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临沂临港新区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04 05:23:4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临沂临港新区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与策略,同时提出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的具体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着重分析了临沂临港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从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体制改革创新、打造新区生态文明和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等方面阐述并探讨了发展的策略,为临沂临港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临港新区; 产城融合; 生态文明; 发展策略

1. 临港新区城镇化发展背景

2014年3月,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还特别指出要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加强现有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等一系列政策要求。

临沂临港新区于201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临沂市东部,东临日照岚山区,北接青岛,南接连云港。临沂市设立临港新区初衷是依靠其临近东部沿海港群的优越区位,引领全市率先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进而带动鲁南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由于临港新区是依靠四个农业乡镇建立起来的,所以存在成立时间较短,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区不强、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建设品质不高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新区发展初期,如何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明确思路,找准路径,谋求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临港新区城镇化特征与经验

2.1 行政区划调整促使城镇化率快速提升

2010年,临港新区在坪上、壮岗、团林、朱芦四个农业镇基础上成立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4.40%。2014年,新区将坪上镇调整为新区驻地城关镇,将全镇总人口纳入城镇化统计,城镇化水平被动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年均5.1个百分点的高速增长到54.73%。

2.2 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劳动力大规模流出

长期以来,临港经济开发区表现出了显著的以劳务经济为支撑的人口迁出特点。2000-2010年,全区净迁出人口由4667人增长到29868人,占常住人口总数比重由3%上升到18.5%,人口迁出的原因以青壮年劳动力到青岛、日照、威海等省内沿海城市从事第三产业为主。近年来,随着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速度快速提升,2010―2014年净流出趋势变缓,户籍人口(198772人)与常住人口(198080人)基本持平。外迁人员的文化水平高于留守人群,劳动人口的流出不仅降低了劳动力资源的总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区人口结构的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也日益凸显。

图1 临港新区城镇化发展阶段

图2 五普、六普流动人口比较

2.3 流动人口以区内转移为主,近域流动态势显著

根据六普数据,全区流动人口规模约4665万人,中心城区和小城镇接收了60%的流动人口,成为吸纳人口转移的主体空间。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区内,占总流动人口的62.1%,比2000年增长了约12个百分点,说明多年来近流域转移人口规模正在逐步扩大。

图3临港新区迁入人口流向示意图

图3基于五普、六普临港新区流动人口来源比重

从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分析,人口的流动正从婚姻迁入、工作调动、分配录用等带有刚性或计划经济时代的因素向以学习培训、务工经商等市场经济行为转变,同时也说明,随着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程度的加快,城乡间兼业和城镇内就业的近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的人口流动趋势。

图4 五普、六普省内、省外人口迁移原因比较

2.4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基本一致

临港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布局上基本一致, 位于区域中部的中心城区和壮岗镇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城镇化水平也较高,而北部的朱芦镇和东部的团林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也比较低。

2.5 中心城区和产业园区成为全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地区

临港经济开发区从工业新区的自身实际出发,将中心城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地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区功能,成为全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2007-2014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5.64平方公里扩大到6.22平方公里;建设投资额由3636万元上升到21272万元,占全区的6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额由130万元增长到10970万元,占建设投资额的比重由3.5%增长到51%。

图5 临港新区2000年与2010年建设投资比较 图6 临港新区各镇2010年建设投资比重

2.6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全区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启动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工作。2013年,全区民生建设总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32%,占财政总支出的71.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9%,新农合参保率为99.9%。

2.7 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实践经验突出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方面,按照“村民自愿、村委自主、片区指导、乡镇规划、管委融资、整村搬迁、先建后拆”的原则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形成了村民自下而上主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创新投资体制,利用市场运作和政府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新区建设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机构设置方面,成立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管理力度。

表1. 临港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地方经验

3. 临港新区城镇化存在问题与挑战

3.1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产业对就业吸纳能力不高

2014年,临港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0.87,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区间,也低于全省1.07、全国1.22的平均水平。全区三产比14:44:42,农业比重过高,生产业发展滞后,沉淀过多劳动力。临港新区非农就业弹性系数仅为 0.13,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 1/3 和发达国家的 1/5,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提升。

