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本经训范文

时间:2023-11-01 11:29:47

淮南子本经训篇1

[关键词] 《淮南子》;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淮南子》一书中处处可以见到法家思想的痕迹,《主术训》《人间训》《泰族训》等篇章中都可看到主逸臣劳、主静臣动、赏罚分明等字句。虽然法家思想在秦朝灭亡之后不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它的影响力并没有消失,汉初儒道两家思想都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元素。而汉初道家思想比汉初儒家思想包含了更多的法家思想因子,因为法家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与道家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淮南子》作为汉代黄老之学顶峰之作,其中自然不乏法家思想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没有改变《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性质。与此同时,被吸收进《淮南子》中的其他先秦思想,如儒家、墨家、阴阳家等思想也都影响了《淮南子》中的法家思想,以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影响最大,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试从《淮南子》一书中法家思想的表现、道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影响三方面分析汉代法家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与先秦法家有哪些不同。

1 法家思想在《淮南子》中的表现

先秦法家思想的一些重要观念都出现在《淮南子》中并被《淮南子》的作者作为治国之道而吸收。《淮南子》中的法家思想由于为各家思想融贯已没有了先秦时期刻薄寡恩、冷酷险狠等特点,却着重保留了无私赏罚、用众人之力以治天下等观点。

1.1 法、术、势

1.1.1 法

《主术训》中说:“衡之於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於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人主之於用法,无私好憎,故可以为命。”这正是法家思想家对于法的观点,《韩非子》一书说:“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淮南子》的作者和先秦法家思想家同样认为法是君主向臣民公布的法律条文,法律的主要作用是赏有功而罚有罪。君主在执法时应无私人的爱憎,刑过不避亲眷,赏善不遗匹夫,务必使全体臣民知赏由于有功,罚由于有罪,赏罚不在于君主而在于自身,这样一来,臣民就不会因赏罚而感激或怨恨君主,就像君主在执行赏罚时是无私无我的那样,臣民在领受赏罚时也同样无私无我。这种先秦法家思想家竭力要实现的治国状况被《淮南子》的作者称赞,《主术训》说:“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於己。”

与先秦法家不同的是,先秦法家完全从君主的立场出发,认为法是君主制定来约束臣民的规章,《淮南子》的作者却认为法律是从公意产生的,是为了维护共同体的利益而存在的,也正是因此它才具有约束力。“法生於义,义生於众适,众适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先秦法家思想家认为法律产生于君主个人的意愿,因而君主本人是不受法律制约的,君主的执法只是用法律为准绳去裁决臣民的言行。《淮南子》的作者却主张君主也要受法律的制约,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限制君权,使君主不能任意妄为。《主术训》说:“法籍礼义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在遵守法律上,君主还应成为臣民的表率。“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於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禁胜于身,则令行於民矣。”这些观点都是先秦法家思想没有的。

1.1.2 术

韩非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这套统治者任免、考核官吏的权术也被《淮南子》吸收,《主术训》说:“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业以效其功,言不得过其实,行不得逾其法,群臣辐凑,莫敢专君。”

但是,《淮南子》使用循名责实、言必称其功、行不逾于法的控制术时与韩非的目的不同。韩非的目的是除Α―消除臣下对于君主的蒙蔽,使臣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君主的监视之下,这样,臣民就不能产生任何对君主不利的思想或行动,臣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是君主制定的法律要求他们做的或是君主为他们分配的角色要他们做的。臣民就此完全丧失了个人意识,成为君主手中的工具。《淮南子》用术是认为君主如道,应发挥无形无相又能变化万端地宰制万物的作用,而臣民如器,如同每一个器具都有它特定的用途那样,每一个臣民都有一件他最擅长做的事,应给每一个人一种最适合他的职责,并实现人不并事,事不兼人。《主术训》说:“是故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淮南子》认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的作用,犹如伐树而引其本,千枝万叶莫得不从。

1.1.3 势

先秦法家思想家所说的“势”是指统治者所掌握的权力和占据的地位,先秦法家认为这是君主的爪牙,君主要牢牢抱紧他的“势”,决不容许臣子有一点置喙,这样才能推行其“法”和“术”,一旦君主失去了“势”,他就会像龙离开了自己赖以腾飞的云朵那样,必为鱼虾所制。《韩非子》说:“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淮南子》中有一句与这句话非常相似的话:“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然而,在先秦法家思想家所说的含义之外,《淮南子》赋予了“势”另外一种含义。《淮南子校补》中说:“是故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又说:“岂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淮南子》的作者从老子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的思想出发,使“势”具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因事利导、以少胜多之意。转木石与千仞高山之上、泻流水与深谷之中不需大力,却有奇效正是借助了势。《淮南子》要求君主持守的“势”更多的是这种含义。

虽然《淮南子》和《韩非子》同样认为君主与人臣之间没有恩义,人臣是迫于势力而不得不侍奉君主,君主与人臣之间是主卖官爵、臣卖气力的利益交换关系。但是,《淮南子》主张君臣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就像君主不能赏赐没有功劳的臣子那样,臣子也不能为没有品德的君主送死。当桀纣统治之时,天下臣民纷纷背叛,当汤武统治之时,天下臣民纷纷归顺,这并不是因为汤武有“势”而桀纣没有“势”,而是因为汤武有德而桀纣没有德。《主术训》说:“是故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体离车舆之安,而手失驷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有也。”就像车和马不协调时,王良、造父也不能让车行走那样,君臣不和,尧舜也不能让天下安定。与先秦法家一味强调人臣服从于君主不同,《淮南子》的法家思想致力于促进君臣之间的合作。

1.2 法籍时变

韩非持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当代必然超过古代,因而反对崇古薄今,认为儒家、墨家把三代的法律与制度搬到当代来应用就像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一样愚蠢。《淮南子》同样反对崇古薄今,《修务训》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学说托于古代圣贤是因为古人名气大,所以尊古的实质还是崇名。但古代的名人代替不了客观的是非标准,内有所主的人不会被外所动摇,追随与崇拜古人还是因为自己没有独立见解。贵古贱今的人就像这样惑于名而乱实,宝剑重在锋利不在于莫邪干将,治国之术在于周于事而不在于五帝三王。“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事而举事。”《淮南子》和先秦法家思想家一样主张及时变法,《本经训》说上古时期的五帝三王也多次改变过国策,相互之间也没有沿袭彼此的礼法,因而今人也不必拘泥于古人之法。

《淮南子》一方面由于先秦法家思想的影响否定了先秦儒家、先秦道家、先秦墨家的历史退化论,另一方面,却继承先秦法家的人性退化论。《商君书・开塞》说:“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汜论训》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於古为义,於今为笑。”《淮南子》的作者就像韩非一样认为随着物质文化的进步,人类的精神境界处于不断退化中,远古时期的人纯善,当今的人奸诈,二者都想以此说明为什么适用于古代的治理方式不适用于当代。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先秦法家归于人口增加造成人多而财物少,人们陷入生存物资的争夺中。韩非以此为自己所主张的严酷的统治术辩护,认为在当代争斗为主的天下,古代圣王所实行的仁政治国已经不起作用。《淮南子》却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类越发展受到的外在约束与影响越多,于是人类就离完全的自由越来越远,从而变得复杂虚伪。但《淮南子》没有否定仁义在治国中的作用,《汜论训》说:“故仁以为经,义以为纪,此万世不更者也。”只是想以此说明变法的重要性,“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淮南鸿烈(上)》《汜论训》)

1.3 功利主义

“故不用之法,圣王弗行;不验之言,圣王弗听。”《汜论训》中这句话完全是韩非的语调,几乎让人以为不是出于道家学者之手。《齐俗训》中又说:“公孙龙折辩抗辞,别同异,离坚白,不可与众同道也;”虽然《淮南子》的作者和先秦法家一样持功利主义观点裁判各种理论,认为不能起到实际效果的理论不值得采纳,但是,《淮南子》这样做与先秦法家的目的不同。《齐俗训》说:“故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俗。”犹如鲁班、墨翟用木做鸟可在天上飞三日三夜,这种技术不是不高明,但不宜在国民中广泛提倡,英明的君主不会希望臣下都具有这种才能。“人才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也。”(《淮南鸿烈集解》《齐俗训》)先秦法家反对所有形而上学的玄虚理论,认为这些理论会对统一国民的思想不利,而国民思想的同一是君主控制国民的重要方式,因此先秦法家主张以行政命令、刑罚等暴力手段将这些理论作为乱法之物消灭。《淮南子》反对它们却是出于一种近似于儒家中庸的观点,认为凡可以公行与天下的做法必定是简易、平实的,神异的言行一时让人兴奋,却不能作为长久的依靠。《齐俗训》说:“视高下不差尺寸,明主弗任,而求之乎浣省!保ā痘茨虾枇壹解》《齐俗训》)精巧的技师能够不差分毫地判断出物品的重量,但英明君主不会采用,却会依据天平测量,原因就是前者不能推广而后者可以。治世之礼应易行、事应易为、责应易偿,而玄虚之言不是人人能解,神异之行不是人人能做,一旦泛滥开来就会破坏太平。

