,截面上的弯矩使得梁呈凹形为正,反之为负,讲解到此应注意观察学生,如果很多学生表现出不理解,那么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一截面上弯矩的方向去讲解,左截面上弯矩顺时针,右截面上弯矩逆时针为正;反之为负。对于重点问题则要多讲,例如绘制弯矩图和剪力图,这部分应详细讲解绘图的步骤,强调应注意的问题。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理解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完成。然而,在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很容易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键盘、鼠标和屏幕上,很难注意到学习的主体一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反应,课堂教学主次颠倒,师生之间自然缺少感情交流,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放映屏幕的清晰将教室的电灯完全关闭;并且拉上厚厚的黑色窗帘。这样一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师生之间很难产生交流和互动,大家完全处在了一种机械、刻板、沉闷的氛围之中,时间一长,新鲜劲儿一过,学生由开始的新鲜刺激而引发的注意力就减退了,甚至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嘻笑等等,这比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课堂局面还难以控制,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从双语教学的角度来说,也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在单一汉语占绝对强势地位的环境里,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不高,客观地讲,学生在双语课程中面临很大困难。但目前,双语教学课程内容或方法单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授课仅仅是先读单词,再用英语“照本宣科”,然后用中文翻译,将双语教学课上成了专业外语课,严重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内涵所在,更消磨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还有的老师忽视学生外语水平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参差不齐,不关心双语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课采取“一刀切”,只追求课程进度,不关注学生听课的反应,使大多数学生降低了学习兴趣,甚至放弃对该课程的学习。

二、提高《材料力学》多媒体与双语组合教学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多媒体与双语教学教师素质

学校应为教课教师提供多媒体和双语教学培训的机会。

对多媒体技术掌握尚存不足的教师应虚心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多媒体培训,确保制作出高水平的材料力学课件。在课件制作上应多动脑筋,围绕“课件知识点布局、颜色搭配、插图与视频的选用、动画设置”等方面仔细斟酌。具体来说,课件内容选取上,应认真思考,合理取舍,不应是简单地将教材、讲稿或板书搬到课件上;课件颜色搭配上,应增强对比度,比如采用白底黑字、蓝底白字等形式;课件插图与视频的选用上,应以服从教学内容为最高准则,而不是为了画面的千姿百态,把那些相关的或不相关的,联系紧密的或不紧密的都堆砌上去,既显得烦琐,又影响教学主题;动画设置上,应保证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演示程序与教学过程的进行浑然一体,而不是整版设置动画,整版跳跃。

对于双语教学来说,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具体的实施者,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就无法推进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因此,必须加强对双语师资的培训。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批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来,使得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但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国内教育机制的影响,很多国内毕业的博士听说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可以引进外教或留学人员,也可以选派英语基础好、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教师出国学习。另外,各个学校可充分利用优秀教师资源,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实现资源的有效组合。其次,还可以在校内设立类似于“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的双语师资项目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学技巧

1.注意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部分内容都使用多媒体.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材料力学》来说,像公式的推导、内力图的画法、例题的讲解还是用板书教学效果好一些。例如学习画弯矩图时,特别是第一个例题,要在黑板上详细分步做,这样学生能跟上自己的思路。做完后总结一下解题步骤和注意问题。如果用多媒体很快演示过去,等学生自己做题时就会不知从何下手,而且做得也很不规范。

2.适当采用演示动画和英文视频资料。例如低碳钢拉伸时的动画演示,轴的扭转变形动画演示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冗长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信息,给学生带来较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印象。另外,可以用英文的视频资料辅助教学,结合视频,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英文内容,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总之,要尽量争取实现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灵活多变,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和表达,更容易地接受《材料力学》课程中的知识点。

3.控制好讲课速度,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使用多媒体授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讲课速度快,有一些内容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还没有做完笔记,这一页就翻过去了,不像是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暂时还没有擦去,不懂还可以再看看,有思考的时间。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避免在屏幕上把一页的所有内容同时显示出来,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步地逐条、逐行甚至采用打字效果地逐字显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实现听、看、想的统一,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有思考和适当的记笔记时问。另外,双语教学也需要控制好讲课速度,用英语讲解时尽量减慢速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理解时间,同时要多和学生进行目光交流,留意学生的反应。

