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专业评价引导机制研究

时间:2022-07-03 10:37:11

高职教育专业评价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其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评价引导机制是对专业建设的情况进行剖析和指引。本文阐述了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对评价引导机制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分析,提出了评价考察的维度和指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评价 专业引导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笔者所在地区的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促进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由此可见,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2016年12月,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总理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其内涵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落实到具体的办学行为中,其首要任务是办好专业,形成专业竞争力。但是专业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需要学校办学资源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形成既有科学量化标准、又具备实施条件的科学指引,这是建立专业评价引导机制的起因。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评价引导机制研究,就是要合理分析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理性思考,分析专业建设观察点的选择和机制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公共认可度,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测量性,建立对专业发展促进的反馈机制,从而到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

二、高职专业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重复情况严重

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市为例,根据2016年高职专业集中度统计表,有8个专业的开设学校数在20个以上,分别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其中建筑工程技术有25个学校开设了该专业,会计、市场营销均有24个学校开设了该专业。这些情况说明,为了更容易招生,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近期热门专业的需求,没有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专业规划与布局,导致各校的专业设置重复现象明显,而专业设置的重复度越高,学校之间的招生越激烈,资源分配越紧张,学生就业竞争也越激烈。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相比本科教育培养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特点是职业性、应用型、实践性,所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明显区别。由此高职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要让企业的技术人员走进校园给学生授课,让校内教师走进企业,学习目前社会上的新技术、新理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走进企业学习、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目前的情况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形式流于形式。不少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却也没有很好地开展实施。

3.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

高职教育立足于地方,以符合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这就对其专业设置与地区的产业经济匹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重庆市近年以来提出了打造6+1支柱产业和2+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相P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很大,但是满足这些产业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却没有跟上。不少院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专业设置前瞻性不够强,导致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滞后。

三、高职专业评价引导机制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解决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专业建设评价引导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评价引导机制,就是收集专业建设中的各项办学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加以量化分析,根据分析得来的数据对专业办学水平进行质量评价。同时这种质量评价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专业建设中的办学不足,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根据反馈的问题对学校进行专业改造和调整。开展高职教育专业评价引导要注意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时刻把握住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专业评价引导机制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围绕怎样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价引导。“以能力为本”就是把握住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生产一线、销售一线、服务一线的,可以从事熟练技术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即学生毕业可以基本满足相关岗位工作的需要。

2.综合性、全面性原则

专业评价引导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第一,专业评价引导离不开社会因素。因为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设置的,社会上市场需求劳动力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纵观社会发展,从早些年电子类专业的稀缺到如今各高职院校开设得如火如荼,正是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变大了。第二,专业评价引导离不开学校因素。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自身各类资源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水平。经费充足的学校实训室建设条件好,各类教学资源充足,对培养学生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学校的各项工作,如招生工作、学生工作、教务工作、就业工作、后勤工作等等围绕学生开展的,而上述这些工作也都影响了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如招生政策的改变会对专业建设有影响,高职院校实施单独招生,可以充分调动学校的自主招生情况,激发专业建设活力,使学校能更自主合理地调动资源进行专业建设。第三,专业评价引导离不开学生因素。每个时代的学生情况都不相同。现如今的学生出生在信息化时代,是数字化原著居民。办学者应该适应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方式,对支撑专业的课程加以改革,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同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采用多模式教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满意度。

3.持续性原则

专业评价引导需要持续、反复进行,而不是在某段时间进行一次评价就不再开展了,因为评价不是简单的行为,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开展专业评价,需要关注学校以前专业建设的情况,更要关注现在专业建设的情况,根据前后时间节点的对比,找出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评价工作,同时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根据评价的反馈结果,不断修正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专业评价的结果,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专业评价指标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评价的结果只在某个时间段有效。要想获得有价值的评价结果,必须开展持续的评价行为。

四、高职教育专业评价引导机制考察S度

在高职教育大力发展的环境下,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强专业建设能力,必须将评价引导机制综合、有效、准确地给予实施,让社会、学校、学生三者共同发力、相互作用,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由此,得出高职教育专业评价的观测维度。

1.专业教学能力

集中表现为专业可支配的资源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满足能力,是进行专业评价引导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可支配的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可用于教学的资源,其中教师资源有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校内外兼课教师,可用于教学资源有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专任教师主编教材或自编讲义、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其每项资源可都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对专业教学能力维度进行评价,如专任教师资源可细化为专任教师与本专业在校师生之比、专任教师学年度承担本专业班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量的比例、专任教师学年承担实训教学课时占本专业总实训课时的比例等。一般来说这些比例越高,评价得分越高。

2.专业发展能力

集中表现为专业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主要从专业发展与宏观需求的适应性、专业建设的目标性与规范性、专业资源的成长性等方面进行考察。考察指标有专业是否是与地区区域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专业是否属于学校特色打造的重点专业,专业在校生规模,第一志愿投档率,专业发展规划及执行情况,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审核及执行情况,专业每年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项目数,专任教师挂职锻炼、人均科研积分、人均教研积分情况,专业教学团队情况,专业教师高级职称、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等。

3.专业办学绩效

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高,专业本身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考察指标有专任教师社会服务项目数,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收入,专业在线课程被校外共享数量,专业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应接毕业生获取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情况,专业学生年度获奖情况等。

以上三个专业评价引导的维度,分别从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办学绩效入手考察,可形成具体的评价指标,考核的最终结果最大程度体现高职教育专业是否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以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是否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五、小结

高职教育专业评价引导机制是一项复杂但有意义的工作。它是根据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结合专业发展的重要观测因子,构建对专业进行诊断、评价与引导的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专业内涵、培育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办学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评价引导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价值导向与客观标准结合,量化采集与动态更新结合,坚持发展与注重反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评价引导机制发挥最大作用,才能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上一篇:英国《2030技能》报告提出设立技能税制度 下一篇:接发列车作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