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毕业生》主要插曲分析

时间:2022-07-03 09:41:30

电影《毕业生》主要插曲分析

[摘 要] 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它在电影艺术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电影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具体的可感性和生动的形象性,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有特殊作用,使电影的感染力得到大大的增加,因此其在影片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美国电影《毕业生》是“新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和20世纪60年代享誉乐坛的保罗•西蒙和戴夫•格鲁辛的天作之合。本文主要结合影片的音乐背景对其中两首主要歌曲进行深入分析,并发表本人对于电影音乐的理解拙见。

[关键词] 电影音乐;《毕业生》;寂静之声;斯卡布罗集市

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上映,尽管还没有音响与对白,但观众已经能听到歌曲,标志着音乐进入电影的步伐势不可挡,随后,各种风格的音乐陆续伴随着语言、音响声出现在电影中。20世纪60年代,为了增加竞争力,导演与制版商们开始以独特的音乐风格为标准来选择作曲家。

于1967上映的美国电影《毕业生》由美国导演迈克•尼科尔斯执导,并与当时享誉乐坛的保罗•西蒙和戴夫•格鲁辛合作,利用电影音乐使得本片在获得相当高的艺术地位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一、《毕业生》的音乐背景

《毕业生》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越南战争时期。电影挖掘了那个时期美国年轻人的内心世界。Ben,电影的主人公,一位刚步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父母及周围的朋友都认为他有着美好的未来,但是Ben发现自己与父母在观念上格格不入,心中十分苦闷,对未来充满迷茫。在庆祝他毕业的家宴上,他结识了父亲生意伙伴的妻子Mrs.Robinson,在她的引诱下,Ben开始与她幽会,却又感到深深的不安。后来,他发现了自己的真爱是Mrs.Robinson的女儿Elaine,便倾其所能,从教堂中抢走准备与他人结婚的Elaine,坐上巴士,奔向未知的未来。

本片配乐由戴夫•格鲁辛(Dave Grusin)与保罗•西蒙(Paul Simon)合作编写,前者负责音乐部分,后者则负责片中多首插曲,包括脍炙人口的“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声)、“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罗集市)、“Mrs.Robinson”(罗宾逊夫人)等。

在构思《毕业生》时,迈克•尼科尔斯与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Garfunkel)组合的保罗•西蒙联系,请他为此片写歌,西蒙同意了,其所属的唱片公司购买了电影音乐的权利。然而,西蒙在此任务中陷入困境,他写的两首歌都被迈克•尼科尔斯拒绝了。当时影片的拍摄已经完成,剪辑过程开始了,迈克•尼科尔斯只好使用一些西蒙的老歌当做临时配乐。在剪辑过程中,迈克•尼科尔斯逐渐确信,临时配乐可以在最后的电影中使用。结果是,西蒙对电影的贡献是两首选自唱片《寂静之声》,两首选自《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再加上一首新歌,就是著名的《罗宾逊夫人》。

电影于1967年12月首映,1968年2月发行的电影唱片仅包括了西蒙15分钟的素材;其余部分是由戴夫•格鲁辛为该片创作的各种故事世界的背景音乐:一首由钢琴演奏的恰恰舞曲、一首由舞厅乐队演奏的狐步舞曲,等等。尽管内容贫乏,但这张唱片仍于1968年雄居唱片排行榜首达九周之久。最后超过它的是包括了“罗宾逊夫人”的电影原声唱片最后版本《书档》,雄居排行榜首七周。这样,《毕业生》中的音乐在唱片市场上大获成功。电影帮助了唱片的销售,反过来,西蒙的歌曲也帮助了电影的销售。《毕业生》是1968年美国赚钱最多的电影,音乐显然是此片魅力的一部分。

二、迷茫而叛逆的青春――“The Sound of Silence”

影片以未配乐的Ben的面部特写开始。他独自坐着,凝视前方,大睁着空洞的眼睛,虽然面无表情,但你分明深切地感到他的茫然扭曲。摄像机移远,他乘坐在飞机上,被很多人围着,然后摄像机再一次把他孤立出来:他独自站在画面中,在机场的自动扶梯中矗立。就在此时开始了片头字幕,同时歌曲“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声)响起。

“寂静之声”由美国的民谣歌手保罗•西蒙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

歌曲为“起承转合”四句体的民谣体裁,音乐在吉他伴随着西蒙与加芬克尔优美的嗓音中缓缓道出,柔美伤感的d小调旋律,以16小节为一个段落,反复演唱着。歌词传达了对冷漠社会的批评。叙述者看到他机器般的同类:“人们说而不言,人们听而不闻。人们创造歌曲却唱不出声来,没有人敢打扰这寂静的声音。”他试图唤醒他们,去过一种真正的生活,却是徒然:“但是我的话犹如雨滴飘落,在寂静的水井中回响。人们向自己创造的霓虹之神鞠躬祈祷。” 保罗•西蒙关于孤独的叙述者和围绕他的无意识的人群的对比,初看起来是对独立于影片中自动扶梯的Ben的画面的注解,并指向下一个镜头,Ben从东部读完大学后回到洛杉矶的家里,他感到与他富裕的父母及表面的朋友格格不入。他对自己,对这一生要做什么,都很茫然。