先秦法家从极端功利主义观念出发,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人的所有行为都为利益所驱动,《淮南子》中也有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见解。《缪称训》说:“人之情,於害之中争取小焉,於利之中争取大焉。”又说:“诚能爱而利之,天下可从也。弗爱弗利,亲子叛父。”然而,先秦法家指出人的本性是谋利是为了为他们用赏罚二柄控制人提供依据,《淮南子》却近乎孟子利益天下百姓的观念。《齐俗训》说:“故世治则小人守政,而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法弗能禁也。”财富有余独夫收孤,财富不足父母卖子,只有让天下百姓都丰衣足食天下的秩序才会维持下去,饥寒并置却不犯法作乱,古今未尝闻。另外,《淮南子》又指出,利益并不仅仅是实际利益,人也会为了比名利更重要的而牺牲名利,就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舍鱼而取熊掌。《诠言训》说:“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伯夷叔齐舍弃了王位是因为知仁义尊于天下,对伯夷来说,这就是于利之中取大。因此,《淮南子》认为人也会由于趋利避害做出道德行为,而不像先秦法家那样将道德行为看作有远见的精明的利己。

2 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

先秦法家思想在产生的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这也是汉初黄老思想盛行时,法家思想能以隐性形式继续存在于汉初思想体系中的原因,法家从产生之日起与道家便是相通的。然而两汉时期黄老思想给予法家的影响不同于先秦时期道家给予法家的影响,汉初法家继承了先秦法家上无为而下有为、因其自然而推之、静因之道等做法,舍弃了其中诡计多端的阴险色彩与过分控制、干涉被统治者的做法。

2.1 无为

汉初思想家认为过多干涉百姓的生活、过分控制臣民是秦灭亡的原因。秦制定了过多过细的法律,以为将臣民完全置于统治者掌握之中就能稳定国家,然而,理治越繁而天下越乱,兵马越设而敌人越多,秦非不欲治天下,却由于太有为而失天下。与法家思想相反,道家思想一向主张少干预百姓的生活,提出以不治治之的最小政府化原则。《主术训》说:“夫水浊则鱼{,政苛则民乱。”圣人之治天下应寂然若无治,淡泊若无忧天下之心。如果统治者多欲、有为,被统治者就会变得多欺多诈,国家就会被烦扰而失去安定。“圣主在上,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淮南鸿烈集解(下)》《泰族训》)求治者不得治,不求治者方能治之。

先秦法家思想家对被统治者过于有为,却将无为留给了统治者,这种无为为《淮南子》所继承。《原道训》说:“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则六合不足均也。”“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远也。”桀纣能杀虎搏象,却被汤武击败,可知勇力不足以治天下;伊尹是古代贤相,却不能与越人乘浮舟游于江海,可知智不足以治天下。凡物有朕,唯道无朕,勇力智谋无论如何巧妙,在瞬息万变的形势前都有力不能胜之时,只有虚无因循之道看似柔弱却不会穷尽。乌获之力虽然惊人,终究有限,百人、千人、万人积力则无不成。人主之治天下,不应凭借自己智能、自己技巧、自己勇力,而应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思、以天下之力争。先秦法家这种主逸臣劳的思想本来来自先秦道家君主如道,人臣如器的观念,《淮南子》将其进一步发挥,提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鸿烈》《原道训》)的观点。后稷尝百草,而不能使禾冬生;大禹疏三江,而不能使水上流;圣人无变于物,因其自然而推之。圣人化育天下之力也不是己力,而是天下之力。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淮南子》将先秦法家的主静臣动改造为释己而任道。

2.2 道本法末

道家思想家认为失道而后德,是由于离开了道的无为无治状态才不得不以法术来治国。《主术训》说:“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

法的作用是惩恶扬善,但是,与无为而治相比,这已经是次一等的做法,君主在使用法术治国时要始终把它当成神化的辅助,而不能视其为最高存在。就像看到五色之后的大象、听到五音之后的大音才把握住了声色,而溺于声色之中反而会被声色所困那样,法是由于顺道才能推行,一味任法就会导致暴政等弊端。申不害、商鞅、韩非之流“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於锥刀之末,”残害百姓却自以为治,如抱薪而救火。如无根之花不出三日必死,不以道为根源的法术不久就会走向反面。“是故知神明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为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之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之不足修也。”礼乐尚且不足修,何况法术乎?不能使人无欲无求却要靠赏罚使人不敢行恶就像未能防治疾病而在病发之后治疗那样。

《泰族训》说:“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所以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鉴刑也,贵其知乱之所由起也。”在此,法家思想家所崇尚的无私赏罚的圣君完全被道家思想家所否定。听无声之声者聪,听有声之声者聋,与无形的道相比,有形的法是为道所制约的事物,只有作为道的辅助,法才能最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3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

鉴于秦亡的教训,汉代统治者认识到一味用法将导致被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又提倡将先秦儒家仁礼治国、友善待人等做法,试图以此缓和阶级矛盾、弥补以法治国的不足。

3.1 仁政

《淮南子》的作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法律的局限。《泰族训》说:“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法律只能使人因恐惧受到惩罚而不敢作恶,却不能使人无行恶之心,更不能使人为善。法只能惩处于已然之后,却不能防患于未然之先,如果百姓没有崇善耻恶之心,法律也不能端正他们的行为。“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治国应以仁义为主,而以刑罚为辅,如同天地以三时养生而以一时丧死。孔子为鲁司寇时,鲁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非刑罚所能至。如果只注重法律而放弃仁义,那就像注重帽和鞋却忘记了头和脚一样。商鞅、申不害、韩非、张仪、苏秦等人之术非治之大本,犹如郑国弦高以欺诈而存郑,可用于一时,不可作为恒常之道。

韩非认为,不能依靠别人不会背叛我,而要依靠我不能被别人背叛,也就是说,不要依靠被统治者有良心、知仁义而不背叛君主,而要依靠君主有威势而使被统治者不敢背叛。《淮南子》同样说:“无恃其不吾夺也,恃吾不可夺。”但这句话的含义却是君主由于行道而使天下归心,从而立于不可被征服的位置,因此不能被征服。《兵略训》说:“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则必王四海;下视上如父,则必正天下。”王天下者必得天下人之力,得天下人之力者必得天下人之心。“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虽勇必伤。

3.2 尚贤

先秦法家完全从专制君主的立场出发创造了种种统治术,因而重视法治并忽视人治。韩非说,他的治国之术是为有中等才能的人而设的,只要有完善的法制,即使平常人也可治国,如果一定要等到尧那样的圣人出现才能治国,国家就会千世不得一治。《淮南子》吸收了原始儒家民本思想,认为立民不为立君,立君却为利民。《修务训》说:“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强掩弱,众暴寡,诈欺愚,勇侵怯,怀知而不以相教,积财而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为一人聪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统治者的位置一定要让贤良之人担任,有良法却动乱也许有,君子治国国家却动乱自古至今未尝听说。“故法虽在,必待圣而后治;”(《淮南鸿烈集解》《泰族训》)国亡不是因为无法,而是因为没有贤良之人来运用法。《泰族训》说:“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淮南子》肯定了先秦儒家把邪恶的人提拔起来位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心服,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位于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会心服的观念,否定了先秦法家一味尚法、不考虑统治者本身的素质的做法。

从上述分析可知,与先秦法家相比,《淮南子》所代表的西汉法家思想发生了这些变化――

一是《淮南子》的作者去除了先秦法家思想中末世的危机感与机诈权谋色彩而使其成为公正的、平实的治国方式。

二是《淮南子》的作者引道入法,使法制不至于过分严苛,为被统治者保留了法制之内的自由。

三是《淮南子》以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化解了法家思想的一味严刑重罚的暴虐。

总之,《淮南子》虽然吸收法家思想为治国之术的一部分,却并没有像先秦法家那样把法术当成方针,而是把它当成在治国的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局部策略,这种策略在实施中也时时受到道、儒两家思想的制约。

参考文献:

[1]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马庆洲.淮南子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云度.刘安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淮南子本经训篇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少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与此同时,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却一直供不应求,受到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热捧。

创办于1979年的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办学规模,2000年8月被国家劳动部授予“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同时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成为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学校校自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以来,经过两年的建设期,将于2015年迎来国家项目评估验收。

校长马传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重视基础,强化素质,突出技能”的办学特色,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出了大量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深受社会欢迎,为淮南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背景:日益迫切的社会需求呼唤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提高其适应、服务和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淮南被誉为“中国能源之都”,淮南在“十二五”期间将按照“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将煤机装备、工程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淮南市第四大支柱产业,这就需要加强淮南职业教育为淮南煤机装备与工程运输服务的能力。

淮南技工学校办学时间久、理念先进、设备齐全,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设置,为淮南市煤机装备与工程运输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客观条件,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是该校传统的老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健全,各种设备先进齐全,不但能完全满足学校人才培养需求,还有足够的能力服务社会。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是2009年新办的专业,新办专业具有后发优势,即办学起点高、发展速度快、市场接轨密、服务地方能力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共有专业课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12人,高级职称5人,形成了良好的专业教学团队。

