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妇产科护士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7-03 12:07:06

唐山市妇产科护士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护士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19名妇产科护士进行测试。结果①妇产科护士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在年龄、护龄和职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②妇产科护士的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并且在年龄、护龄和职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③精神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妇产科护士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因常模,并且心理健康水平受年龄、护龄和职称的影响,同时与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职业群体;妇产科护士;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护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工作的性质要求她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还要具有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国内有不少针对护士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低于普通人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注重身体健康而且更加关注心理健康。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质量。特别是精神科、急诊科、妇产科、ICU的护士更是如此。护士的工作质量不仅关系病人的生命安危,关系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还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声誉。因此,要求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胜任工作,才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了探讨护士个性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护理质量,更好地使护士在工作岗位完成护理工作,本研究对唐山市3所二甲医院,2所三甲医院的妇产科护士进行个性特征与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了解妇产科护士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在妇产科选拔和培训护理人员时提供一定心理学的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唐山市3所二甲医院和2所三甲医院中抽取122名妇产科护士;其中护士职称的65人,护师43人,主管护师11人;护龄1年以内的9人,2~5年的40人,6年以上的70人;年龄30岁以下的70人。30~40之间(包括30岁)的34人,40以上(包括40岁)的15人;具有中专学历的57人。大专学历的57人,本科学历的5人。

1.2 方法 于2007年8月至2007年9月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分别对5所医院的妇产科护士进行测试。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整个妇产科护士群体为测试单元,从唐山市3所二甲医院和2所二甲医院中抽取122名妇产科护士进行了测试,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达97.5%。

1.3 工具 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本量表各项目均为5级评定制。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②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 Question。mire即EPQ):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EPQ量表包括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性(L)4个分量表。③采用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妇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妇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和总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妇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不仅表现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上,而且表现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的得分上明显低于全国常模。

2.2 影响妇产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分别对妇产科护士的职称、年龄、护龄和学历与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妇产科护士的职称与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职称越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将妇产科护士的职称与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妇产科护士的职称分别与心理健康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7个因子得分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妇产科护士在心理健康总体上的得分与护龄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将妇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各因子与护龄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护龄与躯体化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护龄越长,躯体化程度越严重;妇产科护士的年龄与心理健康中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7个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大,妇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7因子水平越差,妇产科护士的学历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3 妇产科护士人格特征状况的影响因素将妇产科护士的人格特征与各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妇产科护士的职称与护士的人格特征各方面呈现出正相关,但护士的职称只与内外向呈现显著正相关。职称越高,妇产科护士越外向;职称越低,妇产科护士越内向。妇产科护士的护龄与她们的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内外向星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都不显著;妇产科护士的年龄与她们的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呈负相关,与内外向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也不显著;同样的,妇产科护士的学历与内外向、神经质呈负相关,与精神质量正相关,相关程度也不显著,说明人格特征不受护龄、年龄和学历的影响。

2.4 妇产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状况的关系 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妇产科护士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和总分方面与精神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其他方面与精神质没有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同时妇产科护士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和总分方面与内外向、神经质均表现出正相关,但是相关不显著。

3 讨论

3.1 妇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可知,妇产科护士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阳性检出率达到了17.65%,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董其芳,刘春文,赵世华对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护士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7%,程金莲2000年的研究发现,200名护士中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6.5%。

本研究发现,妇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这与国内多数研究的结果一致,但也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有所不同。如张静应用SCL-90对246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并与全国常模比较后发现,护士在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杨映萍等采用SCL-90对4所综合性医院在岗540名护士进行调查显示,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正常人群和一般正常女性。陈琳等对136名精神病院的护士进行症状自评(SCL-90)并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精神病院护士在躯体化、焦虑和抑郁3个因子上的得分与中国常模相比有显著差异意义。梁绮美对精神科护士心理的研究结果则显示,精神科护士在人际关系、焦虑、强迫和抑郁4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雪丽霜等人2005年对助产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助产士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SCL-90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

全国常模。安风荣等对精神科与普通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比较发现,精神科护士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上的得分均显著小于普通内科护士。潘淑琴等人对北京市216名护士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护士长在抑郁和恐怖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而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耿庆妍,于琪2004年对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急诊科医护人员在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殷俊风等人对精神科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148名护士在偏执和恐怖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研究者在应用SCL-90时采用的积分方法不一致,导致结果出现不一致。②在被试群体的选择上,不同的研究者所调查的对象的年龄、工作性质、所属医院的级别以及样本数量的大小不同造成了结果的不一致。

本研究还发现,妇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年龄和职称的影响。即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越差。妇产科护士的职称与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职称越高。相对而言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这与国内学者杨映萍等的研究结果和郎艳霞总结的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随着年龄的升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妇产科护士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随着职称的升高。护士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繁重,因而心理健康水平会随年龄和职称的升高而下降。

3.2 妇产科护士的人格特征本研究发现,妇产科护士的年龄、护龄和学历对她们的人格特征没有显著影响;她们的人格特征中只有内外向受职称影响。职称越高。妇产科护士越外向。分析其原因。相比较而言,职称越高,业务越熟练,工作的成就感越高,在工作中越积极主动。能够关心他人,他们的工作也能得到病人的好评,因而表现得较为外向。

3.3 妇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妇产科护士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和总分方面与精神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其他方面与精神质没有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同时妇产科护士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和总分方面与内外向、神经质均表现出正相关,但是相关不显著。这与国内有些学者对护士的研究基本相同,如国内学者对护士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护士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他们的人格特征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但与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不同,蒲莉,马粱红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内科系统100名女性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护士EPQ中的神经质维度与SCL-90中各因子均呈较高正相关。董丽芳等人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也发现,护士的神经质维度与她们的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而内、外倾维度和精神病维度则没有与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显著的相关。

上一篇:中学生网络依赖状况调查 下一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