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探究

时间:2022-07-04 09:57:30

高校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探究

[摘要]

地方高校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如何在教育课程资源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是我们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方向。目前,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存在问题,只有建立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战略协作,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和人力资源,不断革新,才能解决这一难题。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技能等方面的积极摸索。

[关键词]

地方高校;社区;微课平台;资源;共建共享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学校和社区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研究”(课题编号:JSS-C-2016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一旦实现融通共享,不仅能促使教学资源被有效地利用,不断创作出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各自的服务能力,更加优化各自的发展环境。目前,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并不深入,仍浮于表面。我们只有不断完善两方面的共建共享机制,才能使地方高校和社区双方的资源进行更优化的配置。相信对于已身处“微时代”的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来说,只有共同构建面向高校学生和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微课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双方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构筑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

一、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不足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双方合作受限,资源共享不全面

地方高校虽然拥有众多的优质课程资源,稳定及高素质的师生群体等人力资源以及丰富的教学硬件设施资源,可这些资源对社区的开放力度不够深入与全面,共享率过低。特别是应当密切社区、社会的高职教育仍缺少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还没有建立起服务于学习型社区教育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为学习型社区的构建提供完整的框架结构。高校的教材、教师及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教育活动相对偏少,与社区的联结基本没有,有些课目重心倾斜,忽略了文化建设,未能充分把区域环境、当地文化等资源考虑进去。而拥有着丰富社会资源的社区与高校在目前的合作上也仅局限于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这种合作毕竟是小范围的。社区教育几乎都是自主开发,缺乏整体目标计划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实施方式方法简单,系统性不强。在围绕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设计、目标设定、计划拟订、学习评估等方面未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工作需求与学习的自主性等特点。可见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仍停留于表面,两者有效整合才能更优化配置双方的资源。

(二)意识淡漠与理念偏差,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

通过对镇江市3个区(京口、润州、丹徒),3个县级市(扬中、丹阳、句容)下辖45个街道、镇的走访及所在街道及镇的社区网络进行调研认为:当前,地方高校与社区课程资源共享不理想的原因可归结为双方合作意识不够普及,理念跟不上,合作愿望不强烈,形式多于内容。地方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也是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之一,认为参与社区教育并未给学校发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会影响学生的课务,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而社区大众则认为,此教育非彼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回事,双方的关联性不大,对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需求相互融合的认识还不够。从资源共建共享形式、内容和制度上来看,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形式方面,双方以教学多媒体设备、图书馆藏、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共享为主导,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创新力及活力仍需增强;在内容方面,共享课程数目少,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内容方面,需多开设一些贴近社区的民众日常生活、就业创业类或民生问题的优质课程,如应急避险、家庭保健、饮水安全与健康防病、地震避险等课程;在制度方面,应更加明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内容、方法,仍需完善双方合作的评价反馈体系,不断推动共建共享项目的深入开展。

二、微课的含义、特点及效用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s)起源于国外,微课程是指在信息技术基础下,制作者为了让学习者理解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包括突出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精简的优秀课程的集合课程,其形式可以为文字、音频、图片或者视频等。微课的特点:教学目标清晰;内容短小精悍,具有一定的半独立性;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微课对于地方高校及社区教育的效用

身处“微时代”的高校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利用移动互联设备刷微博、玩微信、聊QQ、看视频等,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形式势在必行。作为现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的微课能更利于高校的学生理解和学习,也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微课也能促使教师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促成他们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课程开发能力,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以吸引高校学生。从如今的社区教育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也在尝试着不断创新。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以社区的需求来决定的,社区群众的学习要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途径也逐渐走进了社区大众的视野。因此高校与社区要想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资源,只有共同构建面向全校学生和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微课平台,不断满足学习者方便、灵活的学习需求,才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巨大支持。

三、创新作为,共建共享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新模式

(一)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研究受众群体需求

在对微课进行设计和开发之前,为了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明确高校学生及社区大众的最新需求,我们必须要从教育的开放性、全面性、交互性等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定位,结合其特点,合理规划建设微课程,提高其实用效果及持续发展能力。地方高校的微课建设应把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等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发一些高校学生所关注的创新创业教育、择业就业指导、当地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微课,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方便。而社区教育,也应多开设一些婴幼儿和青少年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心理健康和食品安全等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课程,不断提升社区大众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社区大众的幸福指数,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