1999年7月,淮南技工学校经地方劳动保障部门批准,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主要鉴定工种有数控车床操作工、车工、焊工、钳工等。学校先后与安徽奇瑞、江淮汽车、陕汽淮南新能源专用汽车等省内外著名汽车生产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订单培养比例达42%,订单培养初具规模。学校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实施项目的良好基础和专业发展前景,进一步促进和保障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实施,辐射带动了区域、行业及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2011年,学校与淮南市运管处联合创建了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考点,使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设施得到了完善,实践性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并为项目教学法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标:打造“面向三大产业、坚持四位一体”的部级示范校

根据创建规划,淮南技工学校的总体目标是: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为抓手,着力建设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四个重点专业,重点打造深化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两个特色项目,建成以国家重点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打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集教学、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于一体的部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

为保障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全面提升,学校成立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领导工作小组,工作组又分为各个项目工作小组,项目工作小组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制订项目建设内容,落实具体建设进程,提出具体经费使用方案,进行项目工作的日常管理等。

创建项目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学校依据各种合作协议要求和《淮南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确定各项经费预算,积极争取各合作单位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确保各项经费足额及时到位,保障各服务项目高效正常运转,达到双方甚至是多方共赢。同时严格遵守财务预算制度,做到专款专用,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为确保各创建项目的实施,学校制订了任务书、时间表和线路图,强化服务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负责人定期对项目目标、项目内容、项目成果和绩效进行总结自评,建立服务项目建设预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服务项目的质量与效益,同时采取激励机制,对社会与学生反映较好的项目与人员进行奖励,做到优劳优酬、酬金能上能下,不仅有精神方面的鼓励,还有物质经济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眼下,一大批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淮南。一方面,企业对工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技术的产业工人成为企业最急需的;另一方面,学校也要让学生到企业里进行生产实践,打造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谈到学校近年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校长马传胜告诉记者。

成果: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创建示范成效初显

目前,该校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进入关键时期,创建项目有序推进,示范成效初显。

校内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苦练内功提升“软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建构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外,拓展和扩大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把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车间和工段,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对接。

建立“校中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操作环境。为了提高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学校创办了“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 主要目的是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提供真实岗位工作的操作环境,提供各种实习机会,提高汽车修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融入社会,毕业后与社会无缝对接,同时也承担对外汽车维修服务功能。具体时间安排是:从第二学期开始,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在“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进行认知实习;第三、四学期在汽车修理厂进行各种实习,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行一体化教学;第四、五学期在汽修厂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参加真实的汽车修理活动。除了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之外,还实行“小先生制”,由高年级的学生在汽修厂负责管理低年级学生的实习。

开展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工作,拓展学生就业竞争力。2011年,学校受淮南市运管处委托,承担全市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考核和取证工作,学校先后投入300万元建立起先进实用的现代化实训、考核车间,聘请汽车行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14人担任教学工作,使实践性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

与驾校合作开设驾驶课程,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岗位方向是汽车维修,但在许多汽车维修工的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有驾驶证的人员优先录取,因此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需再到驾校培训以获得驾驶资格证,但最短也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这严重影响该专业招生,也无法做到毕业后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经费,学校与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签订共同培训驾驶员合同,对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进行驾驶员培训,理论培训由该校教师进行培训,机动车驾驶技能由驾校进行培训,由于驾校离学校较远,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特将驾驶员技能培训地点选择在学校,主要为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兼顾到附近有驾驶员技能培训需求的居民,面向社会也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服务社会链接民生诉求,淮南技工学校坚持把“创业、创造、创新”作为内涵建设的主旋律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彰显。据副校长张景岩介绍,近两年,随着淮南市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学校越来越多地选择与地方企业合作。近三年来,学校分别与日芯光伏、万泰电子、新集集团、凯胜重工、舜立机械、陕汽淮南专用汽车等多家本市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冠名班级、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为地方企业培养了数千名实用技能型人才,有力助推了淮南经济转型发展。

诚如马传胜校长所说:“示范校建设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碰钉子,必须克服困难,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适合学校特色的路子。”示范校建设近两年来,学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校领导班子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查找差距,总结经验,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完成示范校的建设工作。

淮南子本经训篇3

关键词:《淮南子》 文饰 质朴辨证统一

“文质”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极为重要的一对范畴,实质上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文与质的关系,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审美观念的形成发展而源远流长的。在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都已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不能武断说《淮南子》的“文质”范畴是源于哪家哪派。

在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文与质的问题上主张文质统一。“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这句话本事针对“君子”个人的修养而言的,但其中也论述了文质的关系。孔子虽然主张文质统一,但其质本文末的思想也是很明显的。“志足言文”、“情信辞巧”、“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强调了质的重要性。在道家、墨家、法家谈到文质关系,均采取尚用不尚文的态度。道家从老子“道法自然”的学说出发,尚质弃文甚至。《庄子.达生篇》说:“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二曰五声乱耳,……三曰五臭熏鼻,……四曰五味浊口,……五曰趣舍滑心,……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认为外在的“文”是有害的业,是绝弃的对象,强烈反对文采。《墨子.大取》云:“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就是说,“立辞”只要合乎逻辑就行了。墨家重质轻文可见一斑。在《韩非子.解老》篇中说:“和氏之壁,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物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由此看来,在“文质”关系论上,法家、墨家与道家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

《淮南子》对文与质的理解具有明显的融合色彩,既继承了儒家文质统一论,也吸收了重视自然美的观点。可以说是尚质重文,把真情、内容置于首位;同样重视“文”,认为文是“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质”进行适当的文饰加工。《淮南子》是在尚质前提下的文质结合、文情统一。

一、质为根本,先质后文

从崇尚自然的观点出发,《淮南子》认为,与文相比,质是根本的东西,有质才有文。《本经训》“钟鼓管箫,干戚羽旄,所以饰喜也。衰苴杖,哭踊有节,所以饰哀也。兵革羽旄,金鼓斧钺,所以饰怒也。必有其质,乃为之文。”中的“质”指真实的情感内容,“文”指与情感内容对应的礼仪形式,应先有情感内容,后有相应的礼仪形式,由内而外,先质后文。《缪称训》“锦绣登庙,贵文也;圭璋在前,尚质也。文不胜质,之谓君子。”其中,“质”指内在的纯朴感情,“文”指外在仪式。“文不胜质”即指不能以外在的仪式掩盖内在质朴的感情。《道应训》“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繁文滋礼以其质,……”中“质”即本质,也可指真情,“文”指外在礼仪。姜太公讥讽、含蓄地说了“以文质”的弊害。旨在证明“文”不能胜“质”。 《诠言训》“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故文胜则质,邪巧则正塞之也。”“饰其外者伤其内,失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质。……故羽翼美者伤骨骸,枝叶美者害根茎,能两美者,天下无之也。”“文”指文采,“质”指质朴。文采与质朴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二者不能共存。“文”与“质”也只能二者取其一,表现文采必然遮蔽质朴。《说林》说:“ 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指出具有质美的东西是自然美好的,是不需过多文饰的。从这些例子足以表明《淮南子》中不论“文”指外在的礼式还是文饰加工,“质”指内在的情感内容还是本质本性,它都强调“质”的至高无上,主张“文”要服务于“质”的需要,不可超越。

质朴是一种大美,质是一种不假文饰的天然美。《真训》说:“古之文,有处混冥之中,神气不荡于外,万物恬漠以愉静,搀抢衡杓之气,莫不弥靡,而不能为害。当此之时,万民猖狂,不知东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于是在上位者,左右而使之,毋淫其性;镇抚而有之,毋迁其德。是故仁义不布而万物蕃殖,赏罚不施而天下宾服。其道可以大美兴,而难以算计举也。”

二、文不可缺,质美需文饰

《淮南子》以毛嫱、西施为例,生动说明了文的重要性:曰:“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若使之衔腐鼠,蒙皮,衣豹裘,带死蛇,则布衣韦带之人,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尝试使之施芳泽,正娥眉,设笄珥,衣阿锡,曳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揄步,杂芝若,笼蒙目视,冶由笑,目流眺,口曾挠,奇牙出,靥摇,则虽王公大人,有严志颉颃之行者,无不痒心而悦其色矣。”(《修务训》) 它指出如果毛嫱、西施这样的美女佩戴丑陋的装饰,也会引来路人侧目,令人生厌;如果她们经过精心打扮显得容姿更加美丽,就连“王公大人有严志颉颃之行者”也会油然而生爱慕之心。仅此一例,足以说明质美仍须“文”饰。《真训》也说:“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以剞劂,杂之以青黄,华藻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然其断在沟中,壹比牺尊、沟中之断,则丑美有间矣。”

相比韩非所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这种质美需文饰的观点要全面得。《淮南子》注重质美兼取文饰,主张文与质巧妙结合,不能偏废,对法家“好质恶饰”思想有所修正和发展。

