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

时间:2022-07-04 08:07:38

高效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首要条件,上出高效的课也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本文就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4.1从问题到方程”的一节师徒同研的公开课,从教学设计角度谈谈对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一、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师:现有一架天平和10g、20g、50g的砝码各3个,可以称出80g的食盐吗? (出示实物)

生1:天平的一边放10g、20g、50g的砝码各一个,另一边放食盐.

生2:天平的一边放10g的砝码2个,20g的砝码3个,另一边放食盐.

生3:天平的一边放50g的砝码2个,另一边放食盐和一个20g的砝码.

……

师:若天平的一边放两个相同质量的小球和一个10g的砝码,另一边放两个50g的砝码,并保持平衡,你能知道这每个小球的质量吗?(实物演示)

生:用100g减去10g得90g,再用90g除以2可得每一个小球的质量为45g.

师: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的质量相等,如何用文字表达这一相等关系?

生:2个小球的质量 + 10g=100 g.

师:如何让这个相等关系表达的更简洁?

生:用字母表示小球的质量,设1个小球的质量为xg, 根据题意可得 .

师:怎么知道小球的质量?

生:解方程算出x的值就可以了.

师:在这个问题中,“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都能解决问题,你觉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方程方法”是一种顺向的思考方式,比较容易理解;而“算术方法”经常是一种逆向的思考方式,有时不太容易理解.

(引出课题)

评析: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利用“天平称量物体”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量的相等关系,再结合上一单元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引出方程,一切过渡的很自然,旧知与新知的无缝对接,也让学生学得很轻松.“方程方法”与“算术方法”本无所谓好坏,因为“算术方法”在学生的心中已根深蒂固,解决问题时,学生习惯性的首选算术方法,但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促成学生思维方式上的转换,承前启后,很顺利的引出了课题.巧妙、合理的引入设计,为课堂的高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层次分明,预设充分

例1:(1)小雪到文具店买了5本练习簿,给营业员5元,营业员找回1元钱,那么练习簿的单价是多少?

……

(2)小雪到文具店买了单价分别为5角和8角的练习簿与作文簿共10本,营业员共计收了7.1元,那么小雪买了多少本练习簿?

师:本题中有哪些相等关系?

生:练习簿的本数 + 作文簿本数 = 总本数 ;练习簿的价钱 + 作文簿的价钱 = 总价钱.

师:如果设小雪买了x本练习簿,则小雪买了多少本作文簿?

生1:依据第一个相等关系,买了 作文本.

生2:依据第二个相等关系,买了 作文本.

(学生动手列方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生1: .

生2: .

生3: .

师:三名同学写的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生:设小雪买了x本练习簿,则小雪 作文本,依据的是第一个相等关系,那么只能依据另外一个相等关系列方程了,第一个同学所列的等式化简后可以看出不是方程.第二个同学没有注意到单位的一致性.正确方程为: .第三个同学的方程是正确的.

……

评析:一节课的情景不宜过多,易华而不实,表面是“广种”,实际却“薄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本质的揭示,注重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训练.以相同的背景,有层次的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理解题意,便于学生迅速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同时,搭建台阶,充分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整体的提高,特别是化解了后进生的畏难情绪.另外,抓住重点例题,从解题方法、学生的错误类型等方面多角度的充分预设,把重点做强夯实,促使学生学深学透,为达成高效好课做好扎实的铺垫.

三、开放探究,揭示本质

例2:在某次运动会上,中国女子排球队参加排球比赛, 总共得了15分(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

师:猜猜看她们胜了几场?负了几场?

生1:胜3场,负9场.

生2:胜4场,负7场.

……

师:可以用方程表达本题中的相等关系吗?

生1:不可以,缺少条件.

生2:如果允许摄两个未知数就可以,设胜x场,负y场,可得方程 .

师:如果设胜了x场,请你添加一个条件,并用方程表达该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生1:添加“共赛了8场”,可得方程 .

