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验式英美影视课程教学

时间:2022-07-04 04:55:14

论体验式英美影视课程教学

[摘 要] 英美影视作品作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其寓教于乐的育人方式多年以来一直为众多学者、师生所推崇。然而,当前英美影视课程由于存在教法传统、评价单一等问题并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如何优化英美影视课程的教学,发挥影视课程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清楚语言习得的本质,在体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影视课程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体验学习理论;英美影视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开设英美影视课程十分普遍,也备受学生青睐,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法传统、评价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沦为每周看一部影片、期末交一篇观后感的课程。为有效发挥影视课程寓教于乐的优势,以体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体验语言文化知识为中心,构建体验式英美影视课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一、体验式英美影视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验教育概念由杜威于20世纪初提出,他指出学习的发生基于人的直接经验,学习是经验不断的改造与重组的历程,主张将各种经验融入教育中。罗杰斯提出只有体验学习才是有意义学习,体验学习以增长学生的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为动力,将学习活动、愿望、兴趣和需求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1]库伯等在总结杜威、勒温德和皮亚杰及其他理论的基础上完善了体验学习理论,构建了体验式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2]库伯认为学习是通过对一些直接经验的理解和超越,逐渐从已知走向新知的过程,是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整合统一的过程,也是个人与环境互动、冲突和问题解决的结果。[3]这种以实践和反思相结合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体验式学习方式,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视体验为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源泉,是真正激发个人潜能、获得成功的有效学习方式。

Hatch 和Hawkins[4]认为二语习得是个体验的过程,学习者是在一个个连续不断的体验中转换、生成和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提高语言能力的。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既是二语学习的目的,也是体验的结果,[5]因为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必须经过“听、说、读、写、译”等体验活动发生联系。语言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通过使用语言技能感知对语言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心理加工过程,形成语言的感知印象,进而构成其经验性反思。经过不断的反思,学习者逐渐构建和更新语言知识并进一步发展其语言能力。

二、英美影片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优势

(一)丰富地道的语言素材

经济全球化要求大学生不仅懂标准英语,还应熟悉多种口音和语言表达形式。然而,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在自然语境中学英语的条件,也无提供语音变体学习的教材,英美影片恰好能弥补此空白。电影不仅真实立体地展现语言的交际情景和跨时空的生活场面,而且片中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话语更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直面原生态的语言,地道的表达法、不同的口音和语言风格等。如“You are as slow as molasses in January.”“I dont want to be someone that you’re settling for.I dont want to be someone that anyone settles for.”“Get busying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等来自《乱世佳人》《西雅图不眠夜》《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影片的语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自然的英语环境中学习语音、语调、词汇、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其从容应对各种怪音和真实交流环境的能力。

(二)五彩缤纷的文化信息

文化学习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内容。[6]电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多元文化语境的契机,其卓绝的叙事能力将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大到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小到风俗习惯等进行直观、生动的展示。如《乱世佳人》的美国南北战争,《国王的演讲》对二战历史的展示,美国片《花木兰》中的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阿甘正传》不仅仅是阿甘单纯的内心与曲折人生经历的呈现,更是美国20世纪50至80年代的历史事件与背景的大串联,如3K党、南北战争、黑人运动、越战、黑豹党、中美建交、阿波罗登月、水门事件等历史事件以及单亲家庭、橄榄球运动、校园生活等风土人情。品味电影里的文化就像亲历了一次旅行,当读懂了那些文化,收获的不只是历史、社会、语言等知识,也是对一种精神的领悟,更是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三)激趣的语境源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试验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5%分别来自嗅觉等。生物学家梅迪纳德的研究证实视觉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主渠道,越是以图片形式输入信息,就越容易识别和记忆。电影作为一门融图、色、声、情等为一体的视觉文化艺术,不仅以感人的故事、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增强其记忆,激发其学习热情,更是借助片中人物的语言、表情等直观手段实现知识的意义传达与建构,使学生在影视语境中耳濡目染,活学语音、词汇、句型、思维和文化;在影视语境中入乡随俗,活用语言知识与技能,从感性到理性的体验中理解、掌握和交流不同文化。

三、体验式英美影视课程教学

体验学习理论倡导“体验、观察与反思、抽象和应用”,英美影视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突出其体验性,为此,提出体验式英美影视课程教学模式:自主体验、煽情观论、对比升华、展演评价。该模式强调学生围绕影片主题与教师、同学体验知识和技能,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内涵,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形成语言应用的经验和能力,获得尊重、宽容、合作等人文素养,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自主体验。由于课时所限,影视作品不能在课内完整欣赏,课堂仅播放教学重点的相关片段,着重讨论片段中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对知识点的检测。鉴于影片故事的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整体把握,故需要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观影、自主解读电影语义等活动,以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如了解主题教学目标、电影故事背景、观影以及思考相关问题等,以避免学生因受影片画面冲击而忽略文化元素,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煽情观论。煽情是学生进入影视课程学习的前奏,旨在了解主题,激发兴趣,开阔思路,进入积极的视、听、说等活动状态。如组织学生讨论课前预习的问题、影片简介等。观论活动既是学生个人观影感受和观点的分享,也是反思这些感受和观点的过程。“观看”与主题有关的经典片段,旨在为学生提供模仿与观察源,让学生在言语语境与非言语语境完美结合的电影艺术中体会语言的艺术和文化的差异。“讨论”片段中的语言点和文化差异等问题,让学生在一个个看似有定论的问题讨论中明晰电影语义。

对比升华。语言用词、表达等方式的不同在于文化的差异,而揭示文化差异关键是将文化隐性成分转化为显性成分,这一切均基于文化比较的过程。[7]如:《卡萨布兰卡》中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孰重孰轻;《楚门的世界》中隐私权的中西差异;美国片《花木兰》里的男尊女卑与女权主义、传统与自由等。此外,对比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不同场合下的问候方式等有利于学生获得对西方文化的真实感受,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能力以及用英语表达、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展演评价。体验学习理论强调从“懂”向“会”转变,对影视课程内容的掌握是从“听”的理解力向“说、写”表达力的转变。展演活动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度和应用能力的双重检验。展演活动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影片配音、影评、编剧、短剧表演、主题论文、专题辩论等。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影视课程的期末成绩不应由一篇观后感而定论,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的综合评价,它包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任务的态度;在学习中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完成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因此,影视课程应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和谐统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时时体验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结 语

体验式英美影视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语言学习过程转变为创造性地应用英语进行互动体验的过程,其有别于传统影视课程教学的绝妙之处在于当学生沉浸在古今中外经典影片情节之中,与其同悲同喜时被教师的一个个尖锐问题突然击中而情不自禁地开口争辩。层出不穷的问题所引出的不尽相同,甚至针锋相对的答案正是课程教学所期盼的体验效果。假如影视课程的每一次课都能在热烈、余犹未尽的讨论、表演中结束;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感慨一个看似有定论的问题居然会有如此多且截然不同的答案,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感佩中国文化的绝伦美妙的时候,影视课程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 Rogers C R.Freedom to Learn: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Columbus,Ohio:Charles E.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69.

[2] 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是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Kolb D.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New Jersey:Prentice-Hallo,1984.

[4] Hatch E B.Hawkins.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A].S Rosenberg(ed.).Advances in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V01.2)[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241-83.

[5] 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6] Lado R.Language and Culture[A].Nasr Raja T(ed.).Teaching and LearningEnglish[C].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2.

[7] Moran P R.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作者简介] 林黉(1968― ),女,广东惠来人,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上一篇:浅析电影《阿凡达》的配乐 下一篇: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现状概述及发展方向拟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