4.双语教学宜采用循序渐进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汉语讲述为主,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及板书,以不影响课程教学进度为前提,以扩大学生专业词汇为主要目的,逐步引人相关的专业词汇和固定搭配的教学方式。开始阶段每节课渗透几个专业英文语汇,随着课程的深人,词汇量逐渐增加。每章课程讲完后,进行小结,用全英文的板书,把本章涉及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需掌握的内容书写一遍,一方面复习课程内容,一方面巩固学到的英文。课后给学生提供专业网站及专业文献,让学生多接触地道的专业术语表达。从而使学生从学英语转变为用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更好地传授和接受材料力学知识。在这种方式下,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不断深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英文水平和自信心不断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由于这些渗透的词汇与专业英语、专业文献联系密切,学生学完立即就能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5.采用自然、幽默的教学风格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从双语教学的角度考虑,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和激活学生已有的英语语言材料和专业知识。例如,在讲解低碳钢拉伸时的力学性能时,讲到屈服阶段,为什么叫屈服呢?这里可以用个比喻,就像罪犯被擒住,没有能力抵抗了,他只能屈服了,在课程中是指低碳钢不需要增加拉力就可以继续伸长,也是不抵抗了的意思,即屈服。生动的比喻立刻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更是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师要着力于指导。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常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思考、讨论,再由学生回答,例如在讲到弯曲变形的强度知识时向学生提问“自行车车架为什么大部分都是空心的薄壁圆管?’’等问题;同时鼓励学生随时用英语提问,为学生提供多问、多想的机会,增强学生双语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在讲解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构件的应力分析时,先组织学生回顾扭转和弯曲简单变形的应力以及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应力分析,然后由学生讨论并计算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应力,再由教师讲解。这样一方面巩固了新学的概念,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深人,避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专业知识是其实施的目的,外语知识是其实施的工具。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才能避免把双语课上成专业英语词汇课。

7.坚持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针对某些知识点布置英文演讲及课程报告,例如,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构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通过收集、学习、筛选、整理资料定期进行专题演讲,演讲时辅以多媒体形式。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学习新知识,更使学生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全程的参与和锻炼,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学习成就感和不断进取的动力。

三、结束语

课前演讲材料篇7

关键词:国际知识产权法学 Seminar 主动海绵式 双语教学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研究”(JG0943)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概况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用英语学习知识产权规则,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用英语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最新立法动态,并能提高参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法律资料的阅读和撰写能力。在我国沿海的对外经贸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亟需懂外语、懂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复合人才。不过目前我国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中文教材存在数量少、教材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且不够具体深入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直接选用第一手的原版教材、外文文献,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检索、查阅WTO、WIPO网站的英文资料,这对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学理论、国际条约、国际协定与国际知识产权案例等内容,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路径。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定位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为:能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类门课的学习。目前双语教学所运用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在我国高校环境下,主要是指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双语教学根据是否使用原版教材、使用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可以分为半外语型、混合型和全外语型双语教学。因此采用何种类型的双语教学运用于国际知识产权法教学,可以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和运用。高校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外语课,重在通过使用英语让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并能用英语从事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实践,包括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而非纯粹语言能力的学习。

二、Seminar教学模式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涵

目前“Seminar 教学模式”已经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知名学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指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题定期共同讨论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也被称为“主题式讨论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师可将授课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要求学生对专题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要完成Seminar的任务,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索大量相关英文资料,进行梳理、总结、思考,然后形成报告,制作成PPT,在Seminar课上进行演讲和讨论。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这无论是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的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Seminar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1.基本模式:

