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泥塑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7-02 11:01:05

论民间泥塑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

摘 要:分析初中学生与教师对民间泥塑的认识、及其融入初中教育教学的认可度和期望值,并借助相关教育学理论知识初步探索河南民间泥塑艺术融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具体策略,对于推动基础教学实践、丰富初中美术教学资源,以及响应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间泥塑,初中美术,教学实践

教育为国家提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从根本上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上对于本土民间美术文化的追求承载着中原人民从漫长古老的农耕生活中传习下来的深厚精神文化,它来源于民间――泥土制作,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是集人文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良好美术教学资源。笔者大胆设想将它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希望使这一古老艺术能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重新焕发生机。

一、民间泥塑的生存现状

以河南省为例,近年来以河南为主体的经济区逐渐显现出它的发展活力,巩固了其在中国第四大经济区的地位。市场经济为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削弱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地位。各类新兴艺术的蓬勃发展,通讯手段的方便快捷促使人们眼界的开拓,民间艺人的物欲观念

与所处的文化氛围的变化,使得这些原本植根于最广大民众的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正褪去它质朴的外衣,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渐渐地淹没。以淮阳的许楼村为例,过去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居民都捏泥泥狗,如今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技术精良的老艺人大多年过古稀,而年轻后辈对于制作这些“土里土气”泥玩意儿的传统手艺的轻视,使得古老民间美术的传承逐渐步入了老年化和边缘化。虽然每逢当地庙会时节仍有大量品种繁多的泥泥狗出售,但多是当地一些人在利益驱使下,建立泥玩工厂进行批量生产的复制艺术品。机械化重复生产出的泥塑形象程式化,显得陈旧、生硬缺乏新意,欠缺了对这一古老民间美术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变成只关注于作品本身的造型和色彩、技艺等方面的呈现,失去了民间泥塑艺术的地域性、民俗性以及淳朴之气。正因为如此,民间泥塑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去保护和继承发扬。

二、泥塑本土教学的课程价值

教育能为一个国家提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是从根本上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作为文化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教育如果失去了本国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也就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自2001年起,我国教育部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近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改进和更新。在这场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推行后,获得的成绩斐然。理念的转变标志着现代课程更加注重美术教育的人文作用。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数千年来承载着河南人民从漫长古老的农耕生活中传习下来的深厚精神文化,它来源于民间,并且选用最普通平凡的材料――泥土制作,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是集人文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美术教学资源。将它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正是对上述理念要求的集中体现。在河南省郑州地区的学校美术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美术教材。纵观这些教材内容,涉及到河南民间泥塑艺术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这不禁让我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前景担忧。因此,民间泥塑的引入是增加河南本土美术课程和延续民间美术精神的必由之路。

三、民间泥塑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注重文化,赏劳结合

基础教育阶段的泥塑课的开设,使学生从小感受泥土的性能,体会自己用手制作的乐趣。但是在中学泥塑制作教材中这类课程通常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的人或物作为制作主题,缺乏文化性和内涵性。以河南现行人美版第16册第五课《陶艺制作》为例,这节课对三种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进行了简单地介绍,课本学习建议学生尝试制作一件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但是对于制作的内容却缺乏明确的范围。虽然为学生圈定制作的范围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创造能力不成熟,不通过直观的实例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往往会造成一节课学生玩的尽兴,却没有真正的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单纯的技巧训练也不足以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意义。在当代的教学中,能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交流、共享各种美术资源,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河南民间泥塑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课程正是将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内容和形式经过筛选提炼,按照美术新课程领域进行加工重组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出来,其中作为教学内容的最主要两个方面分别为鉴赏河南民间优秀的泥塑作品与学习制作。

(二)夯实基础,创新传承

在运用河南民间泥塑的基本技法进行小型泥塑创作中,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临摹和创作两个方面。现代美术课本内容的选择偏重于“设计 应用”类型课程的安排。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最初的阶段体会到了大胆创作和尽情想象的乐趣,却不能使学生们基本的美术表现技法和表现能力得到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应该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来进行美术创作,大胆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想。但如果没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任何作品都无法完成。所以,在泥塑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加入临摹也是同样适用的。泥塑制作的方法众多,主要包括手捏成型法、泥条盘筑成型法和泥板成型法。结合河南民间泥塑制作工艺,在泥塑临摹中主要选取手捏成型法为教学内容。运用这种最基础的最为原始的手工直接捏制成型的制作方法,配合学生灵巧的双手去感受泥土的特性,在短时间内制作出生动的作品。

(三)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程讲授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有意地设定一些带有感彩的场景,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创设情境。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将艺术作品和现象采用游戏、剧情表演、播放音乐等方法烘托课堂气氛进行教授。例如:在“欣赏 评述”领域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刚刚结束的假期环境,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民间文化形式,为河南泥塑艺术的引入埋下伏笔。又如:在“设计 应用”领域课程教学中,假设教室为泥塑小作坊,赋予学生“小艺人”的称号,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制作泥塑的过程,在突显本课主题的的同时,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趣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 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 朱鸿涛.民间美术在当代义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上一篇:浅谈教师在英语早读课中的引导作用 下一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