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时间:2022-07-03 05:03:33

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 探究 渗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或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情境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初中生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成“问号”,把“问号”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寻找规律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取消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实践证明,初中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讨论的情境,精心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知情意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师应摒弃学科“门户之见”,渗透兼容、互补合作,主动加强对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渗透的理解,多角度开拓思维,全方位系统掌握各学科知识,推行广义备课(相对于传统备课、打破学科体系的一种备课模式)。通识教育要求学生能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社会,形成整体观或系统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或“延伸点”,开展学科内的知识联系或跨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的通用性能力,建立发散性的、全方位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初等数学之所以步履维坚,不仅是由于它的不少思想观念被古典的权威著作吮吸殆尽,而且由于它仅仅被当作高等数学的一本枯燥绪言的汇编”,从怀特海的简短论述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渗透,尤其是文理渗透的重要性。数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较为严谨、完善的科学体系,在数学教学中整体化、全方位地实施通识教育,达成“通识”目标,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此,坚持并贯彻科学“渗透”,是一个基本原则。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重组、开发的同时,应全方位深入挖掘教材深蕴的外延教育因素,科学处理,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更富于现实感和时代感,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个性发展,使之成为合格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哲学和美育知识具有三种特殊作用:能调和感情,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尚纯洁;能发展学生的“聪明器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培养思维的意义上讲,“不借助哲学的话,任何科学研究也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哲学及美育因素,以此舒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知、情、意协和,追求人生真、善、美。如此开展通识教育,一定卓有成效。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精神,对于养成客观分析外界事物的习惯,是大有裨益的。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诞生凝聚着无数数学家的艰苦探索和不懈追求。可以说,数学的发展史就是数学家们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数学史的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人文与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增长学生见识,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的基础,作好学科内的科学综合,同时要准确把握学科知识的交汇融合点,延伸拓展,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求“通”求“博”。另外,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适时从现实中寻找教学资源,设置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的应用问题,比如比和比例、利息和利率、股票和彩票、投资风险等,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再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研究,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最简单得数量关系,走向实践,建立情景与一般法则的联系,真正使使用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生活和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测量、统计、研究性学习等,能起到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和启迪学生思想的巨大作用。

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是检验数学教学中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改革原有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为主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从单一化的考分评价转向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从只关注结果优劣的评定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评定;从一次性机会简单化处理转向多次提供机会多元化析评。

上一篇:农村学校美育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下一篇:探索情智德育、促进学生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