(1)教师确定国际知识产权法专题内容,将学生2—3人分组,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完成专题学习任务并制作英语发言稿和PPT,时间在20-25分钟左右,其余学生自学归纳;(2)演讲学生就专题运用多媒体依次发言并总结(本科学生可用英语演讲、难点处可用汉语讲解),演讲结束后其他同学就困惑用英语提问,演讲同学答疑或交互式探讨;(3)教师就专题问题进行要点梳理、难点解答和归纳。(4)演讲同学的PPT在Seminar课后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完善,上传教师申请的课程公共邮箱,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并由教师上传与专题有关的中英文资料作为辅助学习内容。(5)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资料准备、英语表达、思考总结归纳以及答疑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占总评分的40%。

2.特点:

(1)内容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层次的Seminar教学模式。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采用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应是有所差别的。本科生的Seminar双语教学,可采用混合式双语教学,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英语与汉语交错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划分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展开,重在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硕士生则可尝试采用全英语型双语教学,直接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内容可围绕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前沿而确定,打破单一教材的局限。专题英文演讲内容,除了原版教材,需充分利用WTO、WIPO以及EPO等官网的公开英文资料和案例进行检索与学习。

(2)学生主动海绵式学习与团结协作式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由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演讲特点、归纳特点和交互式特点,学生除了领会原版教材的内容外,还需大量阅读和搜集相应的英文资料。这就将学生被动式填鸭教学转变为主动利用网络搜集和吸收专题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演讲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由于是小组2-3人共同准备,团队的分工协作沟通尤为重要, 将学生独立封闭学习转变为共同探讨合作学习,遇到专题难点可以共同讨论、拟出英文演讲提纲,制作生动活泼的PPT,在专业英语的学习障碍上也可以互帮互助。

(3)双语交互式讨论使师生教学相长。课堂的讨论和质疑是Seminar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难点的部分。对于专题内容的交流、质疑、辩论,需要学生在大量课前阅读准备基础上,带着问题来上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将问题厘清,对于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的问题,教师及时答疑和梳理专题重点,这个阶段英语和汉语交互使用,对学生问题理解的效果较好。同时双语交互式讨论能有效针对学生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教师授课而言,也可以准确把握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学生某些创新些问题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困境与问题

(一)原版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难度

在双语教学中,使用一本合适的原版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国际知识产权法的英文著作较多,但难易程度不同、有些专著很厚,页数过多,内容晦涩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有些则倾向与某个学术问题的前沿讨论。在英文教材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考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二)对教师授课要求高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有熟练的英语读写交流能力、有海外留学经历更佳,一般都接受过Seminar教学模式的授课,更能体会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方法和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进修以达到以上授课条件。其次,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授课,对教师而言,备课量大,通常是中文授课备课量的三倍,在课堂讨论中要把握讨论动态、及时答疑,这对教师而言,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双语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编写相应的英语授课计划、采用课堂Presentation和期末考试的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课时总量设置较为不足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内容量大,课前准备、课中的演讲和讨论,需要英语思维和实践,没有充足的课时,学生很难跨越母语到英语的语言障碍,开展充分的探讨。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国际经济法的一门分支学科,在高校的课时安排上,一般低于30课时,在开展Seminar教学模式上有一定难度。

(四)学生英语能力与Seminar双语教学要求的矛盾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的课前英文资料阅读量大,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并在英语口语上较为熟练,否则无法在上课中进行交互式双语探讨。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有很大畏难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该教学方法无法在本科学生中直接全面铺开,需向具备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英语能力的学生授课,通过阶段性才能有效开展。

四、“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完善路径

(一)多方位选购原版教材并向其他高校吸取经验

教师可以在选择教材上多看多比较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其次,要解决购书的途径问题,利用网络和多种途径购买书籍。在挑选和比较数十本国外知识产权的书籍之后,笔者选择了Frederick M. Abbott, Thomas Cottier, Francis Gurry撰写的《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n Integrated World Econom》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2011版作为双语教材,因其体系的清晰、内容的基础性以及最新修订版反映该国际知识产权法律最新变化,作为Seminar双语教学较为合适。但是该专著页数较多,学生一开始有畏难情绪,需要编写适当的教学大纲、引导学生阅读专门的章节展开学习,同时也要辅以中文的国际知识产权教材作为补充。