生2:添加“共赛了20场”,可得方程 .

师:他们添加的条件都合理吗?为什么?

生:第二个同学添加的条件不合理,因为方程的解是负数,而比赛的场数不可能是负数,不符合实际意义.

师:你认为所添加的比赛的场数应在什么范围内合理?为什么?

生:比赛的场数应是8到15之间整数.因为总得分是15分,表明最多只能赢7场,再加负一场,共赛8场;如果每场都输,负15场,就可积15分,所以最多只能比15场.

评析:适度的开放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留下空间,对教学重点的强化、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问题本质的揭示都大有脾益.本题改编于书上问题,设置为条件开放型问题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断的发现矛盾,促使思考层层深入,一方面学生在列方程时感到相等关系的缺少,而提出条件不足,从而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列方程的依据就是: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另一方面,方程的模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又必须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这些都不是教者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对开放性问题探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让他们自己真切的去领会问题的本质,这也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核心标准.

四、细化处理,切合学生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多媒体展示相关情景的图片)

生:山下的四月百花已近结束时,而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表明山上比山下的气温低,山上与山下有一定的温差.

师:今天的问题和此有关,“据资料,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生:海拔每升高1米,气温下降0.006 ℃.

师:如果海拔升高x米,则气温下降多少℃?

生1:0.006x ℃.

生2:也可以表达为 ℃.

师:现测得某山山脚下的气温为15.2℃,山顶的气温为12.4℃ ,如果设这座山高为x米,请列出方程?

生: .

评析:难点的确定,不仅仅依赖于教参的说明,更应取决于学生,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的特点,到学生原有知识的结构,都是主要的依据。难点的处理需要精细化,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障碍,多设置适合所教学生的台阶,力求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高效。本题源于书上“练一练”,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境,对题意的理解有难度,故把本题设定为一个难点.为了分化难点,一方面通过对“大林寺桃花”这首唐诗的回顾,增加了课堂文化气息与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通过“诗情画意”,帮助学生理解“随着高度增加,温度也在逐渐下降”这一科学结论,使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中.另一方面,把问题的条件逐步出示,设置坡度,仔细分析,降低理解的难度,逐层抽丝剥茧,为问题的解决打开了绿色通道,面向整体,逐步推进,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5、变厚为薄,形成共识

师:从问题到方程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关键是什么?

生:主要过程有(1)审题并找出相等关系;(2)设未知数;(3)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师:谈谈“用方程表达实际问题的意义”与“用字母表示数”的异同.

生:用“方程表达实际问题的意义”是一个等式,而“用字母表示数”是一个代数式!

师:你今天一定有不少感受吧,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生1:以后解决应用题一定要注意单位问题.

生2:实际问题中,不论是条件,还是结论,都应该符合实际意义.

……

评析: 如果说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已经是从“授之以鱼”上升到“授之以渔”,那么及时的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把大量零乱的、缺少规范性与完整性的自我感性认识,通过问题导引与交流活动,形成统一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让学生“悟其渔识”,是教学设计的更高的境界.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个体的差异,获得经验的深浅不一,不及时与学生达成共识,活动的表面热热闹闹,而部分学生却学得一头雾水,后面的练习就会出现重重障碍.这种归纳提升,是全节课的点睛之笔,也应是水到渠成的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段时间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大多模糊了,但归纳的方法、思想已种在学生的心底,这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以上仅仅是从教师教学设计层面谈的几点想法,教无定法,新课改呼唤大胆创新.课不论怎样上,从大的方面说,应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从小的方面说,应尽可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学得有趣,学的实在。现实一点说,教学效果显著,能有效的达成了“三维目标”,就算高效的课堂教学.课本内容仅仅是提供一种教学的素材,教学设计的创造空间无限,如果想把课上的引人入胜,那么每节课都具有挑战性,这也许就是数学课的魅力所在吧!

上一篇:从一类测量问题探究几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下一篇:《淘气包埃米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