文饰增益质美还具体表现在《淮南子》一书的字里行间。《淮南子》虽然旨近老子,却不像道家强烈反对文采。首先,它以“道”为中心,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多为之辞以抒其情”、“博为之说以通其意”。在语言运用上,它“有小有巨,有微有粗”。“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繁”,通“樊”,“繁然”,指繁多,是说繁复、详尽的文字叙述。在《淮南子》中对文字使用的考究,在此可略窥一斑。此外,《淮南子》论“道”毫不枯燥,用辞多彩,华丽多姿,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对比等。尤其是比喻的运用相当精巧微妙,《原道训》篇中以水喻道。为形容、传赞“道”,此篇连用13个分句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水,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恰如其分。比喻的运用在其它篇章中同样精妙。至于排比、对偶、对比等在书中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变化性,极大地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更巧妙形象地表达其“道”的本质。

三、文质结合,文情统一

从崇尚自然的观点出发,《淮南子》特别强调文与质相结合、文与情相统一。《诠言训》:“饰其外者伤其内,失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质。无须臾忘为质者,必困于性;百步之中不忘其容者,必累其形。故羽翼美者伤骨骸,枝叶美者害根茎,能两美者,天下无之也。”《缪称训》也说:“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以文灭情则失情,以情灭文则失文,文情理通,则凤麟极矣,言至德之怀远也。”此处的“文”,指的是音乐的外在形式。音乐的产生缘于抒感的需要,好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感情。内在真情与外在形式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如果用外在形式掩灭内在真情,那就失去了真情;如果用内在真情掩灭外在形式,同样也就失去了必要的形式。这就是“文情理通” ,它是音乐的极致,内在真情与外在形式的有机交融。内在真情与外在形式契合一致,就会“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缪称训》)。相反,“言与行相悖,情与貌相反,礼饰以烦,乐优以淫”(《齐俗训》),就足以乱国、亡国。言说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以打动对方,引起对方的共鸣,从而使得交际顺利、圆满地进行。所以,“文情理通”同样适用于言说修辞。

人的思想感情是自然形成和流露出来的,外表的声音与行为是和感情相对应的。“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强哭者虽病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齐俗训》)打动人、感染人的言说都应该而且必须与所欲表达的感情对应一致,即“出言副情”。“副”,即符合。“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旨”,指说出的话与真情相符,发出的号令要阐明旨意。话语与真情相符和便做到了内在感情与外在形式的契合一致。

《淮南子》“文情理通”、“出言副情”的修辞主张。后被司马迁继承并进一步的发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指《离骚》文约辞微,称小指大,言近意远,正是中国文学史上“文情理通”的典范之一。

综上所述,可得知《淮南子》在广泛吸取先秦各家“文质”关系论的基础上,扬弃了道法墨“重质轻文”的偏颇,力主“文”“质”结合、“文”“情”统一,提出了“文情理通说”和“出言副情说”。虽基于儒家的文质观,又融汇了各家“文”观念,试图总结比较注重感情又不放弃外在形式的“文”“质”关系说,这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马庆洲.淮南子考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张[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孙纪文.淮南子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淮南子本经训篇4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人民即将饮马长江、剑指江南。要完成“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使命,要顺利发动渡江战役,江淮地区成为人民必须首先攻克之地。

为了阻止军对津浦铁路、淮南铁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蚌埠、合肥等重要城市的破坏,开辟人民渡江作战的前进基地和支前基地,华东野战军决定,由参谋长陈士榘率华野一部“先行渡淮河攻歼津浦线蚌滁段守敌,并相机袭占合肥”。1月15日,华野发出《战字第十七号命令》:陈士榘统一指挥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三纵队和渡江先遣纵队(5个支队)、江淮军区(两个旅),共13个师41个团先行渡淮,向江淮地区进军。

在陈士榘的统一指挥下。一场以解放蚌埠为首要目标的作战被立即付诸实施。六纵于1月17日晚由宿县出发,计划以1个师由怀远、新城口之间渡过淮河进至怀远、凤阳之间的马头城、仁和集、刘府一线,向蚌埠方向警戒,另以一部配合渡江先遣纵队相机袭占怀远,该纵主力渡淮后进至蚌埠以南,做好攻占蚌埠及其东部临淮关、长淮卫的准备:十三纵于五河、浮山、双沟间渡过淮河,进至临淮关以西监视蚌埠之敌。由此,华野形成由西南、正南、东南扇形围攻蚌埠的态势。

担任正面攻击蚌埠任务的八纵,计划到达蚌埠以北地区后,待命向蚌埠发起攻击,如守敌已逃窜,则速以一部进入蚌埠,配合江淮军区派出的军管会维持城市秩序。而七纵、江淮军区和先遣纵队作为预备队,阻击可能由滁县(今滁州市)、合肥北援蚌埠之军。为了便于靠前指挥,陈士榘随八纵行动。

慑于人民的强大威力,驻蚌埠的军开始进行南逃的准备。1月16日,淮河大铁桥被炸毁,18日拂晓,军开始全线向南溃逃,人民闻讯后开始日夜兼程向南推进。

随着陈士榘发出道道指令:“向蚌埠挺进!”“向江淮进军!”人民风卷残云般席卷沿淮地区各县。1月15日,五河解放。1月17日,怀远解放。19日5时,六纵司令员王必成率先头部队第十八师于怀远城南半咀强渡淮河,歼击下洪残敌后向蚌埠西南方向警戒。第十八师一个团和师侦察营则于当日下午由宋家滩渡过淮河,俘朱祠堂、宋家滩60余名逃跑未及的官兵,20时占领蚌埠城西制高点张公山,22时搜索至城东沈圩子。由此,蚌埠西南方向宣告解放。而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八纵,在司令员张仁初的率领下,由宿县(今宿州市)沿津浦铁路经固镇、曹老集向南推进,1月18日迫近蚌埠,两军在淮河两岸隔河不时枪战。19日晚,驻蚌埠的军最后两个团闻风南窜。当日夜,八纵第二十三师第六十七团和纵队直属侦察营渡过淮河后,抢占市区制高点宝兴面粉公司。20日凌晨4时许,进占蚌埠市区。随后,警察局、电话局、银行、仓库、车站、码头等重要场所全部得到控制。至此,蚌埠宣告解放。

与此同时,渡江先遣纵队的第四、第七支队向合肥挺进。1月19日,占领合肥东部梁园镇,俘土顽70余人;次日,解放草庙集,俘土顽100余人,下午进至磨店子,并以第四支队一大队向合肥方向搜索,进行敌情侦查。至飞机场附近时,一大队与军激战两小时,俘20余人。21日晨,驻合肥的军弃城南逃。当日下午,第四支队一大队从东门进入合肥城区,第十专员公署专员廖芝英、合肥县县长龚兆庆率专署以下各行政机关人员列队迎接,表示弃暗投明,至此,合肥宣告解放。

据华野参谋处1月25日《南线兵团进军江淮简报》记载,至1月24日,进军江淮胜利结束,计攻克天长、五河、来安、凤阳、怀远、滁县、合肥、舒城、含山、巢县等12座县城,明光、临淮关、蚌埠、张八岭、乌衣镇、三河镇等十几座重要市镇、车站。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除安庆等少数沿江城镇出于统战等工作需要,暂时为军控制外,广大江淮地区基本解放。

江准休整结下鱼水之情

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正规化建设日益被提上日程。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1949年初,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陈士榘奉命转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政委袁仲贤4月初到任)等进行兵团直属机关的组建工作和所辖4个军干部的调配工作。

随着进军江淮的胜利结束,渡江前进基地得以开辟,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开始全面实施。鉴于第八兵团主力已位于江淮之间,同时考虑到整训期间的百姓负担,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2月4日,陈士榘、江渭清率第八兵团机关进驻蚌埠市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整训。尽管由于保密的需要,当时的报刊没有报道,但我们仍可从蚌埠市档案馆所藏的4封往来信函中,管窥刚刚新生的江淮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拥军支前,与这支英雄部队结下的鱼水之情。

陈士榘、江渭清率第八兵团移驻蚌埠时,直属机关仍处于筹建之中,人员不断向蚌埠汇集。鉴于兵团机关人员逐渐增多,为便于部队整训和减轻市民负担。2月19日。陈士榘、江渭清致函蚌埠市军管会主任曹荻秋、副主任李世农等,主动提出翌日将兵团直属机关移出市区至城外整训,仅在蚌埠市银行设立兵团联络处接洽工作。其中。兵团指挥部“驻蚌西之郑郢子,警卫团驻蚌西南之小周家为中心,仓库设官路梁家,卫生部、医院设徐桥及以东”。信函还由衷地表示:“来此诸多烦扰,谨致谢意。”蚌埠市军管会闻讯后,为便于部队办公,克服时间紧、线路远、材料匮乏等困难,指令电灯厂连夜施工,为兵团指挥部驻地郑郢子架设照明线路。部队移出市区时,也对所借住的房屋进行清扫,连同家具完璧归还给军管会。

