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7-03 07:29:58

浅析当前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前言

20世纪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大变革的世纪,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世纪。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状况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开始了此次调查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原打算通过深入调研找出农村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而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对策和建议。限于篇幅,对策和建议没有包含在本文中,只有留待以后完善了。

2对于调查的说明

2.1调查的缘起与方法:2012年4月底,笔者作为安徽省第五批选派干部,被选派到蚌埠市长青乡石巷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个案的实地调查进行实证分析,最终进行理论上的提炼与概括。研究方法的重点在于法律社会学中田野调查法的运用。初步考虑选取有代表性的农村个例作为调研对象,继而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实现对问题的定量分析并提高科学性。同时,在问卷过程中通过观察、访问来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对问卷的有益补充。最后,综合运用各类文献分析工具,在获得资料后对其进行文献的综合分析。

2.2对调查对象和调查问卷的说明:本次调查所选择的调研地点为蚌埠市长青乡石巷村。之所以选择该村,一方面是因为笔者在该村挂职,有机会深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石巷村作为近郊村,相对于长青乡其他村,保留了更多传统意义上的村庄样态,其他一些村庄因为近年来城市大建设征地拆迁,已经由原始的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城郊,一些村庄甚至没有了耕地。石巷村是长青乡耕地最多的农业村,和长青乡其他村相比地理位置较偏,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较小,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概念。

石巷村现有8个村民组,915户,3150人,外出务工人员2000多人。全村实有面积4560亩,可耕地2560亩,山林地2000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农业总值600万元,现有窑厂一座,年上交村承包费105万元,可解决200多人就业。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该村村民居住比较集中,总体治安和社会秩序良好,村民普遍受过一定的教育,开展调查将会比较顺利。

本次调查在当地村干部的配合下选择了随机选择了该村的100位村民进行了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不定项选择题的方式,每张问卷共有27道题目,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成员。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共有27道题目,内容涵盖被调查者的基础法律知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诉讼意识等方面,均为不定项的选择题。

问卷的发放采用集中发放和入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了100份问卷,收回86份。因此,笔者进行的分析以这86份试卷为基础,适当结合调查走访和座谈中所获材料。

3对调查问卷的总结

结合前述,笔者认为,以石巷村的问卷结果为中心进行考察,大致可以对该地区的法治现状加以勾勒和描述。分析如下:

3.1权利意识觉醒,对法律的功能作用有正确评价:长期以来,不乏有人认为中国农民缺乏权利义务意识,对法律的功能作用无法进行正确评价。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多年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之后,中国农民的权利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比如问卷第3题中,选择“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义务并据此确定行为”的为22人,选择“大体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义务”的为31人,两项共计53人,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62%。

3.2信仰法治,但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依旧存在:对法治,特别是依法治国的信仰是我们这次调研中,从该村居民身上充分感受的一点。因此,虽然广大村民对法治这一理想的社会状态十分认同,但某些对待法律事务的观点和具体的处事态度中还是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法律文化的烙印。

3.3各类法律意识已经产生,但法律知识比较欠缺:本次问卷调查的另一个强烈印象就是农村居民的一些现代法律意识已经产生,比如证据意识、维权意识等,但有很多基本的法律知识还比较欠缺。比如,问卷第16题,对于民间借贷是否应当写借条,有79人都认为应当写借条,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92%;第7题,设定模拟情景是当外出务工或工作时,是否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75人均表示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比例为总人数的87%。但是经过与访谈相互印证后,笔者认为这些法律意识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国农民朴素的法感情和法意识。

3.4基层民主深入人心,但需要制度上的再完善:题目9-13,这5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了解村民对于基层民主选举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在收回的问卷中可以看到,经过多年来基层民主选举的推行,大部分村民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对村民自治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选举的过程也是一次普法的过程。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层民主选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拉票、贿选时有发生,宗族门头思想也普遍存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而基层民主的发展就是这个民主政治大厦发展的基础,所以我国民主的基础是在基层,重点也是在基层,只有基层民主发展牢固了整个大厦才能坚不可摧。在乡村,以民主选举为首的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表现,进一步完善乡村选举是搞好基层民主的重要途径,而基层民主的完善将推动民主向着更高层次扩展。

4对于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问卷及走访,笔者调查后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当地农村社会中,虽然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依旧,但是现代法治意识已经产生,村民对中国法律本身评价良好。但是,问题也是有的,主要表现为村民对农村中的司法与执法问题诟病甚多。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4.1专业法律服务成本昂贵:从常见的农村纠纷类型及其解决机制来看,一般的民事纠纷多由亲朋好友、有威望的村民进行调解;较严重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等多由村干部进行调解;刑事案件和土地纠纷才会找到公安、法院等部门。

4.2司法和执法力量薄弱:农村司法执法力量不足,在直观上,可视作加大化解纠纷成本的原因之一,更进一步看,与法治所要求的条件差距较大。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88%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打官司的行为是正常的,但真正能够全面理解司法行为的人所占比例并不高。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基层的司法和执法力量还是十分薄弱的,这种薄弱的现状不仅导致基层群众选择各种其他的替代性渠道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导致农村法律优势地位的丧失,而且对于法治建设来说,并不是利好的因素。

4.3农村基层自治缺位:笔者认为,无论是在狭义上,还是在广义上理解政府执法,由于政府还兼有立法,或者说有制定行政法规的职能,这就使它形成了集立法、执法于一身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否像法院那样,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出现,公平地批判社会纠纷,就成了人们所担心的问题。而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出现,恰恰是所谓法治在运行载体上的核心问题。即使不从法治的角度考虑,而从本调查报告的主张出发,也有一个公正处理的问题。体现在机构上,这个机构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显然,政府的身份并不十分适合这个要求。这倒不是说,政府不能做到公正,而是说政府只能是做到公正的一股力量,还需要其他力量,其合力才能造成真正的社会公正。看来,将政府作为农村执法模式的替代力量(像法院之于西方的执法),可行性还不是那么大。

5结语

笔者力图通过对石巷村进行农村法治现状的研究得出在中国农村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结论,然而,这种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必然会有误差,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农村地区也存在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石巷村的实证研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基于此,笔者在对问卷各题目逐一分析后,进行了相应的抽象概括,从中提炼出个人认为对中国农村法制建设来说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问题,以供后续研究分析。通过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法律知识、维权途径、法治环境等和城市居民相比,普遍存在差距,法治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另外,还有很多问题也不是一份问卷就能完全体现的。正如开篇所言,笔者将继续对农村法制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得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上一篇: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 下一篇:打车软件 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