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

时间:2022-10-23 02:04:29

摘要:预习是学习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前奏和序曲。如果这一"前奏曲""弹"不响,必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预习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激发兴趣――引导积极预习的意识"、"教给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注重评价――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注重坚持――锻炼预习的持之以恒"几个方面阐述了学生语文预习习惯一步步养成的全过程。

关键词:语文习惯;课前预习;评价;坚持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37-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好"预习"这把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在当下至关重要,甚至能使他们受益终身。

1.激发兴趣――引导积极预习的意识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上因为懒惰习惯影响,大多数学生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1)利用表扬,诱发学生预习的兴趣(2)引入竞争,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3)体验成效,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2.教给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

学生开始不会预习,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需要教师的指导。虽然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由于学生开始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就应该不拘泥于形式,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上几次预习指导课。在预习课上,教师可以就一篇要学的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等到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也就可以布置运用方法回家预习。

2.1教给预习的通用方法。通用方法就是指每篇课文都能适用的方法,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忆,我把它概括为"预习五步法",并编成了三字经:预习法,要牢记,读课文,圈生字,查字典,划句子,抄生字。

(1)读。一般要求读三遍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圈。圈出课后会读的生字,圈好后读三遍,并口头组词。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的读音、音序、偏旁、字义,为了增加可操作性,让三年级学生更加明确要做什么,把这一内容制成表格,让学生做在预习本上。表格设计为:

字读音音序偏旁部首除部首外几画页码组词(2个)

(4)划。划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三遍,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5)抄。对于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读一读,抄一抄,抄写的过程中数、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所教班级的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很大,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2搭建预习的自由空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前预习方面为学生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发展。可以是结合获得的知识、生活经验、学习体验、编排表演、想象、变换言语形式、观察实验操作、创作画画等多重空间的预习。总之不管怎样的预习,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既求同,又存异。求同,就是求得和文本意义最为接近的理解,存异,就是要鼓励学生基于不同心理特点的预习感悟,分层提出预习要求。

3.注重评价――形成良好的习惯

3.1检查、督促不可忽视。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吃苦"的事,孩子特有的娇气、意志薄弱等缺点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的影响,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安排检查反馈的环节。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书面预习作业,查阅后可画"星",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口头预习作业,如读书,一靠家长监督签字,二是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考评,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

3.2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注重坚持――锻炼预习的持之以恒

4.1循序渐进,体会预习乐趣。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教师指导预习,也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一开始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和学生一起一步一步耐心地操作指导。对学生有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当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预设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了。

预习的题目也要从低难度入手,让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让学生体会预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

4.2检查落实,注重持之以恒。我们一般采用课前检查、课中检查与其它检查辅助进行的方式。课前我们要坚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的完成情况,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对于预习不认真的学生一方面加强教育,另一方面则应着重对这些学生予以帮助。但此时的检查结果只能是学生预习效果的部分体现,到底他们预习得如何,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上课时我们通过学生板演、讲解、随时抽查等方法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他们的预习质量。除以上两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外,我们还使用一些其它的检查方法,使检查的力度能更到位。如:采用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互查预习情况;小组长抽查组员预习情况;预习评比、展示等。这项工作要常抓不懈,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再探“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古今异义的单音节词语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