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时间:2022-07-04 11:08:06

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语文,关系着祖国悠久文化的传承;语文,关系着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拒绝丑恶,把美渗透在教学之中,让学生有美的感受,从而爱上文学,爱上语文。那么怎样打造一个美的语文课堂呢?我觉得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语文教学的过程美

语文课的过程应该是流畅的,自然的,没有任何的阻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课堂教学的流畅是一个整体效果,是各个的方面的有机结合。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能清晰教学内容的层次,能用一条主线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其次,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用精妙的语言把课堂的各各环节、教学内容的各各层次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中的情感能有一个最初的感受,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就更加顺畅,不会受阻。

当然,每堂课的过程不会都在我们的设计之中,不都会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比如,课堂上学生会经常地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都是凌乱的,无序的,有的甚至超出本课的内容之外,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不再那么流畅。这时,就需要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理出顺序,精心编排。我记得听过这样一节《我的信念》,学生提出: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而闻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快乐?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比较大。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必定会产生块状的感觉,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就大打折扣。而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这样编排顺序的: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快乐?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而闻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这样的编排,就把居里夫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工作作风、科学精神紧紧联系起来,问题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语言,体现着一个人的品位和素养,教师的语言不仅体现着他自身,更体现着他所教的学科,而语文教师尤为突出。(工整,含蓄,情感丰富,表现力),我在讲授语文时,较为注重语句的工整,力求语言具有表现力强,内涵丰富,这样,不但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学生。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秋天》,是一首现代诗歌,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其中涉及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给人的感受十分丰富,我用“清静、清远、清甜、清柔”这几个词来概括,不仅能体现了诗歌的特点,还能突出诗歌的意境。在总结是时候,我是用这样语言来表达的:秋天是丰收在望的喜悦,秋天是淡远清纯的悠闲,秋天是茫然若失的伤感,而你,对于秋天,又有着怎样的一种感受呢?那么,就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你心中的那个秋天吧!

三、文学作品的意境美

很多是文学作品,它是美不止体现在语言的工整、语句的押运,更重要是的它能创设出一种意境,让人去体会,去感受,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去挖掘,去创设。还拿《秋天》来说,诗的最后一节是:“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节诗不仅语言优美,更创设了一种清净高远的意境,这种意境,我除了引导学生去想象,还利用了多媒体手段,配合音乐与画面,使学生更好地获得感受。并且,我让学生根据诗中的“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去联想诗中没有写出却又蕴含着诗中的情景。而结尾一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又给你多少回味呢?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进入到了美的意境之中。

四、培养学生情感美

美,是要发自学生内心,就像“浪漫”,不是点几根蜡烛,插几支玫瑰,摆两盏红酒的形式就算浪漫。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能过于生硬,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深入到学生内心,培养学生情感。 这就需要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及个人修养的提高,然后通过自身的语言去教育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通过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倡导真善美,唾弃假恶丑,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拥有美好的情感。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能够发现美,学会感受美,努力创造美。 我总喜欢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解读诗,用散文的方式来分析散文,也用讲故事的状态讲解小说。这样,才不会淡化诗的含蓄优美,不会束缚散文的天马行空,不会弱化了小说的引人入胜。而文学的美、课堂的美自然也就在其中了。

美是语文的魅力所在,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把“美”做到极致,但是,只要我们把它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甚至,可以让自己陶醉其中,那么,不仅语文课堂,教师这个职业,也会魅力无限!

上一篇:开辟第二课堂,走进大自然 下一篇: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轻松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