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种子生产中的风险预测与防范

时间:2022-07-04 08:03:09

我国玉米种子生产中的风险预测与防范

摘要:根据我国玉米种子生产现状及近10年来西北地区玉米制种基地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案例,对我国玉米种子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措施,对指导种子企业的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玉米种子;生产;风险;分析;防范

中图分类号:s513.038(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10―0117―03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主要消费国。2004-2008年,全国玉米年均种植面积达到2792.2×104hm2。玉米种子的年需求量约为10×108kg。如何降低生产风险,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是种子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1 我国玉米种子生产现状

1.1 制种面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里程碑。2000年以后,受市场需求的带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2000年的2306.7×104hm2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3046.7×104hm2,玉米种植面积首次超过水稻、小麦,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谷物之王”。玉米种子的需求量从8×108kg增加到11×108kg。

我国玉米制种面积近10年经历了先升后降的波浪式发展。2002~2006年期间,全国制种面积维持在33.3×104hm2左右,处于高位水平,主要是玉米深加工需求的拉动,玉米种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玉米制种面积保持较大规模。2006年以后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出现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面积下降到20.1×104hm2,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玉米制种单产的提高;二是精播和“单粒播”技术的推广,使得单位面积用种量减少约40%。根据近几年市场供求分析,理想状态下的杂交玉米制种面积(24.7~25.3)×104hm2,库存(2.5―3.0)×108kg。

1.2 生产基地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玉米制种基地集中在辽宁省,辽西地区曾经是中国玉米杂交种最集中的生产基地,尤其是义县,最大制种面积曾达到2×104hm2。受种子脱水、晾晒和管理缺位等因素的影响,以辽西为代表的东北玉米制种生产基地逐渐萎缩。从2003年开始,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快速地向西北地区转移,主要集中在甘肃省和新疆。2006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32.67×104hm2,甘肃省的制种面积达到10×104hm2,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近几年,经过不断发展完善,以甘肃和新疆为代表的西北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已经形成,并正在为我国玉米种子的生产发挥重要的作用。

1.3 种子企业

我国持证种子企业8700多家,其中具备玉米杂交种生产资质的企业约2000家,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体,资金实力、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条件参差不齐,给行业管理、秩序规范和质量提高增加了难度。

2 玉米种子生产中的风险预测

在国外,种子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被誉为“黄金产业”,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善于经营者可以得到丰厚回报。我国的种子产业尚处在市场亟待规范、行业还需加强自律的调整阶段,回报率还相对较低,因此更应该重视行业的发展风险。

2.1 规模风险

近10年来玉米种子基本上是供过于求的市场行情,主要是生产规模大造成的。最突出的是2006年,全国玉米制种面积32.67×104hm2,产种16.2×108kg,加上上年有效库存3×108kg,2007年杂交玉米种子可供种量达到19.2×108kg,种子总量相当于两年的市场需求量,结果造成2006―2007年度种子严重积压,生产企业和制种户的效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品种需要几年才“消化”掉库存。

玉米种子生产、经营周期长,种子的市场销售受品种表现影响程度大,很难恰当把握某一品种的制种规模,盲目扩大制种面积给某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甚至是致命性的。例如,承德某种子公司推广豫玉22玉米品种,因为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制种面积达1.2×104hm2,恰逢“天公不作美”,品种发病严重,两年积压种子3000×104kg,负债1.8亿元,结局只能是变卖家产,关门歇业。

2.2 环境风险

西北地区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和山西等省份,制种面积约占到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近年来,霜冻成为影响该地区玉米制种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因为霜冻一旦发生,覆盖面广,企业损失巨大。尤其是河西走廊,几乎年年发生,危害轻重不一。

霜冻一般是指春季和秋季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降低到足以引起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短时间低温,通常把地面最低温度等于或低于2.0℃定义为霜冻的指标。春季5月上中旬的霜冻主要影响玉米苗期发育,一般霜冻延缓玉米正常生长,严重霜冻造成制种田缺苗断垄,甚至绝产。秋季9月份早霜冻导致种子脱水不及时而发生低温冻害,降低发芽率,影响种子质量。2004年5月3―4日,武威市遭受了自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强霜冻灾害,气温最低达-5.6℃,地面最低温度降至-6.5℃,近1.33×104hm2的玉米制种基地受害,损失极其严重。

2.3 管理秩序风险

基地管理秩序不规范给生产企业带来巨大风险。首先基地的落实无章可循、无制度保障,谁有实力、敢出高价,基地就是谁的,合同约束力低。种子收购环节情况更复杂,基地主体庞大,涉及千家万户,很难行使有效约束。经销商抢买套购,抬高种子价格;缺失信誉的农户违规毁约,偷运私藏,掺杂使假,加价转售等等。无序竞争导致种子企业负担加重,特别是无序竞争催生的包产值和预付种子款两项“霸王条款”更是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风险全部转嫁给制种企业。

包产值就是玉米制种基地为降低经济风险而要求制种企业必须首先保证农户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合理收入,再增加制种的若干收益。预付种子款是制种基地要求生产企业在亲本种子播种前提前支付一定数量的种子收购款,实际上是锁定生产企业必须认购合同约定的全部种子。在正常

情况下,这两项条款无可厚非,但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的特殊情况,本该由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就完全由生产企业承担。

2.4 技术风险

西北玉米制种基地集中了全国各地不同生态区域的品种,亲本种子在该区域的适应性和表现至关重要,因为亲本种子在不同的生态区,多数性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生育期、花粉量、散粉时间、吐丝时间、吐丝期、产量等,都直接影响到玉米制种的产量和质量。亲本主要性状调查不清楚,盲目安排大面积生产,风险很大。

亲本质量是玉米制种成败的关键,特别是亲本发芽率和纯度。亲本的发芽率影响制种田出苗质量,尤其是播种时期温度较低,经常出现倒春寒,甚至是霜冻,发芽率低的亲本更容易受到冻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亲本纯度低,田间杂株就多,尤其是在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在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靠人工彻底去除田间杂株和剔除种子杂穗是不现实的,只有亲本种子纯度高,才能保证种子纯度。

父母本错期播种时间是玉米制种的核心技术。错期时间把握不好,父母本花期相遇出现偏差或不能相遇,造成结实率低或不结实,导致产量降低甚至制种失败。

3 防范风险的措施

3.1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玉米种子生产新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是规范我国种子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法律,同时还应配套制定一系列生产基地管理办法,补充细化《种子法》的相关条款。如甘肃省根据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的特点,制定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甘肃省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办法》等管理制度。西北玉米制种基地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暴露了相当多的问题和矛盾,只有逐步实现生产基地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建立规范的玉米种子生产新秩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2 建立品种亲本环境适应性测试、生产能力测试制度

为了降低生产品种的技术风险,建议制定品种生产准入制度。由当地种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对申请生产的品种进行亲本环境适应性测试和生产能力测试,评审通过后才能在当地安排生产,降低种子生产的技术风险。

3.3 制定玉米制种保险实施方案

建立玉米种子生产政策性保险制度,分散种子生产风险,维护制种企业和农户利益,稳定玉米制种基地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农业保险政策,化解因暴风雨、冰雹、低温冻害等不可抗拒因素给玉米种子生产带来的风险,甘肃省甘州区、肃州区已于2009年出台了玉米制种保险试点实施方案并逐步推进。玉米制种保险措施的采用,将有效降低种子企业和制种基地的风险,保护和促进制种产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淄蓖麻7号及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科研管理人才在农业科技管理中的地位及培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