因淮河铁桥被军炸毁,汇集蚌埠的大量南下渡江物资只能通过淮河上临时搭建的浮桥转运。3月初,配属第八兵团的三野特种兵纵队的一个榴弹炮团抵达淮河北岸,但因浮桥承载力有限,坦克等重型武器无法通过,而此时军飞机频繁对蚌埠实施轰炸,为免遭损失,三野司令部要求榴弹炮团务必连夜过河。为此,陈士榘立即致函蚌埠市军管会主任曹荻秋:“榴弹炮团已全部抵达小蚌埠,因南岸码头不好,车行困难,请即动员人工即速连夜修筑,并请通知船舶管理处,将大渡船(能过坦克的)即速开北岸助运车辆,以利迅速通过执行任务。”接到陈士榘的求助信函后,蚌埠市军管会一面指令船舶管理处立即组织大型船只搭建大型浮桥。一面动员人力连夜抢修可供坦克卸载的南岸码头和行走道路。经过蚌埠市民的挑灯夜战,一座重型浮桥、一座简易大型码头、一条沙石公路迅速建成,使得榴弹炮团安全渡淮,并按时在拂晓前到达指定位置隐蔽集结,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津浦铁路是渡江南进的重要物资补给线,明光铁桥是津浦路南段重点设施。2月下旬,已被军炸毁的明光铁桥又遭到破坏,给津浦铁路南段的修复增添了新困难。接到报告后,陈士榘、江渭清立即致函蚌埠市军管会进行通报:“该路为我大军南进中之主要补给线,亟待修复,此种破坏行为,请即予以制止,并转致铁道部严加保护。”蚌埠市军管会通过江淮区党委紧急与嘉山县(今明光市)政府取得联系,县政府立即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嗣后,蚌埠市军管会铁道部派出铁路工程抢险大队进场施工,经昼夜抢修,使原定工期一个月的工程半个月竣工。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以及日后江南城市的经济恢复打下了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的装备得到很大改善,第八兵团也组建了汽车团。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可因为连年战争,汽油有价无市,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部等虽设法筹集,但收效甚微。蚌埠解放时,军管会接管了军逃离时未及带走的几十桶汽油。在了解到第八兵团汽油严重缺乏时,蚌埠市军管会陆续给予部队无偿支援。按照预定的部署,3月初,第八兵团直属机关结束在蚌埠的整训,继续南下至滁县备战,但去野司请领之汽油,尚未领到,无法行动,而行期又迫近了。蚌埠市军管会得知后,尽管将仅存的一点汽油视为宝贝,但为了支援人民子弟兵打过长江去,仍毫不保留地倾囊支援三四十桶汽油。再次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为此,深受感动的陈士榘、江渭清致函市军管会主任曹荻秋、副主任李世农。表达人民子弟兵对蚌埠人民的由衷感谢。

为配合即将举行的国共和平谈判,中央军委指令第八兵团进行“攻占两浦(浦口、浦镇),炮击南京”的准备,以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权。3月5日,陈士榘率第八兵团司令部由蚌埠移驻滁县,实施靠前指挥,对南京施加强大军事压力。

谋划渡江作战方略的参与者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代表华东出席会议的邓小平、、谭震林和饶漱石、曾山等,在西柏坡与中共中央领导人、、再次商定了渡江作战问题,还当面叮嘱邓小平:“我把指挥交给你。”3月22日起,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和饶漱石、张鼎丞、曾山、舒同、张震、唐亮、刘瑞龙、钟期光等率总前委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机关移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村。进行渡江作战方案的拟定和进军江南的全面准备。孙家圩子。这个淮河岸边的小村庄,一时云集了一批中国当代的军事家、政治家,成为渡江作战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中心。

对军的瓦解策反是渡江作战准备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中共南京秘密组织的策反下。3月24日,南京警卫部队第四十五军第九十七师少将师长王宴清于南京江宁率部起义。该师是负责警卫、陈诚、顾祝同的“御林军”,熟知南京的城防部署,故该师起义被媒体称为“等于扒了的裤子”。翌日上午,王宴清在滁县东部新店庙与第八兵团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张怀忠取得联系。在张怀忠引导下。王宴清来到第八兵团驻地滁县,陈士榘与之交谈,对他的胆识和勇气给予充分肯定。交谈中,陈士榘进一步了解了南京的最新军政动态,核实了南京的军事部署。王宴清郑重地向陈士榘呈交了“南京城防图”,这为第八兵团正在进行“攻占两浦,炮击南京”的准备,也为总前委正在谋划的渡江作战方略,提供了最新的敌情依据。

接待王宴清后,陈士榘再次到达蚌埠,出席3月25至26日在孙家圩子由邓小平、、谭震林主持召开的总前委会议。并汇报了第八兵团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这是渡江前夕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陈士榘在汇报“攻占两浦。炮击南京”进展情况时认为。根据人民的炮火射程计算,炮击南京需将炮移至江边,如此不利于隐蔽,从而失去炮击的突然性;在战术上来说,是否炮击对整个渡江作战无重大影响。他进一步说明,据王宴清报告,南京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心惶惶,炮击南京势必造成政府人员逃离,不利于正在进行的国共和平谈判,且会给古都南京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为此,会议决定,不再进行攻占浦口、炮击南京计划,改由第八兵团第三十五军负责监视南京之敌,取消该兵团第二十六军攻占浦口、炮击南京的任务,并将该军东移,以加强渡江东集团的兵力配备。

蚌埠之行,陈士榘还在三野司令部作战室听取了总前委委员、三野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关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对党的工作中心实施战略转移和接管、建设江南城市方针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淮南子本经训篇5

内容摘要:《淮南子》是道家重要的早期经典,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在信徒中有“力量源泉”的地位。《古兰经》中也有大量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其商业思想亦相当丰富。二者的商业经济思想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呈现出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轨迹。

关键词:《淮南子》 《古兰经》 商业思想 比较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这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线,吸收儒、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而撰成的一部比较系统的道家著作,历来影响比较大(熊铁基,2001)。《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在信徒中有着“力量源泉”的地位。《淮南子》与《古兰经》都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其内容来看,都能够称得上是高度发达完善的思想体系,其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商业思想角度就两部经典做初步的比较分析。

关于财富的取得

在财富源头认识上,《淮南子》与《古兰经》既有相近之处,也有明显区别。《淮南子》认为财富得益于“道”的庇佑:“夫道者,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上掩天光,下殄地财,此遁于火也”。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经典,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主张天地万物及所有财富皆归真主所有,《古兰经》中屡屡提到“天地万物,确是真主的”,真主为了世人的生存“创造了许多园圃”,“他以大地为你们的席,以天空为你们的幕,并且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出许多果实,做你们的给养”,让人们“采食其果实”,创造了“供载运的和供食用的牲畜”,“我在大地上为你们和你们所不能供养者而创造了许多生活资料”。强调真主是世间一切财富唯一、绝对的所有者,主张合理的分配社会财富,人们都有平等的权利管理真主所赐予的财富,反对因财富过度集中而造成贫富悬殊,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

在如何取得财富问题上,《淮南子》与《古兰经》都强调要通过劳动诚信致富,不取不义之财。《淮南子》认为物欲是人性的弱点,去欲是养性、返性的必由之路,同时肯定人的合理欲望,提出不可人为压抑合理欲望,要顺其自然。《淮南子》批评多欲之人,称其“诱慕于名位”,要求这类人“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伊斯兰教作为一个主张“两世并重”的宗教,提倡积极劳动,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古兰经》强调自食其力,反对以偷盗、贪污、受贿等不正当方式取得财富,主张世人所有财富的取得都必须通过自身的诚实劳动去合法取得。伊斯兰教认为,真主赐予人类的的资源十分丰富,世人只有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去寻求,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所期望的财富。“最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劳动而得者”,“要吃饭,自流汗”。《古兰经》强调经营现世、发展生产,主张勤劳致富,“你们当尽力而工作,我必定也要工作。你们将知道谁获后世的善果”。这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保持社会财富总量持续不断地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古兰经》认为尽管真主赐予的财富人人皆有同等的拥有权,但由于健康状况、个人能力、努力程度和机遇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鼓励世人通过勤奋工作,自身的努力,提高效率,获取更多的财富(韩祥纯,2006)。《古兰经》指出,“没有残疾而安坐家中的信士,与凭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为主道而奋斗的信士,彼此是不相等的。凭自己的财产和生命而奋斗的人,真主使他们超过安坐家中的人一级”。“个人只得享受自己的劳绩;他的劳绩,将被看见,然后他将受最完全的报酬”。可见,《古兰经》在重视公平的同时兼顾效率,承认个体的差异,允许收入差别。《古兰经》强烈谴责侵吞公物和吞食贿赂的行为,“你看见他们中有许多人,急于作恶犯罪,超过法度,吞食贿赂,他们的行为真恶劣!”,“任何先知,都不致于侵蚀公物。谁侵蚀公物,在复活日,谁要把他所侵蚀的公物拿出来。然后,人人都得享受自己行为的完全报酬,他们不受亏枉”。“一般明哲和博士,怎么不禁戒他们妄言罪恶,吞食贿赂呢?他们的行为真恶劣!”