“The Sound of Silence”在影片中再度响起时是Ben被罗宾逊太太勾引后,Ben躺在游泳池中的充气垫上,阳光照耀着水面。歌曲静静响起:这正是Ben燥乱、彷徨不安的内心里近乎虚空的寂静之声。略带伤感的曲调配合着Ben麻木的表情和孤独的身影,年轻的、迷茫的、阴暗的心境就这样在忧郁的低吟浅唱中被传神地表达了出来,使影片成功地从视觉上,更从听觉上调动了观者的情绪,全方位地聚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感受他孤独痛苦的情感挣扎。

在影片最后,相似的东西出现了:Ben爱着Elaine,但她要与另外一个人结婚,想要阻止此事的Ben直到婚礼结束才赶到教堂,他向她喊叫,使Elaine不顾已经举办了结婚典礼,下定决心要跟着Ben共同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电影最后他们坐在向前奔驰的客车的后座,被陌生人环绕,当片尾字幕出现,“The Sound of Silence”再一次响起,两位主角什么也没有说,但气氛已经改变。此时,这首歌曲俨然成了Ben这个年轻的叛逆者的心灵之声,他坚定的决心也在这轻灵透彻的歌声中变得异常清晰:他要冲破那黑暗之夜,他要触动那寂静之声。他的爆发和义无反顾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热情、自信与无畏,那青春的力量使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遐想。这首在影片中已经与Ben的悲伤、孤独和犹豫联系在一起的忧郁歌曲,此时,与影像一起,共同消解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The Sound of Silence”在片中多次出现,成为电影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歌曲的低吟浅唱,Ben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地得以呈现。从艺术的角度看,“The Sound of Silence”作为片尾曲使得剧情在头尾的结合趋于完美,达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全片的基调也在这种呼应中再次凸显。

三、用梦想赢回真爱――“Scarborough Fair”

电影中采用的另外一首保罗•西蒙的歌曲是他基于民歌“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罗集市)的幻想曲。歌曲与“The Sound of Silence”一样,为“起承转合”四句体的民谣体裁,小调,以24小节为一个段落,反复演唱。

“Scarborough Fair”原是一首古老(大约作于13世纪)的苏格兰民间谜歌(riddle song)。这样的谜歌由漂流各地的游唱诗人(bard或shaper)辗转传唱,因此年深月久,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歌词版本。保罗•西蒙在英国剑桥学习期间,与英国民歌手马汀•卡西(Martin Carthy)合作演唱时学会了这首歌,后来,西蒙又把自己写的一首反战歌曲The Side Of A Hill作为和声副歌和这首歌混在一起,在录音时利用多轨技术把多个声部叠加在一起,给这首歌赋予了更宏大的背景和更深刻的意义。此首歌曲收录在Simon&Garfunkel的《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1966)唱片中。在每一段歌词的第一句后,插入了一句看似毫不相干的唱词:“那里有香芹、鼠尾草、迷迭草和百里香”,此句唱词的反复出现,使歌曲的怀旧气氛被浓墨重彩化,而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这四种植物则在中世纪时的欧洲分别代表善良、力量、温柔和勇气,这也是歌者对恋人的期望。

西蒙和加芬克尔的二重唱在这首歌里的和声搭配简直到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境界,甚至被世人誉为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歌声。“Scarborough Fair”是他们音乐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们的合作中最受欢迎的一项杰作。

“Scarborough Fair”作为《毕业生》的插曲,于1969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插曲奖。它在影片中首次出现配着一个蒙太奇段落:Ben从远处看着Elaine离去,到伯克利学习。歌曲在随后的镜头又出现了几次:Ben不顾一切地到伯克利大学找Elaine,他此时的心情完全用他高速行驶的红色跑车来象征了。快速切换的各种角度所拍摄的飞驰画面,极富冲击力。与此同时,“Scarborough Fair”适时出现了,音乐似乎告诉观者:Ben终于走出了迷茫,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要与Elaine在一起。而这正好与歌曲的歌词所涉及的通过一个恋爱的失意人给自己钟爱的人分配几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事,来表达“真正的爱能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这一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主题契合。随后,Ben跟着Elaine到了伯克利大学,Elaine与同学行走在校园当中。与切换同步,“Scarborough Fair”响起,由原声吉他、长笛和钟琴演奏。节奏与Elaine的行进相匹配,民谣般的旋律给场景以抒情格调,旋律和演奏法都与环境相匹配。歌曲仍在继续,对于重新开始的Ben来说,他已经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对迷茫中的他来说,Elaine就是希望,就是未来,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可以说,歌曲把他的心境适合地表达了出来。

从配乐的角度看,《毕业生》中以“The Sound Of Silence”为首的几首歌曲风格比较统一,都偏向于民谣风格,属于民谣摇滚的范畴。这些歌曲深邃的内涵,清新的风格不仅恰当地反映了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单纯的心理状态,而且对整部影片的主基调及风格的定位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再加上西蒙和加芬克尔的倾情演绎使影片的艺术性在这富于哲理的诗一般的音乐中得以提升,让每一位观者感受到音乐不仅能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

[参考文献]

[1] 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苏燕(1971― ),女,广西平乐人,硕士,广西工学院艺术与设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上一篇:文化视域中我国美术电影问题探讨 下一篇:我国影视音乐的发展瓶颈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