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林少数民族筝作品演奏特色探研

时间:2022-07-05 05:52:10

徐晓林少数民族筝作品演奏特色探研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多姿多彩,赋予魅力,与筝乐的结合必然会给作品带来独特的风情。本文通过对徐晓林少数民族筝作品演奏特色的微探,来简要阐述演奏者在演奏该类作品时所需注重的技巧、风格等方面的把握和创新。

关键词:徐晓林;少数民族;演奏

徐晓林,我国当代作曲家,多年来对民族音乐的潜心研究使她在筝乐艺术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筝乐作品常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弹奏徐晓林的筝作品时总是能感受到一些非常奇异瑰丽的音乐色彩。对于少数民族筝乐作品的演奏,自然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因而,在演奏该类作品时,需要在把握其传统的演奏技法同时,既考虑到它本身的民族特色风格的体现,又要注重体现其演奏技法的创新。徐晓林老师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对其筝作品的演奏技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更大胆得运用到体现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筝作品中,赋予了这类筝曲更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在此,选取徐晓林老师的两首具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洱海夜色》和《谐》来探研其在演奏上的特色体现。

1演奏技法的运用

1.1传统技法在少数民族筝作品中的表现

古筝传统的演奏技法是多年来古筝演奏家们不断研究发展所流传下来的一系列科学可行的技法,而传统技法在少数民族风格作品中的运用往往会带有少数民族的韵味,徐晓林就非常善于捕捉这方面的特色。就拿《洱海夜色》来说,引子部分的左手按滑音要求非常到位,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从而展现出白族少数民族青年在月夜下对唱情歌的缠绵景象;慢板则借鉴了琵琶的轮指,在同一个音上做细碎持续反复弹奏,构成流水般的旋律,清淡、典雅,体现出洱海夜晚的宁静以及白族人民在夜晚皎洁的月光下倾听涓涓流水声,感慨生活的美好场景。

1.2体现少数民族风格特色演奏技法的创新

徐晓林为了让乐曲更富有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她不断的在传统技法上进行发展与创新。在《谐》中,用(左手小指抵住无调细弦同时用大指拨奏出类似敲木鱼的声音)这个技法(谱例1),来模仿藏族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从而体现藏族人民轻快热舞的场面。

(谱例1)

她还运用古筝的高低音区,将扫弦分为两种,一种是扫低音区的弦,记谱为“”,另一种是扫高音区的弦,记谱为“”(谱例2),意在暗示了藏族人民舞蹈时用脚踩出节奏,跳出踢踏舞的旋律特色,模仿打击乐的音响效果。

(谱例2)

古筝在其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需求,不断的演变创新。古筝技法必然也随着社会的变格,不断的发展。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势必会将中国传统艺术与各民族艺术融合在一起,使得筝演奏技法得到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徐晓林老师的这类筝作品,恰恰体现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专业作曲家们对民族音乐创作的渴望,也为中国民族性音乐创作的推动及古筝新技法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演奏风格的把握

所谓的“风格”可以有很多定义,它可以指一个时代,也可以指一个民族,或是指一个流派,更或是指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本人在此所指的风格,是徐晓林老师带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筝作品的风格。要将她这类作品的风格完整得演奏出来,演奏者不仅要去寻找徐晓林老师在创作筝曲时的理念,还要善于将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加入自己的想法。因此,一首作品不仅仅包含了作曲家的意念,更融进了演奏者的思想。本人在学琴生涯中已将徐晓林老师的大部分作品都消化过了,今天之所以要将她相关少数民族音乐的作品做一个分析,是因为在演奏她的众多作品中深深体会到了她对她所生长过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喜爱。这两首作品都是描述少数民族热爱歌舞,热爱生活以及民族融合的场景。《洱海夜色》是一首宁静抒情的筝曲。本人在2006年夏天去过大理的洱海,那里人烟稀少。站在岸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海面,会感到心很宁静。每每在演奏徐晓林老师的这首作品时,我会感到自己又重回到了那里,感受到了月色之下洱海的宁静,始终是一幅优美、淳朴、安静的场面。在演奏时,慢板段乐句之间的衔接要紧密不拖遢,轮指要均匀(谱例3)。

(谱例3)

第一段旋律中出现的六连音即是乐句的收尾,又是衬托旋律的背景音响,因此,需要演奏得更轻柔一些(谱例4)。

(谱例4)

《谐》这首筝曲从标题上就能反映出其主题与藏族舞蹈相关。徐晓林老师在介绍该首乐曲时曾说到:“其旋律常出现踢踏舞的节奏重音。”我在演奏这首乐曲时,也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看过踢踏舞的人都知道,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下肢活动为主,而藏族舞蹈最具特色的就是颤膝这一动作。因此,乐曲的节奏感也非常得强。在演奏该乐曲时,要尽可能的体现其长袖善舞的特点,表现出藏族热情奔放,自由舒展的高山民族气质。乐曲虽然没有一处表明节拍,但演奏中对分句的把握尤为重要,句法不能散,不能零碎,否则会让人感到音乐非常拖遢,节奏感不强。

3结语

从上述两首乐曲的分析来看,在演奏这类少数民族作品时,首先演奏者需要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少数民族音乐特征;其次,通过对作曲家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的了解,来观察作曲家所描写事物的角度,再加上自身对乐曲的理解,进行正确的二度创作。此外,这两首乐曲也体现出了徐晓林老师对不同的民族风格特色的描述与创新,给筝乐作品带来了更大的表现空间。演奏者在演绎她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明确的风格特色,它独特的民族性总能使演奏者在二度创作时更融入自身的感受,这也正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不少韵味。

参考文献:

[1] 徐晓林.徐晓林筝作品集―蜀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2] 徐晓林.徐晓林筝曲集第一集[M].香港:香港文响古筝团出版版本,1994.

[3] 胡菁.徐晓林筝乐作品研究(学位论文)[D].武汉音乐学院,2009.

[4] 吴雅蓉.从筝曲和浅析徐晓林筝乐作品的几个特征(学位论文)[D].厦门大学,2008.

[5] 张珊.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筝曲创作[M].北京:中国音乐,2002.

上一篇:我国动画艺术应用于广告的历史轨迹 下一篇:浅析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