综上,《淮南子》代表的道家与《古兰经》代表的伊斯兰教经济文化中,都强调发展生产,经营现实,反对好逸恶劳,依赖他人的价值观,主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从而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保持社会财富总量的持续增长,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改善生活。

关于财富的积累与分配

在财富保有的问题上,《淮南子》反复强调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主张人主‘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使事物能够按照其本身的规律顺利发展”( 叶世昌,2003),“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守节,则地生之财”。

《淮南子》推崇上古贤君政令周全,富国利民,对“民本”思想有深入的阐述:“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非能目见而足行之也,欲利之也。欲利之也不忘于心,则官自备失。……善积则功成,非积则祸极”。

《淮南子》针对当时君主“民力竭于徭役,财用殚于会赋”的状况,主张轻徭薄赋,认为“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淮南子》提出了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的原则:“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就是说征收赋租要首先考虑到农民对负担的承受能力(王云度,1997),这比抽象地以税率的高低作为是否薄税敛的标准,在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充分考虑到根据农业的收成来确定税收的数量,赋税的多少以人民的实际负担能力为依据(叶世昌,2003)。

在财富保有问题上,《古兰经》肯定世人享受今世生活的原则,可以占有财富。但同时规定教徒死后,必须按照教法分配财产,对世间财产占有权随即终止。2/3财产必须分配给父母、妻妾、儿女和兄弟姐妹等,剩余1/3财产按遗嘱处理:“析产的时候,如有亲戚、孤儿、贫民在场,你们当以一部分遗产周济他们”。因此,《古兰经》认为世人对财产的占有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所谓相对的,是指人类是真主在世间的“代治者”,个人对财富的支配权只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所谓暂时的,是指教徒身亡之后不能把财富带到后世,只能在现世拥有财富。《古兰经》指出“在死亡降临之前,你们应当分舍我所赐予你们的……”。所谓有条件的,是指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真主的委托,恪守伊斯兰教规,世人只代表真主对现有财富进行管理和利用。“你应当把亲戚、贫民、旅客所应得的周济分给他们,你不要挥霍”。“他聚积财产,而当作武器,他以为他的财产,能使他不灭。绝不然,他必定要被投在毁灭坑中”。

在财富使用分配的问题上,《古兰经》从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出发,强调对财富相对公平、均等的分配,以体现社会平等与公正。对贫富极端分化的现象深恶痛绝,提出以“净化财产”、“财富周转”、“穷人权力”为核心的济贫伦理,要求富人把收入的1/10分给穷人。提出“穷人比富人早500年进天堂”、“穷人的祈祷真主最爱”,认为穷人可分享富人的财产,“你们的奴婢中要求订约赎身者,……把真主赐予你们的财产分一部分给他们”。“他们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穷人可以通过一定的、合理合法的途径分享富人的部分财富。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淮南子》与《古兰经》都注重公平、主张合理分配,反对差距过大,贫富悬殊。创立了施舍和天课等概念,将财富从富人导向穷人,让财富不断周转(杨瑾,2010)。

重商思想

《淮南子》认为商业交易,可以互通有无,增加收入,方便百姓的生活。指出商业活动可以使“四方来集,远方皆至”,从而可以使“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对于“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的商品交换是持赞成态度的,认为商品流通可以补充人们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淮南子》还主张制定管理商业活动的政策,促进商品流通。《时则训》篇提出“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称”,“令官市,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称,端权概”;即要统一并验正尺、斗、秤等各种度量衡器具的标准。开放关卡、集市并免收赋税,让客商自由往来,“门闾无闭,关市无索”、“开关梁”,以实现“来商旅,入货财,以便民事”的目的。由上可知,《淮南子》认为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因而持肯定态度。与此同时,《淮南子》却对奢侈品的生产与流通,持否定态度(林飞飞,2010)。

伊斯兰教注重商业,《古兰经》充分肯定了商业的价值,先知以经商出名,有大量赞成商业活动的训导,他曾经这样评价商人:“诚实的商人在报应日将坐在主的影子之下”。“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古兰经》主张诚实守信,反对欺诈,公平交易,反对垄断,以维护和保障良好的市场秩序。

第一,反对投机弄假,主张公平交易。公平主要指在物物交易中要以质论价、称量充足。“你们应当用足量的升斗,不要克扣。你们应当以公平的秤称货物。你们不要克扣他人所应得的财物”。《古兰经》严禁商业活动中的欺诈和假冒行为,严禁称量不公。“你们应当秉公地谨守衡度,你们不要使所称之物分量不足”。并对称量不公、以次充好等商业欺诈行为进行谴责,“伤哉,称量不公的人们”,教育商人要做诚实的商人。第二,提倡凭约守信,反对背信弃义。《古兰经》主张交易双方要订立契约,要求契约一经订立,就当互相遵守、严格履行,并对契约的制定做了明确的规定,不得无故违约。“你们应当信守自己的誓言。真主为你们如此阐明他的迹象,以便你们感谢他”,这反映了市场经济与交换伦理的相互协调。第三,禁止重利盘剥,鼓励合法经营。《古兰经》提倡互利互惠,反对重利。“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吃重复加倍的利息,你们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成功”,“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重利”,“你们为吃利而放的债,欲在他人的财产中增加的,在真主那里,不会增加”。

《古兰经》鼓励经商,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伊斯兰教关于合理竞争、反对垄断;公平交易、反对投机;诚实经商、反对欺诈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商业道德,使经济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道家与伊斯兰教经济思想在财富相对均平思想;财产私有思想;重视商业功能,强调商业道德思想等方面的相似相通之处尤为突出。基于《淮南子》与《古兰经》商业经济思想的相通之处,使得伊斯兰经济文化作为异国的一种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并蓄,使之获得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和条件,成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熊铁基.秦汉新道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刘安撰,高诱注.淮南子注[M].上海书店,1986

3.马坚译.古兰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埃及]穆斯塔法・本・・艾玛热,宝文安,买买提・赛来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坎斯坦勒拉尼注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韩祥纯.古兰经经济伦理思想探析[J].中国穆斯林,2006(5)

6.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王云度.刘安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杨瑾.试论古兰经的贫困观念、贫困经济学及济贫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

9.林飞飞.浅析淮南子的经济思想[J].邯郸学院学报,2010(4)

淮南子本经训篇6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创新;经济发展

秦淮区是南京市的六城区之一,是传统的商贸旅游区,在新一轮发展中,要积极抢抓科技创新发展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而知识产权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秦淮区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经出台,《南京市专利促进条例》即将颁布,秦淮区的知识产权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必须大力强化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推动企业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为秦淮区顺利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三个发展”创造条件。

1.基本现状

近年来,秦淮区认真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科技部门和知识产权局要求,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2009年,全区企业、个人申请专利238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授权专利154件,其中发明专利41件,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2010年上半年,南京市顺利通过了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的验收检查,秦淮区也被列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之一。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挂牌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建立了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秦淮区政府为了在全区上下形成抓知识产权工作良好氛围,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责任书》,对各街道年专利申请量等目标进行考核,制定了考核评分标准,其考核结果和各单位评选优秀挂钩。动员有条件的的科技型企业配备专(兼)职知识产权工作者,建立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如,普天通信有限公司、奥特佳冷机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一整套专利工作队伍,配备专利事务和相关司法事务专职工作人员,已有16名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参加了省首批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由科技企业专兼职知识产权工作者和街道工作者组成的联络员队伍,构筑了区、街道、企业三级专利工作网络。2010年秦淮区科技局投人l0万元建成了秦淮科技网,初步建成秦淮科技企业数据库、创新人才数据库,开发了短信呼、邮件通等功能。

(2)开展宣传培训,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夫子庙等人流量大的地区树立大型电子显示屏,全天滚动播放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录象,播放《知识产权ABC》《创新与梦想》《专利制度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简介》等知识产权宣传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二是走访重点科技企业。为了进一步推进秦淮区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工作,科技局由局长带队对全区60余家重点科技企业进行定期走访调研。在企业走访过程中,不断向企业宣传知识产权工作,并有针对性的作专题辅导,做到点面结合。比如,为永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战略辅导,受到了企业的好评。走访中,还进一步梳理征集企业的项目需求,积极推动南京市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三是举办知识产权培训活动。近年来,多次举办“区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座谈会”,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重点科技企业代表、各街道科技工作联络员参加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和省市知识产权部门领导作专题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群,进一步推动了全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四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执法检查活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执法工作,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意识,在“4.26知识产权Et”期间,开展执法检查活动。2010年4月26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南京市知识产权局、秦淮区知识产权局三级联动在夫子庙地区开展知识产权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夫子庙地区市场秩序,提高了企业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转贴于

(3)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是不断完善创新机制。秦淮区政府制定了对获得省、市着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2万元奖励,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5万元奖励,通过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分别给予1.5万、1万元奖励,通过IS09000认证的企业给予5000元奖励的政策。在全区范围内继续开展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个人“专利申请零费用”活动。二是大力加强载体建设。秦淮区大力加强科技企业载体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有各类园区共有16家,总面积61.79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待建4家10.64万平方米;在建4家,9.1万平方米,已建成招商8家,42.05万平方米其中,1865园区已建成9万平方米,引进企业54家,随着园区建设推进,进一步拓展了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空间。三是积极开展专利申请费补助活动。配合南京市科技局开展的专利申请资助活动,秦淮区通过网站有关信息动员有研发项目的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在活动开展期间,对区内专利申请重点企业实行上门服务,做到企业申请受理率达到100%。

