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时间:2022-07-04 07:01:00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⑤!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⑦。

①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行政首长)。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经常受辽国和西夏的侵扰。本词借写出猎的壮烈场面,抒发了作者加强国防、抗击侵略的政治主张和渴望为国家立功的壮志豪情。本词词风乐观雄健,是最能体现“豪放”派词风的力作。“密州出猎”另作“猎词”。

②老夫:作者自称。其实当年苏轼刚好40岁,这样的称谓大有坡式的豪气和自嘲。聊:姑且。黄:黄色猎犬。擎苍:臂举苍鹰。古人打猎时常用鹰犬追捕猎物。

③锦帽貂裘:丝帛锦缎之帽和貂皮制成的外衣。千骑:形容人马很多。骑,一人一马为一骑。卷平冈:大队人马席卷平冈而过。

④“为报”三句:为了报答全城人跟随我打猎的厚意,我亲自射虎,让大家看看当年孙郎的雄姿。倾城:全城。太守: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此为作者自称。孙郎:指三国时吴王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刺虎,最后捕获了老虎。此句可见苏轼贵为一州之长,却能和百姓同乐之态。

⑤酒酣:酒喝得畅快,酒兴正浓。胸胆尚开张:胸襟更开阔,胆气更豪壮。尚:更。开张:开阔,开放。鬓微霜:鬓发花白。又何妨:没什么了不起的。年龄虽长,壮心依旧。

⑥本句意思是:什么时候遣冯唐持节云中?冯唐:西汉时文帝之臣。持节:谓奉命出使。古代使臣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云中:汉时郡名,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太守,他为政有方,屡退匈奴,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被免官下狱。冯唐向汉文帝进言,称魏尚是难得的人才,对其处罚太重。于是文帝命冯唐持符节赦免魏尚,仍命其担任云中太守。苏轼以魏尚自喻,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⑦会:当。雕弓:刻有花纹的弓。弓的形状如半月,将弓弦拉开便成满月状。天狼:星名,古人认为是象征侵略的凶星,这里喻指北方的辽国和西方的西夏国。这句话表明了苏轼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赏析

本词是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作于密州任上。这一年他刚好40岁。此时,宋西北边疆局势紧张,西夏曾在1073~1074年连年攻占宋朝州县。苏轼在这首词中借出猎抒发请缨抗敌的壮怀。“男儿本自重横行”,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请赴边任报国杀敌的愿望,而且如此强烈,词的上片中刻画的太守形象是否有当年曹操“横槊赋诗”的味道?这首词历来被推为豪放词的典范,苏轼曾与人这样谈论写该词时的畅快心情:“作得一阙(指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由此可见,词到了苏轼手中才彻底抹去它作为红楼小曲的浅俗之色,做到了无事不可吟、无志不可述的酣畅淋漓的发挥。

豪气冲天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安徽太湖县辛冲中学朱碧玉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熙宁七年(1074)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是词史上第一个以健笔劲毫塑造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的词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年40岁的苏轼却姑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志。“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打猎活动,狩猎者行动迅速,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全城的人们兴致勃勃地出来观看太守狩猎,太守(作者)为了回报人们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作者的少年狂气在这热热闹闹的狩猎场景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很显然,词中上片的狩猎壮阔场景描写是为下片作者抒发他要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做铺垫的。“鬓微霜,又何妨!”两鬓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妨碍!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作者用典故,以魏尚自喻,渴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有那样一天,作者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报效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强烈爱国精神在酒酣之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的“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使我们看到苏轼充满进取的精神、胸怀远大的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这种豪气冲天的气概,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对后人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上一篇:揭开“四毒泉”之谜 下一篇:澳洲车行记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