(二)融合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所需

地方高校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是地方适用人才的“培养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科技转化的“孵化器”;地方高校拥有着社区目前无法具备的资源,包括在人力、智力、财力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能为微课制作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高校众多功能教室及其仪器设备等能为微课的拍摄制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支持,高校信息图文中心及专业技术人员能为微课的拍摄和制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社区所提供的自然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和人文环境资源(当地历史、传说、革命传统教育、风俗习惯等)都能为微课提供良好的素材背景;社区的一些教育机构也能联合为微课的拍摄制作提供人员及场地的帮助;社区还拥有数目众多的便利性零售、服务、餐饮等商业形态,也能为相关微课的开发制作提供帮助。地方高校需与社区共同策划,通力合作,对微课的开发细节认真商讨,不断深入挖掘微课的素材、对各类微课资源进行合理的再调配,制作出符合大众群体所需求的优质微课。

(三)规划适宜的微课内容,确定有效的开发路径

1.微课内容的创设需有所选择。地方高校和社区要紧贴受众群体所需,因此基于两者资源共享的微课内容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内容要具有普适性。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广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第二,内容要系统化。微课的碎片化不是内容的碎片化,而是建立在一体化之下的碎片化,不是散落无序的,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有所关联的。第三,内容要有可扩展性。应注重一个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课程相配套的微媒体、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扩展性资源建设,从知识传递扩展到能力锻炼和情感熏陶,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提高社区群众和高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微课的开发路径需进行加工改造。微课的开发路径是对原有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如视频的转录、按知识点切片、合成、字幕处理等)和设计开发全新优质微课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分课程分析、可行性分析、脚本编写、资源收集、资源整合、和修改等几个步骤。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以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各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极为成熟。同时,社区教育也拥有着数量繁多的大众化视频课程,其包括修养、生活、艺术、技能、农村等五大类型,涵盖范围广泛且贴近群众生活。通过这些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利用,形成动态、发散的网状关联。此外,还可以根据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年龄、性别、学历、学习足迹等不同,对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开发优质微课资源。

(四)调动人智资源,创建高质量微课

微课的开发和平台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开发团队。地方高校和社区要充分挖掘各自领域内的专业信息人员和行业专家等专兼职人员,组建优质授课讲师团队,创建高效的微课设计团队,认真开展授课前期的调研、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课程内容的规划;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及讲授课程;从事教学视频的拍摄,并对微课后期的制作进行编辑;成立技术保障后勤团队,搭建微课网络平台,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成立微课运行管理团队,及时更新微课教学资源、根据需求进行调控及日常管理。高校与社区可以通过有效组织与协调,鼓励高校及社区内外的教育专家、行家里手、教育工作者、在校大学生以制作高质量的微课为共同目标,在微课的建设过程中,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互助互惠,为微课资源的开发集思广益。

(五)多方配合,不断促进微课平台建设

秉承“互联网+”时代的理念,不断整合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借助好辖市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多重人力、物力,互相协助,共建共享微课教学管理平台。使微课资源平台不仅要具有网络社区信息技术平台所具有的知识存储、知识组织以及知识共享的功能,还要具有知识的下载上传,方便微课资源互动与共享。更要考虑平台的系统兼容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及可靠性等。

四、注重管理,完善微课评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1.微课在进行选题设计时要突出精、简,选题思路明确,并要结合高校及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课程内容要抓住四个点: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避免臃肿及繁杂。把握住微课的思路和教学主线,主题切换要讲究新颖和直接。不断激发高校学生及社区群众课程进行自主研学的热情。

2.微课在内容方面要具有结构的系统性和学科定向性,杜绝一些科学性错误,将整门课程科学地划分成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学习。以大学生及社区大众为本的教育思想,设计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微课。

3.微课浓缩的都是精华,控制课长在五到十分钟以内,微课界面布局要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效果好;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简明,对重点内容在讲解界面中需要重点标识或者采用较为鲜亮的颜色进行区分。

4.微课资源建设是未来教学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极具实践应用价值,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可以在地方高校和社区中聘请专业教师、美工师,软件工程师、教育技术人员等,可以通过交流、研讨的学习方式,向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呈现出优质的微课成果;制定计划,定期组织微课观摩、学习、讲评等活动,使地方高校及社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不断完善深入。我国的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同社区教育联系起来,建立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战略合作,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资源及人力资源。而基于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则是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模式的新探索,相信这一探索一定能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钱亮 吴君民 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2]范建丽.基于微课的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8):114-115.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尹晓.创建社区教育微课程平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9):226-227.

[5]胡立强.以微课设计为契机提高社区教育实效性[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0):36-38.

上一篇:非师范院校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下一篇:社区教育区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