2.存在问题

秦淮区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三个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产权载体比较欠缺。 全区科技资源匮乏,一是高校院所缺失。秦淮区是南京市六个城区中唯一的一个没有大专院校的区,区内科研院所也是风毛麟角。据统计,省医疗器械检测研究所是区内唯一的1家科研院所,而大部分专利申请却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二是科技园区缺失。全区现有的科技园区小而散,只有1家省级以上科技园区,且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缺乏承接科技企业的载体。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相对较少。 区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只有40余家,专利申请量在南京市几个城区中较为落后,和先进城区相比差距较大,而且现有科技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从专利结构来看,发明专利偏少,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居多。

(3)科技企业外迁现象严重。 一方面,受区域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的影响。主城区制造业向外迁移已成为趋势,秦淮区英华达、北方光电、二机床等传统专利申请量较多的工业企业都已迁移至外区。另一方面,受大校场机场搬迁影响。由于大校场机场搬迁,附近的科技企业都面临着搬迁问题,企业外迁现象普遍。

3.下一步发展思路

(1)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加大利用各媒体扩大知识产权工作的影响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借助社区的科普画廊、科普学校,以展板、多媒体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不同的群体中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宣传,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把普及专利知识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作为区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必修课,不断提高南京市秦淮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水平;继续组织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等培训;利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开展有关培训活动。

(2)进一步加强目标责任管理。 建立以“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一街道一重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办公室”为框架的区知识产权工作网络,设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定期召开联络员工作会议,通报区知识产权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引导、帮助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以专利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体系,做到机构、人员、制度、经费“四落实”;认真落实专利申请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制度,真正发挥区、街道、企业三级专利工作网络作用,把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使秦淮区专利申请量有较大的提升。

(3)进一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创新基金等项目申报力度,特别是对专利实施项目实行重点推荐,积极争取在区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区内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引导企业走科技兴企道路,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与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学会在技术立项、产业化、市场开拓及技术保护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自觉把拥有知识产权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4)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 征集梳理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为省市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合作牵线搭桥,推进高校与企业开展点对点合作开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建设区域化的产学研合作交流机制,邀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技术集市”的方式定期来南京市秦淮区进行技术成果,使企业能及时得到技术信息;在“集市”上设立企业技术需求平台,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情况,为企业提供“技术订货”服务;全力推进江苏无线电厂有限公司、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高校联合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不断提升秦淮区产学研合作水平。

淮南子本经训篇7

【秦淮河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秦淮河,是一条曾对古城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河流。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南京时,为方便船只行驶,曾下令开凿方山,使淮水与长江沟通,因而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据地质考察证明,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当时这条古老的河流确是曾从方山经过,但由于地理变迁,河流改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河道。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人城,经夫子庙,再由水西门南的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10公里,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她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

古老的秦淮河与流经南京城北的长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它与南京城的诞生、发展,以及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迹多达五六十处。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宫所需的天然通道。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后,曾在秦淮河两岸作“栅塘”,既可御敌,又可防洪。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秦淮河充当了南京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荣。据说,旧时的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艇画防灯火通明,富豪贵族在这里过着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却是以泪洗面,饱尝了人间的辛酸。那时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两岸。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的不畏权贵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畔。

美丽的秦淮河曾流淌过蛮荒时代的寂寞,六朝以来的繁华和奢靡,旧社会的污垢和劳动人民的血泪,甚至还溶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了清澈动人的风姿。它是南京历史的见证,难怪人们惯于把“秦淮”当作南京的代名词。

【秦淮画舫—伴池—夫子庙照壁—庙前广场—棂星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画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每当元宵节南京人习惯来这里游玩赏灯。这种风气在明代就已盛行,据说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当他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亭台楼阁,风景宜人,随口说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开了金口,左右就连夜差人赶造画舫,以博取皇帝欢心。从此,秦淮画访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节时分,更是河上水灯万盏齐放,两岸龙灯飞舞,歌声、鼓声、欢声、笑声,连绵不绝,通宵达旦,真可谓“秦淮灯火甲天下”。难怪南京有“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民谚。

我们眼前的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庙(孔庙)成泮池,又称月牙他。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成学宫叫泮宫,夫子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这池称“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桥。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误上中桥,有犯上作乱之罪,进退两难,只好自己跳进了泮池。

再请各位看河对岸的一段朱红色石砖墙,这就是夫子庙的照壁。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历泽年),长达110米,为全们照壁之冠。各位游客:这座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当时成帝采纳了王导的建议:“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决定立大学于秦淮河畔。原来只建有学宫,孔庙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学富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庙是一个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它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围南临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东端,东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规模庞大。夫子庙虽屡遭破坏,但各代都加以兴修扩建,到清末民初,其楼阁、殿宇的结构和布局堪称东南之冠。现在的夫子庙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几年重建的。请大家回头看,这座楼阁式建筑,叫做奎星阁,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间。这座临街傍水的建筑曾两次被毁,1985年重建。

现在我们来到了清代开辟的庙前广场,广场东西两端竖有两块碑,高有一丈许,上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马”,表示对圣人孔子的崇敬。左侧的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荟萃之意。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也曾几经兴废,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宁乡贤朱芙峰等人筹资重建。这是一座在日军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当作“四旧”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广场正中的这座牌坊,叫“天下文枢坊”。请大家继续随我往前走。这座门叫棂星门,这是孔庙的庙门。据传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兴。门是石结构的,六柱三门,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来被毁,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过,现在所见到的极星门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极星门东西两侧便是东市、西市。

【大成门—大成殿—学宫】

各位游客:走过棂星门,便是孔庙的正门,叫大成门,也叫戟门。门内侧有石碑四块。第一块是《孔子问礼图碑》,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记载了春秋末年奴隶制衰亡之际,孔子出于对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崇拜,抱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从家乡曲阜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寻求巩固鲁国奴隶主政权办法的经历。碑的上半部有“孔子问礼图,吴敬恒题”的题字。图中是二人驾车,一组身穿古装人物在城门前欢迎的场面,还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鲁人周门礼周流”的字样。这块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图文仍清晰可辨,是难得的珍贵文物。第二块碑是《集庆孔庙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XX年)重建孔庙时由卢挚撰写的,到元至顺元年(1330年),由纯斋王公书写刻石。第三块碑是《封四氏碑》,讲的是元至顺二年,文宗皇帝诏示:加封颜回、曾参(孔子的两个弟子)、孔极(孔子的孙子)、孟轲(孔子的再传弟子)为四亚圣之事。第四块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讲的是元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颁旨加封孔子之妻为至圣夫人之事。庙院两侧是碑廊(原来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牌位的地方),廊内陈列了当代书法名家的碑刻30块。

现在,请大家随我从中间的石雨道走。在进大成殿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殿前的这个露天台子,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时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这一天(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庙举行盛大的祭扫活动。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隶主祭天地鬼神的礼仪,在大成殿前摆上仿青铜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头、猪16头、羊16头,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鲜果品、香纸蜡烛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装祭服,宣读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礼,还配有乐队和舞队表演,以歌颂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设舞台。

现在请各位游客随我进人孔庙主殿——大成殿。这是一座气势巍峨,重檐庑殿顶,屋脊中央有双龙戏珠立雕的建筑。这种规格的建筑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贤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内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两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现在的大成殿已被辟为“南京乡土文化博物馆”。

请大家再往前走,这里便是夫子庙的学宫。门楣上方原来有“学宫”匾额,门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题有“东南第一学”。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围有木栏的花圃,左右有四书斋,是学子自修读书的地方。这四斋名称分别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后面是明德堂,这座建筑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堂名为文天祥所书。明德堂是学子集会的地方,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学子在此集会,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东墙有“卧碑”,就是训教的法规。左右横梁上悬挂着江宁府所属六县举贡员生题额。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梨香阁,原来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现改为游乐场了。东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楼,它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历代督学使的祠堂,初建时为三层楼,因为临近贡院,为防止有人从楼上偷看贡院,清代时改建成二层楼,上层用作藏书,下层是阅览室。清末废除科举后,改为小学,民国初年改为江宁县教育会,抗战时被用作开茶馆、歌场,战后曾先后作为民众教育馆和南京市通志馆。这也是旧学宫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各位游客:参观完学宫建筑后,我们再去参观一下夫子庙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贡院。

