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搬迁城镇化安置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3 05:07:48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搬迁城镇化安置模式研究

摘 要:工业生产不断向城镇聚集,而服务业在其带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煤炭城市应时代而生,伴随煤炭开采而成长,纵观其城镇化发展历程都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煤炭资源开发到哪城镇就建设、发展到哪。同时,由于采煤沉陷区造成的村庄搬迁,又形成新的搬迁集聚区,即,新的城镇。城镇人口也伴随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采煤沉陷区,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很强的自发性。本文试图对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搬迁城镇化安置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采煤深陷区;搬迁安置;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正在不断加快,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时期。将城镇化发展的态势以科学的方式来分析,以认识地区实际情况为前提,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煤炭城市,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一类典型城市,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这些城市的发展脉络进行研究,并结合煤炭企业提出的“未采先搬、集中安置”的思路,建立一种适合于本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模式。

1、淮南市城镇化发展与煤炭开采的关系

1.1淮南市煤炭矿井分布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分为淮河以南的老矿区和淮河以北的新矿区。现有大小矿井20座,淮南矿业集团有潘一矿、潘一矿(东区)、潘二矿、潘三矿、潘四东矿、朱集矿、丁集矿、顾桥矿、顾北矿、张集矿、张集矿(北区)、谢一矿、新庄孜、李咀孜矿共15对矿井,国投新集集团有新集矿、花家湖矿、八里塘矿、杨村矿等矿共4对矿井,皖北煤电集团有朱集西矿,2012年淮南市原煤生产能力接近1亿吨。

1.2淮南市城镇化发展与煤炭开采的关系

1.2.1城镇因煤而起

早在明朝初期,淮南市境内开始有民窑采煤,到了清末民初,民营煤矿大通煤矿公司组建,市境内开始出现近代工业,人口开始聚集,多以矿工、矿工家属以及矿区管理人员为主,至此大通集镇形成。

这一时期主要是自发性的城镇化,城镇还只是矿区劳动力日常生活娱乐的场所,尚不具备城镇的组织和架构。

1.2.2城镇随矿而设

民国19年(1930年)国民政府设立淮南矿局,九龙岗建成东西两对矿井,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商业和运输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九龙岗镇形成,与当时的大通、田家庵并称“淮南三镇”,淮南雏形初显。1949年改设淮南矿区,下辖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八公山四个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34万人。

这一时期城镇化动力单一,主要以煤炭开采拉动城镇化水平增长,城镇服务水平低下,吸引力较弱;城镇主要功能围绕煤炭开采服务展开,城镇居民仍以煤矿职工为主,且变动频率较快、不稳定,年轻人口和家庭占大多数,男性劳动力占绝对部分,但此时有了专门从事商业、服务业以及城镇管理的人口。

1.2.3城镇由煤而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煤层被发掘,大型煤矿不断的建立,淮南矿区的范围也在逐渐地扩大,已经延伸到凤台县域内。随着煤炭开采所带来的原始资本积累,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煤矿开采所带来的效益日趋明显,矿区对人口的吸引能力也逐渐增强,此时在矿区周边及附近地区产生了人口集聚的功能点,这些功能点兼具居住、商业、服务业的功能,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更成为了一定区域内的行政服务中心,于是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城镇诞生了。

这一时期城镇化动力也出现了多样化,城镇居民来源也发生了变化,有专门从事商业、服务业以及行政办公的其他人口,城镇功能慢慢健全;居民生活质量也开始改善,居住方式发生变化,不在选择依矿或某家公司,而是变成就近的居住社区,其生活环境和稳定性都有较大的提高。城镇的发展不再依托煤炭的开采,基本走上了煤化工、煤电一体化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发展有了快速提高,人口与面积都有大幅增长。

2、新时期淮南市城镇化发展动力

2.1淮南市城镇化发展阶段判断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赛姆(Ray M·Northam)S型曲线城镇化发展理论表明: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平缓发展阶段,此时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都有限;30%~65%或70%,为中期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大批的就业机会;70%以上,则为后期平稳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后城镇化增长速度来看,淮南市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城镇化率分别是61.79%、63.7%、65.3%,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三年增幅为3.5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增幅0.6、0.2个百分点。表明淮南市城镇化发展已进入高速增长的末期。

2.2淮南市城镇化发展新动力

根据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65%——70%时,城镇产业工人已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带动逐渐减弱,第三产业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降低农村人口,提高服务业人口。

2.2.1淮南市城镇人口来源

2012年淮南市总人口约2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60万,农村人口约85万人。根据淮南市近三年来的人口资料显示,淮南市每年人口迁出的数量比迁入的人口数量多近6000人(多迁往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份),也就是说淮南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从而也可以说明淮南市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而相对于年均1.75%的城镇化增长率,淮南市6‰不到的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化的贡献微不足道。因此,可以说淮南市未来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本地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2.2.2淮南市农村人口分布

