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时间:2022-09-12 03:28:19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摘要:我国正在步入老龄社会,关注老年问题刻不容缓。同时农村空巢老人更应该受到关注。因为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医疗卫生方面具有比一般老年人更多的风险,而且情感需求更是得不到满足。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医疗;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37-02

我国正在在步入老龄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同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3亿。老年群体是全而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当前,农村老人养老源由从前的家庭与家族力量向主干核心家庭较淡薄力景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涌入,剩下了老人、儿童、妇女空守农村的现象。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出现很多老人空巢现象。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一)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

家庭收入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直接关系到家庭的消费分配情况,关系到整个家庭的物质、精神消费水平。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北省06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700员,而从样本的统计数据看,达到这―平均线的农村空巢老人仅18.2%,而年收入1200元以下的家庭占总数的40.0%,无经济收入的占13.2%,超过总数的一半,空巢老人家庭的整体收入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虽然日常开销不大,但由于老年人生理上原因,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和老年人群高发重症,例如支气管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加之老年人居住房屋多为年数较久的老屋,因此医疗费用、房屋维修费等成为空巢老人家庭的严重经济负担。在问卷调查的样本中,77.9%的样本感觉生活有压力,其中又有71.5%认为牛活压力来自经济收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不得不考察其经济来源。

(二)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从调查数据看,样本中62.0%的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自己劳动所得”。原因之一,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我养老意识比较重;原因之二,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子女都独立成家,或外出打工,家庭缺乏劳动力,老年人不得以参加劳动,此外,有些子女本身经济状况拮据,无法供养老人,这样一来,老人迫于生活压力必须参加劳动。在接受调查的老人中,有31.4%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子女给予”。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看,子女负有赡养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从以往调查看,受当前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年轻人家庭意识淡薄,把老人当成累赘,不履行赡养义务,更是造成了部分空巢老人老无所养,生活陷入贫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把“农村低保金”和“政府资助”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只有16人和10人,分别占总数的2.8%、1.7%。这表明政府在农村养老中仍旧处于配角地位。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医疗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

这里我们涉及的健康主要是指生理健康。从本次调查数据看,65.7%的老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健康”和“身患重病”都只是少数,分别占15.2%和19.0%。此处定义的“基本健康”是指“有1-2种慢性病”,慢性病指那些持续的或者长期影响健康的疾病,并且某些疾病(如风湿病、心血管疾病)将妨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通常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并且无法治愈,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经常导致其活动受限,需要更多的照顾,并导致健康医疗的大量支出,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风险。

(二)、农村空巢老人患病后采用的疾病治疗方式

从统计结果看,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会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采用“正规治疗”;另有6.4%会“放弃治疗”。为什么绝大多数空巢老人会选择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呢?首先,高额的医疗费用,使本来生活就很拮据的空巢老人望而却步。其次,医疗条件的限制。再者,老年人自身消极治疗的心态。慢性疾病在早期和中期虽有症状体现,但不会对老人生活带来实质影响,容易被忽视。

(三)农村空巢老人就医方便程度

老人因行动不便,对医疗机构距离的远近和方便程度比较敏感,根据我们的调查,认为就医“方便”和“比较方便”的分别占总数的40.7%和28.9%;认为就医方便程度“一般”的占19.6%,认为就医“不太方便”高达10.9%。仍有三成的老人就医不方便,因此可能导致患病老年人即使想进行正规治疗或比现在更好的治疗,却因现实条件制约而无法实现;同时,就医不方便还将导致老年人就医成本的增加,包括路费、路上奔波从而加重病情等,致使更多的老人进行“简单治疗”“间歇性治疗”或干脆“放射治疗”。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

国内学者认为,在家庭空巢化的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发生的重大变化有:一是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二是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养老支持力弱化、养老资源减少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三是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这就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有三成空巢老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子女给予”。但子女其实很少关注他们的生活,就算打电话回家问候也多是因为孙辈和空巢老人一起居住,才顺便享受到子女的照顾。

从数据比较看,“给生活费”一项是子女对老人的主要选择,“买生活品”也属于对老人的物质生活支持,反映出子女对空巢老人的帮助主要是直接的物质帮助,精神帮助却相对较少。这种直接的物质帮助并不能真正满足空巢老人生活的需要,尤其是高质最的老年生活的需要。子女对老人心理、精神帮助的缺乏,容易导致空巢老人产生寂寞、空虚的情绪,诱使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

四、总结与建议

1 强调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孝敬老人,尊老爱幼。

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老爱幼的氛围,提倡孝敬老人、关注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不仅要有社会文化监督空巢老人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关爱,还要有其子女用工企业或是社区的舆论监督并作为企业用工考核的一个思想指标。

2 通过农村社区的力量,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由于中国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非亲即故,守望相助,患难相恤,同村的邻里间交往频繁,人际关系较为密切。因此,这种“熟人社会”里的成员应该更能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从而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上大有作为。

3 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降低农村空巢老人的看病费用,关注农村空巢老人慢性疾病对其经济状况的影响。

老年人生理技能衰退,慢性疾病增多,并且空巢老人情感较为孤独更容易使慢性疾病发生恶化,危害老人健康。因此不仅要把农村空巢老人加入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去,而且可在互助共济的前提下,对广大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偿,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投人,改善农村医疗的硬件设施,以防止空巢老人农民因病致贫、因贫致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改善其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上一篇:从《百家讲坛》看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下一篇:论休谟的怀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