图7 临港新区行业就业比重

3.2 市民化任务艰巨

全区市民化仍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大部分省外迁入人口、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和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形成的城中村人口,虽然纳入城镇化统计,但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社会,造成城镇内部新的二元矛盾。全区的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在全省属于低水平地区,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项目在全省下游水平,其中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支出在差距最大。未来,如何提升政府对于公共服务和相关设施的投入,是推进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任务。

图8 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情况

3.3 城镇综合竞争力不强,承载能力有待提升

2014年,全区人均GDP2.22万元,与蓝色经济区、鲁南城镇带及周边县市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中心城区常住人口6.79万人,规模较小。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为1.35万人,低于临沂市平均水平(1.46万人),与全省平均水平(1.35万人)持平。大部分小城镇尚未达到公共服务设施的人口规模门槛,难以对广大乡村地区形成服务与带动。

图9 临港新区人均GDP区域比较

表2 临港新区小城镇城镇化水平在山东省的位置

临港新区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整体不高,在鲁南地区和蓝色经济区中发展水平相差较大。2014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9.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26.8%,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86%,燃气和污水处理管网、长途车站和公交车站等设施正在建设当中。

图10 临港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相关地区比较

3.4 “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性矛盾需要及时应对

全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却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局面。2010年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97%,标志着全区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会加大社会负担,降低全区的发展活力,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制约了全区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

图11 临港新区人口年龄结构图

3.5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临港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基础良好,林地面积4568公顷,占土地面积12%;河流水域面积1968公顷,占土地面积5%,地表水均达到Ⅳ类标准,地下水Ⅲ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在全国、全省处于全列。但是,全区钢铁、石化等主导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压力较大,从数据统计来看,全区33家重点污染控制企业也基本以钢铁、石化、建材为主,因此,如何不以生态环境的破环换取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区发展的重要挑战。

3.6 农民进城意愿不足

根据对全区农民工进城意愿调查显示,不愿意放弃农村相关权益、在城市中没有生活来源、相对较高的城市消费水平是阻碍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子女教育、生活质量的提升又是吸引农民进城最大的因素。

图12 临港新区农民进城意愿调查分析图

4. 临港新区城镇化发展趋势判断

4.1 合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配套改革力度将不断加大

全区在过去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已经实现非农化就业人口,但是尚未完全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同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玻璃门”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未来新区将会按照国家有关户籍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尽快满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需求,同时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政策也将相应落实。

4.2 工业化仍然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区域经济分工格局中,临港新区主要承担生产功能,建设目标是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和临港产业基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区仍需发挥区域制造业基地的作用,以工业化作为城镇化主体推动力,最终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4.3 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和小城镇仍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近年来,中心城区、园区和镇区在全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了产业新区的自身特点。未来,由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城镇在就业创业、子女教育、设施配套等方面仍有绝对优势,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心城区和小城镇仍将是推动全区城镇化发展、拉动人口市民化和吸纳非农就业的主要载体。

4.4 农村新型社区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载体

全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基础良好,人口集聚达到一定规模,保障制度相对完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保障农村新型社区健康发展,因此未来农村新型社区将成为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动力。

4.5 在环境倒逼机制作用下, 生态文明理念的实施将更加深入

临港新区在冶金、石油化工、石材木材等资源消耗型产业对环境保护产生的巨大压力下,必将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努力谋求产业转型发展,环保意识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越发严格。

5. 临港新区城镇化发展策略与思考

根据临港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征、问题、挑战及发展趋势判断,临港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应着重从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体制改革创新、打造新区生态文明和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等方面进行谋划和思考。

5.1 中心引领,轴向拓展,节点突破的空间优化战略

全力促进临港新区中心城区率先发展,强化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竞争平台,对接日照、临沂两大中心城市,全面实现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格局。强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尤其突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提供就业岗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质,增强综合实力和人口承载能力。