(二)加强授课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Seminar”教学法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以及与学生互动掌控课堂讨论进程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专业知识,还应理解英语原版教材中普通法的法理原则、内容和案例,能与我国国内法进行比较。其次是英语能力,能做到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授课和讲解专业知识,不只是诵读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中文翻译,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不能低于60%。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课堂讨论中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掌控,以免讨论偏离专题的核心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调节好讨论气氛,避免讨论过于沉闷、陷入沉默境地或过于激烈出现学生之间的不友好状况。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专题问题,用双语答疑解惑。以上几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培训、高校培训、教师自身学习三位一体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课时充足的小班化授课,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

小班化授课是双语交互式教学中最为理想的授课模式。30人以上的学生课堂规模,较难调动所有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学生发言的机会受限,容易走神,教师对讨论现场的掌控也较为困难。20-30人之间的小班授课,在课时量适当增加、课时充足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较好地运用“Seminar”交互式探讨模式,在讨论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讨论和教学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四)课后归纳总结不可偏废

“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的课堂讨论实践、思辨性强,讨论内容会有一定发散性,因此课后的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进行归纳,以免讨论流于形式,而没有掌握实质的知识要点。课后的归纳总结需要师生共同进行,学生重在对专题核心问题和课堂疑问知识点的双语总结归纳。教师则不仅局限于此,还要对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方法、专题重点的增补、学生疑问的解答等等进行全方位梳理总结和完善;以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又能不断总结提高自己“Seminar”双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袁长清.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出版社,2011:134-135

作者简介:

课前演讲材料篇8

指导思想: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在3月21日街道教办组织的教学视导中,周东群主任也建议性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认为,课前三分演讲活动时间短、受益面却广。“课前三分钟”训练所用的时间不长,一般不会影响当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受到锻炼的是全班学生。同时,三分钟演讲也满足了学生渴望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心理,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竞争。

因此,教导处决定从第七周开始,在全校语文课堂上,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待形成一定规模,积累一定经验后,再慢慢推广到所有学科。

实施目的:

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准备好的内容表达出来。要求明了、轻快、准确、令人信服。通过演讲,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展现。“三分钟演讲”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表达能力:在讲话中语言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楚,声音是否宏亮,节奏是否合适,声调是否恰当,表情是否自然,感情是否真实等。在讲话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因此,课前三分钟演讲,能把学生的“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大胆说话能力,树立了信心,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写作文八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总是不甚明显。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可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因为学生要想三分钟演讲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演讲前要组织好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应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课前三分钟演讲”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平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学生演讲内容摄取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理想抱负、人生价值、社会生活现象、个人生活感受、班级活动、家庭关系、读书心得、学生之间关系等,这都对学生思想有教育意义,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第四,“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进行认真地思考。怎么把话讲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些都要进行认识、分析、归纳、整理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此外,“课前三分钟演讲”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实施细则:

1、每堂语文课在讲授新课之前,由一名学生先进行约三分的演讲。可以先请那些表现大胆,平时就活跃积极的学生先讲;也可以按学号进行,这样安排有利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乏味单调。

2、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始时,站在座位上讲,后来到台上讲;从自由讲话逐渐发展为命题讲话,即兴演讲;先可以拿着稿子上台讲,最后发展到脱稿讲。先讲一两分钟,最后讲三分钟。内容可讲所闻所见所感;可以是自己写的小作文;也可以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优美句段;甚至可以是课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老师注意指导,避免出现那种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至于演讲的形式等,则不作过多限制,以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3、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所以老师在点评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一句精彩的语言,一个张扬的动作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4、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演讲稿,并在演讲结束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演讲稿誊正到小作文本上。做到一周一总评,适当奖励讲的好的同学,适当树立榜样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演讲稿装订成册,再由学生商议把册子定个有班级个性特色的名字,如“撷英 班演讲文集”等,印发给学生。

语文教研组

上一篇:派驻纪检组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演讲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