据统计2012年淮南地区原煤生产能力接近1亿吨,进入到煤炭开采的高产稳定期,全市将以每年约1.8--2.5万亩的速度沉陷,且80%以上是农村地区。

《淮南市2009—2020年村庄搬迁规划》显示:到2020年,处于于采煤沉陷区内将有的20个乡镇、329个自然村,约21万人进行搬迁安置,预计到2020年,全市沉陷区总面积将达到55.36万亩(369.0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61%。预计淮南煤田开采完成后,全市沉陷总面积将达到102.42万亩(682.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03%,将有60多万人进行搬迁安置,且70%以上是农村人口。可以说淮南市大约有50%的农村人口分布在采煤沉陷区内,其中近期有20万人,远期将达到40多万人口。

2.2.3淮南市采煤沉陷区人口安置概况

2008年以来,煤炭企业先后累计投入沉陷区搬迁资金40多亿元,建设安置房650万平方米,截止2012年底,搬迁安置居民4.54万户,13.82万人。如果以平均每年将其中2.5万人口进入城镇安置计算,每年仅此一项就可实现2.5万农民一步“化”为城镇居民,可拉动全市城镇化率增加近一个百分点,对淮南市城镇化发展将起到主导作用。因此,结合搬迁安置将农村人口城镇化将是进入城镇化稳定增长时期淮南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淮南市采煤沉陷区人口搬迁城镇化安置模式构建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分布广、面积大,在一些沉陷区附近很难找到合适的安置点,像凤台县的顾桥镇、岳张集镇都涉及上万人口,远期几乎整个镇域都处于煤炭开采范围内;也有像凤台县关店乡,沉陷面积不大、地处偏僻、距城市较远,且周围仍有部分耕地可供耕种;更有像丁集镇之类的,随着煤炭的开采、矿区的壮大,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成为丁集矿采煤沉陷区以及周边沉陷区人口聚集地。

因此,淮南是采煤沉陷区人口搬迁城镇化安置模式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一个合理的空间模式,促进被安置居民生活方式与身份的转变,从而提高整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3.1依新城

劳动力集聚是人口集聚的先声,劳动力的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的预演。新城区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优惠的政策、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一流的服务设施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易于生活,方便就业;同时,新城作为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和空间载体,更有利于沉陷区居民在身份上的转变,完成农村居民到城市市民的变身。反之,沉陷区人口在新城区安置的同时,必将实现劳动力的聚集,吸引有劳动力缺口的企业入驻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预期,在实施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的同时,必将促进新城区的发展,成为新城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2扩重镇、特色镇

重点镇、特色镇具有一定的实力基础,是小城镇结构优化的基础,在城镇体系结构上比较重要的一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就近吸纳沉陷区劳动力的重要场所;其次,在生活方式与空间距离上跨度较小,居民入迁后易适应新的生活;

最后,由于镇区周边仍有部分耕地,部分居民仍可坚持原有的劳作方式,从事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产。

3.3傍新矿区

煤矿生活区是矿区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居住的地方,特别是新矿区,多以矿区职工及其家属为主,居住人口比较单一,工作方式也较为统一,是独立于周边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矿区居民与所在周边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周边的发展,参与周边的活动,而且对矿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迫切要求周边居民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周边居民也看中了这一特殊的居住群体,强烈要求参与他们的生活,提供各种消费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矿区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周边农村地区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幼儿教育、义务教育与基础医疗方面更为突出。

从沉陷区居民就业的角度来看,煤矿生活区本身就有很多等待开发的就业岗位,为沉陷区居民的再就业将提供很多机会,尤其是矿区工人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多样化要求迫切增长。

淮南矿区城镇化发展的轨迹与历程也表明,很多城镇都是煤矿生活区的前身,有的随着煤炭的进一步开采,一步步走向繁荣,也有的随着周围的沉陷成为了交通孤岛,慢慢消亡了。因此,在选择矿区生活区作为安置区建设之前,应充分勘测地下煤炭的储藏与分布,评估将来开采的可能性;同时,更要考虑安置区的进一步发展,超前规划,为将来集镇的形成留有腹地和发展空间,避免周边区域沉陷形成“孤地”,为将来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留足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并在推动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城镇化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并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淮南市城镇的发展,其原动力来自于国家计划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推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淮南市的城镇人口大多都带有“煤炭色彩”。从矿区的成长过程来看,其已经成为了搬迁城镇化安置模式研究的重要参考内容。要推进采煤沉陷区的变迁安置工作,就需要创新安置模式,以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幼娟.城镇化进程中拆迁安置的资金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17).

[2]施国庆,吴宗法,祝瑞祥,陈洁钊.开发性移民启迪与展望[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21(02).

[3]陈爱乔.“拆迁安置”必须让利于民[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10).

[4]秦涉.淮南市采煤塌陷区居民安置区异地重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

[5]宗云峰.采煤沉陷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中国煤炭. 2012,38(10)

[6]于波.安置房的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07).

上一篇:市政工程现场管理与改进方法分析 下一篇:诠释矿山斜井快速准确的测量放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