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形成两条城镇发展轴线。依托大山路形成南北向发展轴,由北向南串联起朱芦镇、中心城区、团林镇和壮岗镇四个城镇及多个产业区,是区域内部发展的主轴线。依托岚济路,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本区东西发展轴线,向东联系日照区,作为出海通道,向西联系临沂市区,成为全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发展轴线。

着力突破小城镇建设,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注重发展特色经济,朱芦镇以打造旅游型城镇为主,团林镇以打造工业型城镇为主,壮岗镇以打造农贸型城镇为主。

图14 临港新区空间结构优化图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纳入城镇化体系,鼓励新型农村社区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全面实现城镇转变,成为最贴近乡村的基层城市化载体。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以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统筹安排路、水、电、气、暖、排污、环卫、通信等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向乡镇和农村社区延伸,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推广并引导各类乡村按照产业带动模式进行集聚发展。以农业产业规模化和农地流转为主要方式,促进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合转变,在提供农村人口生活基本保障的同时,允许大量劳动力已经外出、人口较为稀疏的农村自然消亡,逐步实现“服务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

5.2 内移外引、分区指引、因地制宜的人口再分布战略

合理调节临港新区城镇化内生与外生并重发展的特点,破除人口流动提制障碍,根据国家户籍政策,全面放开全区城镇户籍限制,有序引导区域内部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大吸引外来流动人口力度,增加城镇人口规模。设立引导人口再集聚的政策分区:重点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小城镇等城镇化发展优势区域集聚,打造“人口重点集聚区”;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设立“人口适度集聚区”;疏导区域西北部生态保育区人口和西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人口,设立“人口外迁区”,引导人口适度外迁。

5.3 就业导向,集群发展,“产城融合”的产业驱动战略

图15 临港新区产业功能分区

新区建设应构筑以就业为导向的,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与城镇化互融共生的产业结构体系。重点培育冶金复合材料、绿色化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上下游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大企业带动产业壮大和基地建设,集中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提高就业容纳能力,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发挥物流运输、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培育旅游、商务会展、金融保险、社区及家庭服务业等市场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消费类服务业,逐步实现生活服务业增量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以扩大就业和多元化发展为导向,完善就业机制,创新就业模式,通过完善就业保障鼓励非正规就业,优化就业结构,提供多样化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农民工的保障与就业培训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完善支撑企业发展的各类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企业发展。

5.4 要素统筹,服务共享,体制创新的改革引领战略

针对新区发展所面临的市民化、财政、土地、融资、设施配套等一系列问题,要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使其与新型城市化相协调,为新型城市化提供保障。主要改革方向包括以下方面:创新土地制度,探索土地相关税费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的改革;创新户籍和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城市化的公共治理,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社区自治;创新财税金融体制,发挥民间资本作用,拓宽筹资渠道,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打破地方财政依赖卖地筹资的格局;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城乡规划机制与体制,多规融合,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有机衔接。

5.5 文化多元,绿色集约,智慧开放的品质提升战略

推进现代城镇文化与传统乡土文化的融合再造,整合形成积极、进取、开放的新时代精神。系统挖掘地方沂蒙文化特质和文化基因,研究梳理地域特色鲜明的空间建设手段,形成与城镇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城镇风貌。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一是重点保护北部和南部林地、田地等生态涵养区,净化全区河流水系,在区域内形成“南北青山对映,中部水系穿城”的田园城市生态格局。二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绿色建筑等技术的引进,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绿色照明、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具体工作的开展。

图16 临港新区生态格局构建

把推动信息化作为全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提升网络宽带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集智慧经济、智慧公民、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六位一体的“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2013-2020年).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Z],2013年

[3] 徐匡迪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13年

[4] 赵民、陈晨、郁海文.“人口流动”视角的城镇化及政策议题.城市规划学刊[J].2013(4):1-9.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编号】1006-2688(2015)09-0001-08

上一篇:农业市场化要素改革蓄势待发 下一篇:合伙人换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