【贡院街—贡院—明远楼】

现在我们所站的地方便是贡院街,那条与贡院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就是贡院西街,贡院街北面就是古代时南京规模庞大的考试场——贡院。贡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县府考试场所。明太祖朱元津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了乡试、会试场所。明永一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作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基本之地,考试仍在这里按期举行。明成祖继续派人建造江南贡院,明清两代对贡院不断扩建,到清光绪时,贡院规模之大,已成为当时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对此,我只要告诉大家一个数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间,已建供考试用的“号舍”有20644间,且还不包括司考官员、职司人员的办公住宿用房。可惜现存贡院建筑已屈指可数,明远楼就是保存下来的贡院建筑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已被辟为市场。现在,我们所见的这座三层建筑,就是明远楼了。楼呈四方形,四面设窗,地处贡院中心,在此可以监视考生和贡院内执役人员。“明远”的意思就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封建王朝教育士子以“孝梯忠义”为立身之本。考生考完后,“金榜”就张贴在前面的贡院街。清末废除科举后,贡院也随之失去了原来的作用。1919年除留下明远楼和一部分号舍建筑用以陈列历史文物外,其余一并拆除,辟为市场。明远楼下的《金陵贡院遗迹碑》详细地记载了这一史实。

淮南子本经训篇8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分析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困难和问题,阐述学校自觉探索转型发展的动因和决心,提出一条主线、两大突破、三个转型、四个提升的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介绍学校转型发展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 :转型发展;战略选择;建设成效

作者简介:介晓磊,男,教授,博导,黄淮学院校长,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jiexl@263.net;刘海峰(通信作者),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建本科院校校本研究 ,hfengxm@163.com。

0 引 言

黄淮学院地处河南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其基础可用18个字概括:历史短、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矛盾多、困难大。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学校必须以改革和创新求得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黄淮学院牢牢把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转观念、抓改革、强建设、调结构、搭平台、破难题,强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道路。

1 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1.1 改革创新,自觉探索转型发展道路

2010年,学校明确了加大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旧有的教育思想观念怎样破除?改革的出路在哪里?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怎样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与地方行业企业融为一体?应用型课堂教学怎样改革?课程、教学平台如何建设?改革资金从哪里出???这一系列问题摆在学校面前。

2011年,学校围绕“怎样办好应用型大学、怎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核心问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以“政策引路、专家指路、行业铺路、学校探路”为方法的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学校为破解高等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滞后于产业经济转型发展、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错位),深入研判并主动适应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围绕“转型发展”这条主线,提出:

(1)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力本位、重在实践”这“两大突破”;

(2)完成从传统专科学校管理到现代应用技术大学管理、从封闭式办学到开放式办学、从传统知识本位的学科教育到能力本位专业教育的“三个转型”;

(3)实现办学基本条件、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四个提升”的总体发展思路;

(4)确立“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

(5)强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的五大发展战略。

以上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黄淮学院战略转型的行动计划,推动了学校的转型加速、全面提升。

1.2 顶层设计,明确办学定位

2012年,黄淮学院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总体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国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高职教育;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驻马店,面向中原经济区,辐射全国,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学科专业定位——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管理经营类4大专业集群,瞄准中原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

2013年,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改革试点工作,学校顺利成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2 先行先试,转型发展彰显成效

2.1 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转型发展

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转型发展。

2013年,学校成立了黄淮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改革试点办公室,由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实验设备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具体负责改革试点项目的日常管理、组织实施改革计划项目建设内容,研究制定保证改革试点项目顺利实施的各项制度与措施,监督检查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的执行情况。

2)成立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研究转型发展。

为加强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研究力量,黄淮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其主要职能是围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调研、系统研究,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服务。

3)出台系列政策,支持转型发展。

学校分别于2013年9月和2014年2月出台《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及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方案》《中共黄淮学院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精神,加速提升学校转型发展水平的意见》。2014年8月,在全省率先研制出台《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十个新突破工作方案》,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治理结构、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实践基地、科学研究、继续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全方位推进转型发展。学校二级院系在全国率先制订《院系提升转型发展水平工作方案》,使学校的转型发展工作有了清晰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4)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促进转型发展。

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与企业合作组建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黄淮学院博发电子商务学院”“银泰汽车学院”“用友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天中联食品工程学院”“昊华骏化学院”等二级学院,积极探索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5)建立改革试点推进机制,保障转型发展。

投入转型发展专项资金1 000万元,其中省教育厅提供专项支持40万元,并于2013年10月制定了《黄淮学院转型发展试点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对试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预算、决算和使用等做出详细规定,确保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2.2 进一步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1)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思路,强化校企沟通交流。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黄淮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条例》,明确了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点任务、设置条件与流程、建设标准等,建立了常态评价、动态调整等管理机制,强化专业建设过程管理,提升专业建设的前瞻性、针对性、科学性和灵活性。

2)大力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

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2013年,学校停招了城乡规划等6个专业,新增工程造价、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在建好现有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和管理经营类4个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机械电子类、食品加工类2个特色专业集群,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3)专项支持应用型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校相继出台了《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标准》《黄淮学院2014年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划拨专项资金150万元,以校企合作方式推动应用型课程与教材建设。目前,学校已立项建设包括软件工程实践、网络工程等在内的100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型课程和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等50门网络共享课程。2014年8月,《大学生创新创意创造方法》作为创新类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列入了教育部2014年下半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在全国推广。

2.3 进一步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强力推进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在原有160余家“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的基础上,又先后与用友新道、中兴、思科、河南天中联集团有限公司、华为集团公司等18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专业改革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校企双主体”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积极推进“两对接”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总体原则,学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梦工厂和各级各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合作联盟单位,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工作室或教学车间,把教学内容融入设计或生产过程。

目前,学校在校内建立了“物联网”“嵌入式”“微建筑”“启元造价”“动画制作”等52个工作室,在校外企业建立了32个教学生产车间,以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为突破口,全面带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3)开展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水平。

围绕“四创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技能竞赛等20多项专业技能大赛活动,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此外,学校每年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校企合作资助资金60万元,支持2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项目。

2013年以来,学校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5 000多人次,获得奖项300多项。其中,在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学校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三等奖;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总决赛中荣获数字媒体方向专业组三等奖;易团队获“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2013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

2.4 大力实施“双聘、双师、双创工程”

1)双聘计划。

通过“校本培养、社会引进、企业外聘”等渠道完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 机制,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在学校、院系两个层面聘任企业人才,兼职教师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双师计划。

进一步完善教师下企业的管理办法。选派实践性需求较强的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生产一线相关机构,参加专业实践、科技开发、“横向”课题合作、企业兼职等,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激励教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学校共选派128人进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3)双创计划。

选派包括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开发等团队在内的业务骨干组团赴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及台湾地区高校进行创新创意种子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学校先后派出3批、6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创新创意种子培训,34人获KAB创业讲师资格认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2.5 积极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围绕转型发展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加强与欧洲国家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联盟、协会和高校开展合作交流,系统引进欧洲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和特色高等教育资源。2013年以来,学校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芬兰卡雷利亚应用科技大学等15所国外(境外)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签订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外籍教师来校任教50多人次,强化了国际化的理念,营造了国际化的氛围,彰显了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2.6 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1)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学校依托合作发展联盟,指导82%的大四学生到地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实践学习,合作开展项目创新;加大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服务地方力度,2013年以来,学校已派出“博士服务团”等24名高层次人才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2013年以来,学校根据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模块、学习方式,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培训16场次,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3 000人次,开展技能鉴定2 000余人次。

2)为地方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2013年学校修改并完善了《黄淮学院横向科学研究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引导广大教师加强地方应用性科学研究,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申报研究项目73项、合作申请并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从事技术咨询服务500多人次,为企业争取经费支持870万元,为企业创造近1.6亿元的经济效益;帮助地方企业建设科技平台,建立科技服务团队。2013年以来,学校共参与完成驻马店市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建设项目9个,建立建筑设计、化学化工等科技服务团队12个;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推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2014年8月,化学化工系的“多功能橡胶助剂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信息工程学院的“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生产状态监控装置研发”分别被河南省华鼎高分子合成树脂有限公司、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遴选为合作开发项目,并被确定为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

3)为地方发展提供资源服务。

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一网、两馆、一中心”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资源优势,建立驻马店市行业企业专家网络数据库,并提供免费的中国知网等最新数据库学术信息。与驻马店市政府共建共管共享图书馆,对全体市民实现无差异、免费开放与免费服务。2014年9月,黄淮学院图书馆连续3年获得“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称号,也是本年度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图书馆;与市政府共建共管共享大型体育馆正在顺利建设之中。针对驻马店企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学校于2014年8月,投资1 000万元建设“云计算服务中心”,为驻马店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

4)为地方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学校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专业学术优势,积极从事应用性政策研究。2003年5月以来,在经济政策、企业管理、产业发展、教育改革、旅游规划、城建规划诸方面,先后为驻马店市政府提供各类决策咨询研究46项。

5)为地方发展提供文化服务。

一方面,学校发挥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所等科研优势,研究、发掘、传承、创新“天中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学校编撰的《驻马店通史》被驻马店市政府列入2013年文化部门公务员招考必考科目。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文化高地”优势,积极开展国家及党的政策宣传、普法宣传、科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领地方先进文化发展。

3 结 语

黄淮学院的转型已迈出坚定的第一步,未来的路子还很长。我们坚信改革创新是一所高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我们提升转型发展水平、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动力所在。面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我们有改革创新的思维,有改革创新的行动,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重视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同心同德,真抓实干,相信转型就一定会成功。

上一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下一篇:儿童动漫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